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

*完整版* 存中街算台中最幽美或最有味道的街?


千少一999 wrote:
假如調薪一千..但一個便當變75 跟降薪一千但便便一個變55
那調一千比較好或是降一千比較好???




大大說的與我不謀而合!以下為去年九月所寫:


最近國際三大信評公司紛紛調高南韓債信評等,但南韓央行總裁卻因無法有效調控通膨而連續多年拿C。這是否告訴我們,在大國們都正在賣力製造通膨的當下,台灣其實沒條件維持相對低的通膨,更不用說長期壓抑下去。


在高通膨時期,雖然東西與服務變貴了,但大多數人薪資卻有機會增加,而讓消費與投資信心跟著起來,經濟成長率自然就好。人心就這麼奇妙,減薪但物價更低,人們覺得可怕,而加薪但物價更高,人們反而很開心。


簡單說,你月薪本來是100,可以買10個10元麵包,情況一,你薪水減成80,但麵包變成7元,買11個有找;情況二,你薪水變成120,而麵包變13,你只能買9個,想一想,那個對你有利?


道理是,如果薪水增加至120,你會信心大增而勇於消費,生活水準變高;相反地,薪水被大砍兩成,縱使東西變便宜,你也不太敢出手,生活水準變更低。

南韓能從破產後迅速恢復,主要就是靠人為製造通貨膨脹(例如鼓勵負債),提振消費信心,然後不斷獲得債信評等被調高,代價就是南韓央行總裁連續多年拿C、以及南韓家庭負債率高居不下。這也就是美國Fed為什麼不遺餘力製造通膨、還放任通膨的原因。


不清楚拿慣A的彭總裁如何應對QE3,我只是以一個長線投資者的觀點看未來,坦白說,台灣要有允許更高通膨存在的傾向!






22f wrote:
大大說的與我不謀而合...(恕刪)

其實人是因為經濟能力的差別對看法是會有差別的...
像樓主曾因為夫人身體欠安..股市損失不少...
心會痛..但不會急不會亂...
小弟前兩年也因為惡習..兩年也近將10張台積電揮霍掉...
所以去年痛定思痛...買房來讓自己節制...
我從一般勞工階層..到創業小有成就...
就發覺有時因為看的多了...跟以前朋友聊天...
跟真誠的建議朋友反聽不進去...
也因為如此損失幾位好友...
所以我學會..不勉強人接受我的想法..
並對我想法有異見的人保持微笑...
畢竟我們不是聖人...無法((普渡眾生))
合著來..不合著散...何不快哉...
再來台灣有一種很可怕的東西((輿論壓力))
常常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油電雙漲...物價都在漲...薪水也漲...卻要店家吸收一切成本不能漲...
所以造成大公司不敢漲...但要對股東交代否??員工要年終否??
所以只能價格不變..內容改變..
反之如要維持原本之價位跟內容量..那員工年終0..
台灣社會能接受嗎??
小店家不敢漲的..只好把a級物料...改b級物料..或是c級物料...
對消費者是好或壞??
只是陷入惡性循環罷嚕....
畢竟作生意就是要賺錢嘛不是嗎?
有些店家可能不看好未來..像短線賺起來..就會作黑心產品...
....唉

歡迎樓主回來....

不改本色 一回來就上課 ..


22f wrote:
雖然有點是舊聞了,但...
波士頓顧問集團(BCG)2012年全球財富報告(Global Wealth 2012: The Battle to Regain Strength)中,擁有百萬美金家庭數量,台灣在全球排名第8名,總共24.6萬戶…(恕刪)


基本上對於這些台灣財富的研究報告

小弟認為都是低估

就像當初富比世評蔡萬霖家族為台灣首富時

蔡宏圖卻一直說 台灣首富是林榮三....
過多的財富都是紙上富貴
不如買個舒服宅
多吃些感動的食物!

前天上午十點半經過肉蛋 還排隊 什麼時候?!
今早6:10去 也是排隊 老闆在十幾個女員工正中央一樣忙!

賺錢就必須享清福?
這個老闆可是樂在忙碌的工作中!

TONY-17 wrote:
記得,另一說是林明成;又有一說是林育璘...(恕刪)


小弟常識不足 知道林育璘/林榮三 是兄弟檔

林明成.. 卻要google才知道是板橋林家的後人...

