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為什麼別人的brt都在內線,台中的brt要再外線車道呢?

大惡貓 wrote:
如果不嫌麻煩的話,不...(恕刪)


一般BRT車道的設置,分為幾種
1.Curbside Bus Lanes(kerbside lane)BRT車道緊貼人行道旁
這對行人上下車最方便,但必須塗銷掉路邊停車格,完全不能臨停, 而且會和右轉的車流交會,會增加行車的時間

2.Median lane BRT車道置中
除了十字路口,不會和其它的車流交會,
如果是At-Grade Transitways,路口設有紅綠燈, BRT車道的入口/出口,就是在十字路口,必須有優先燈號
如果是Grade-Separated Transitways,它在十字路口不是高架就是地下道,A級路權, 那要進入BRT車道,入口/出口就是經由"高架匝道"或"地下道"

3.Median lane/Curbside hybrid 置中/路邊車道混合設置
例如美國的Cleveland和Orando, 在市區置中, 在郊區走路邊

4.Dedicated lane 隔離的專用車道
可以設於路邊,也可以設於中央,可以設於同一側,可以全段高架/地下,也可以只在十字路口設高架橋/地下道
如果是At-Grade Transitway , 十字路口沒有隔離, 要有紅綠燈的優先燈號
如果是Grade-Separated Transitways,它在十字路口不是高架就是地下道,它設於那一個車道都可以,如果設立體圓環, BRT可以不必紅路綠燈,轉向橫向的道路行駛

參考過一些論文/報告 wrote:
例如
http://nacto.org/docs/usdg/service_design_guidelines_vta.pdf
BUS RAPID TRANSIT SERVICE
DESIGN GUIDELINES
23頁, 27頁有像高速公路交流道的overpass
Bus Lanes/Bus Rapid Transit Systems on Highway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ttp://www.path.berkeley.edu/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PWP-2009-01.pdf
11頁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3 No. 4, April, 2014
IJST © 2014– IJST Publications UK. All rights reserved. 248
An Appropriate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
http://www.journalofsciences-technology.org/archive/2014/april_vol_3_no_4/5698381383742343.pdf
252頁
Designing Bus Rapid Transit Running Ways
http://www.apta.com/resources/standards/Documents/APTA-BTS-BRT-RP-003-10.pdf
Bus Rapid Transit. Planning Guide
http://ecoplan.org/library/clinton/brt-planning%20guide-gtz.pdf
http://www.nbrti.org/docs/pdf/itdp%20brt%20planning%20guide.pdf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ISABILITY/Resources/280658-1239044853210/5995073-1239044977199/5995074-1239045184837/5995121-1239046824546/BRT_Challenges9-10.pdf
...(恕刪)

完全找不到台中這種,BRT車道放在快慢車道之間的設計?
因為慢車道進入快車道(左轉), 以及快車道換入慢車道(右轉), 這兩股車流都會橫過BRT的前方, 這會引發車流擾動, 是很不利於交通流量的設計

BRT車道置中, 不就減少了和其它汽車交會的機會,減少車流擾動

BRT車道在最左側,要左轉就右轉三次走迴轉道,所以少了左轉專用燈, 時間就可以挪給橫向車流, 橫向的秒數就能增加,雙方都有利

只要車道置中, 快慢車道的車流交會,並不會影響到BRT車道, BRT車道只要面對紅綠燈,不必管變換車道的"車流擾動"
這裏有例子, 這樣設計,能有不對稱車站/車道置中, 也還有左轉車道,也可以路邊臨停, 對商家進出貨或客人,是有利的


herblee wrote:
一般BRT車道的設置...(恕刪)


台中BRT本來就是政策性的產物
坦白說
跟台北一樣建立公車專用道機制就好
可以省下20億的預算
發揮更好的功用

台北才是最會花錢的地方,有什麼資格檢討台中的建設?
BRT什麼時候計劃興建?什麼時空背景下決定興建?
請你告訴大家~

getz9825 wrote:
台北才是最會花錢的地...(恕刪)


釣魚機器人再度出現?

平常心、平常心。

太激動小心被管妹鎖帳號

herblee wrote:
.完全找不到台中這種,BRT車道放在快慢車道之間的設計? (恕刪)


其實全世界也少有台灣這種快慢車道中間,
還多一線安全島的設計,
台灣不只是處理汽車與BRT之間,
還要保留快車道跟慢車道分流,
BRT也只好因地制宜了。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其實全世界也少有台灣這種快慢車道中間,
還多一線安全島的設計,


因為全世界也少有台灣這種機車那麼多的
還多一線安全島

herblee wrote:
一般BRT車道的設置...(恕刪)


很抱歉!小弟須求的是:當專用道設於道路中央之時,同方向左轉車輛,預轉至垂直方向為來回向各一車道(小路)的車輛行駛軌跡!因為小弟如何也畫不出一條安全的軌跡線!

此路口有中港路橫向連接國際街與東園巷 以及 中湛路橫向連接遊園南路與遊園北路!

