Chinkuan9f wrote:
想必樓主也認為張董這...(恕刪)
她起碼做到將心比心的地步
做生意能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話說回來,當初沒買品臻邸是那店面礙眼
就算HSBC也一樣瞧著不舒服,豪宅不能這樣搞
所以一直覺得大塊文章雖老,還是勝出一籌
小孩教好才能安心養老,即「防兒養老」
你和guh大辛苦是值得的啦
Y.P. wrote:
我想,台中的建商及龍寶的買家應該覺得張董就感心耶
但小弟不是龍寶的舊客
也不是張董設定的族群
所以,小弟不覺得她有將龍寶的心比對我們的心
當初?的平價好宅,現在又變成高貴豪宅了啦
只怪自己不爭氣啊~~~~
喔~我忘了她是生意人呀

22f wrote:
幾天前受邀參加一個分享會,朋友隨手記下一個故事,覺得果然值得分享。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2009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 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 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人 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snoopy9520 wrote:
作為存中樓的忠實讀者
小弟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