------
小弟有個同事A

聽說 A的曾祖父在霧峰林家當管家

要退休時給的退休金 水田數十甲+白銀XXXX兩...

以前的有錢人 真的很恐怖

台語有句話說 "三個新有錢 不如一個了尾仔"...


從去年開始,政府就積極推動大型BOT或地上權開發案希望能引入民間資金炒熱經濟



這些大型開發案將在今年陸續招標完畢,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未來幾年內發酵,並將在2016年下任總統大選前達到頂峰



讓我們複習一下GDP計算方式



GDP = 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出口− 進口),



政府無法逼迫民間增加消費,也很難突然拉高出口,雖然可以擴大政府支出,但政府財政困難,沒辦法做到



最後只剩「想辦法刺激投資」!



買賣中古屋,只有仲介費算消費,GDP增加量微乎其微,但蓋新成屋也算是投資,會大幅增加GDP



若你是政府官員,你希望提高GDP的年增率,你會擔憂房仲業蕭條,還是會擔憂營建業蕭條?



很明顯,政府比較會擔憂營建業蕭條,政府的房地產政策敢打壓交易量,卻不敢打擊建商就是這個道理!



奢侈稅排除了建商賣屋,同時特許建商完銷後才需要一次性實價登錄



相對地,奢侈稅打擊了投資客頻繁交易中古屋,打擊了房仲業,同時還要求房仲賣掉一間房後要在1個月內去實價登錄



現在,你還會期待政府用政策去打擊建商或營建業?不會!相反地,政府官員為了自己的業績、績效,還會想辦法政策作多營建業!



因此,大型投資案是最容易拉高GDP的手段,尤其是當政府沒錢時,用政策鼓勵擁有龐大資金的民間,在沒有更多投資管道的情況,接連開辦大型BOT或地上權開發案



限制手上還有很多現金的壽險公司投資商辦,卻不限制參予這些開發案,擺明引導壽險公司資金流入這些開發案



不過,這些大型開發案都集中在台北市,尤其是市中心…



這同時透露出只有台北市才能創造出夠大的經濟價值,提供最多的新增工作機會,台中呢,當然盡量挑都會建設卓越之處!



在這種背景下,台北市的新增住宅需要相對也最大,雖然台北市房價相對貴,但房價哪有可能跌下去?台中市中心也一樣,要房價回頭讓你撿便宜的機率太低了



當然,這種靠投資帶動的經濟成長,雖然只有一次性,只求短效(今年投資100億後,增加了今年的GDP,但拉高了GDP的基期,除非明年更高,否則GDP年增率難以再拉高),但數字開出來了,大家信心大振,就有機會刺激具有持續性的民間消費



只是,如果是像希臘那種為了辦奧運而連續幾年政府擴大投資,短期內衝高GDP,但政府所投資的公共建設淪為蚊子館,投資無法回收,就會成為未來的負擔



幸運的是,剛好現在政府財政困難,也沒足夠大的理由說服民眾拉高負債擴大政府投資(如日本政府不斷地走向破產的步伐,卻又不得不做),而是想盡辦法刺激民間投資(台灣很幸運地剛好引入大陸觀光潮,拉高了各項相關建設與投資需求;不然誰敢砸800億投資雙子星BOT?)



民間投資前,肯定都會想盡辦法能回收才投資,因此未來幾年內即將襲來的投資熱潮,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性,應該不會出現希臘那樣的悲劇



房市有緣人多做功課,就能坐穩一點!




GDP=C+I+G+(X-M) 賣舊房不算列入GDP,嗯,以房仲賣房和建商賣房和仲介費的關係,
這個拿來當聯考考題還不錯!!

就如同政府支出可以創造出乘數效果,名間投資也是可以帶來乘數效果的!!

另一個想請教版上大大的問題是,現在多數國家相繼讓該國貨幣貶值,而台幣卻往往釘住在
一定的匯率上(變成台幣上漲),所以造成台灣本國財產被高估,試問這是不是也算央行不會願意
讓台幣也貶的原因呢? 否則,那麼多工商大老都出來喊話了....


本來打算閉關讀書去

沒想到老大回來了~

好棒喔~

看來存中街又熱鬧囉~~




iamjan wrote:
本來打算閉關讀書去沒...(恕刪)

一天沒上來 今早發現樓主大回來了

歡迎回來
  • 7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