因為爾後 BRT 的建置 將會把專用道設於道路正中央的路段。遇到此種路口的左轉安全性是多少!
大惡貓 wrote:
很抱歉!小弟須求的是:當專用道設於道路中央之時,同方向左轉車輛,預轉至垂直方向為來回向各一車道(小路)的車輛行駛軌跡!因為小弟如何也畫不出一條安全的軌跡線!

此路口有中港路橫向連接國際街與東園巷 以及 中湛路橫向連接遊園南路與遊園北路!

因為爾後 BRT 的建置 將會把專用道設於道路正中央的路段。遇到此種路口的左轉安全性是多少!
..(恕刪)


國際街與東園巷, 如果設左轉車道

1.中央分隔島設置是不對稱的, 要把BRT車道當成不存在的"中央分隔島"

2.路口不能設車站,視線才會良好,而原本是站體的位置,先移到最左,是設左轉車道,車站再要往後退,退到下一個路口前方,車站只供對向BRT使用,車站在路口退縮,退縮的部份設對向左轉車道

3.BRT車道也是兩邊不對稱的, 車站也是兩邊不對稱,是互補的
上面BRT design Guideline 有很多範例可以看, 上面的圖就有左轉車道

除非是設立體交叉Guideway, 否則不應該設在快/慢車道之間,這會引發"車流擾動"
這種 At-Grade Transitway
例子很多

0:45 的地方, 不過美國的車流量不大, 車道空間不足時,要做不對稱車站


車流量不大, 否則應該融合 不對稱車站 + 不對稱車道 + 左轉車道

herblee wrote: 國際街與東園巷, 如果設左轉車道 ...(恕刪)


H大這篇專業,應該置頂!請林局長來看看!

herblee wrote:
...
完全找不到台中這種,BRT車道放在快慢車道之間的設計?
因為慢車道進入快車道(左轉), 以及快車道換入慢車道(右轉), 這兩股車流都會橫過BRT的前方, 這會引發車流擾動, 是很不利於交通流量的設計

BRT車道置中, 不就減少了和其它汽車交會的機會,減少車流擾動

BRT車道在最左側,要左轉就右轉三次走迴轉道,所以少了左轉專用燈, 時間就可以挪給橫向車流, 橫向的秒數就能增加,雙方都有利

只要車道置中, 快慢車道的車流交會,並不會影響到BRT車道, BRT車道只要面對紅綠燈,不必管變換車道的"車流擾動"
這裏有例子, 這樣設計,能有不對稱車站/車道置中, 也還有左轉車道,也可以路邊臨停, 對商家進出貨或客人,是有利的



你給的圖,是不對稱車道的例子,優點是省空間,但缺點就是路口兩側的車道沒有對齊。

車道沒有對齊的例子,可以見以下的圖(青海路與黎明路口):


看一下我早上上班經過這個路口的情況:


因為車道沒對齊,所以我右側的車提早切左邊以進入路口後的那個車道.....結果我就被迫壓在雙黃線上左轉....

如果在台灣大道實行不對齊的車道,一開始一定也會有亂象.....就與目前快慢車道間的切換一樣....危險性不亞於目前的情況。

那BRT車道在中央,比起在快慢車道間,好處究竟在那? 其實就是可以避免快慢車道切換時的亂象。但如果換到中央,為了避免壓縮到快車道的車道,勢必要做成路口兩側不對齊的車道.....只要車道不對齊,就會有青海路與黎明路口那樣的亂象發生,青海路上還可以壓在雙黃線上(雖然是違規),但台灣大道上就要騎上安全島了......

而且,不論車道有無對齊,只要BRT車道在中央,分隔島的配置就要大改,不是要削掉中央分隔島,就是要削掉兩側的分隔島,或是兩者都要削掉。先不論光明陸橋兩側的分隔島大小大不同(光明陸橋以西的是中央分隔島大,兩側分隔島小;光明陸橋以東的則是中央分隔島小,兩側分隔島較大),光是工程的複雜度就較高,經費較高而工期較長,且對景觀的改變也較大。如果好處沒有多很多,有何必要要這麼做?

還有,若BRT車道設計成蛇狀(設在中央又為了避免縮減太多快車道),除了會減慢BRT的車行速度,也會對進站速度有所妨礙。
有搭過BRT的人都會知道,BRT公車在進站時,會為了儘量靠近站體並對齊閘門,而緩慢逐漸靠邊前進。如果是蛇狀車道,在進站前有彎道,會讓進站速度更加緩慢(因為怕撞到站體),這對BRT的調度與速度會更增添變數。

至於說到三次右轉代替左轉,這在台灣大道有很大的困難,因為東海大學就佔掉了一大塊,那塊區域是不能讓進市區方向的車右轉的......如果真用三次右轉代替左轉,往市區方向的車從東海別墅到工業區就別想左轉了.....

另外,BRT本來就有高度彈性,因地制宜的特性,目前會將車道設在兩側,就是因地制宜的結果(因應台灣大道特有的兩側大分隔島)。而藍線從火車站延伸到太平的部分,則是一樣設置在中央,因為沒有兩側的大分隔島,就沒有分隔島重新配置的問題。
並非別人沒做過的,我們就不能做。如果別人沒做過,而我們做了,還可以做的更好,那也不是件壞事。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