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自己體檢版之終於結束了)

哈哈哈!
我可以先幫一般程度的愛車族嘴砲一下...

"沒有哇,現在還有優化公車專用道呀。 公車都走專用道,明明就還是像下圖一條直線咧"

gogohell2003 wrote:
哈哈哈!我可以先幫...(恕刪)


哈! 一般民眾沒有運輸概念的真的會很難理解MRT,LRT或BRT 中"R"真正的精神
尤其是怎麼在平面道路中發揮到"R"的境界才是最需要探討的
wxes9150103 wrote:
herblee 大...(恕刪)

沒錯, 就是這個概念
並沒有人說BRT不對, 或是要把BRT廢掉
這是一個基礎建設
第一步, 把バス(巴士),原本走很多條車道, 先集中成一條"公車專用道"
其它車輛就不必和公車爭道, 彼此的車速都得以提升

之後要進化成為 LRT 輕軌電車
不是停留於 LRT就算了 , LRT還要開上火車軌道, 串聯Bus-LRT- 火車

LRT有2-5節,串聯後可達 6節-10節, 車道一定要置中, 才能避免干擾到左右轉的車輛
全世界找不到這種放在快慢車道之間的BRT

並不是這條車道只有雙節公車能走, 其它公車就不能走
大眾運輸是"人"在流動的問題, 不是"車輛"流動即可
BRT和公車都只是載具,是要載人, 人才是重點, BRT要能跑快很重要,沒錯, 但是"人"的流動更重要!要載到人,不是只載著司機
要載人,要轉乘, 那就不是只有一線BRT公車, 要有路網, 要有其它公車
不是以BRT去排擠其它公車, BRT很快, 其它公車很慢, 這樣乘客的整段行程還是變慢

BRT開辦,本來就要調整公車班次
問題是,現在台中已經出現智利Transantiago開辦時相同的問題, 因為Transantiago裁換公車路線,公車不足,久候不到車,脫班或兩班車一起到達,準點下降,乘客無法預估時間,最後會完全喪失信心

以Curitiba Brazil為例, 車道也是充份利用, 並沒有只供一種公車使用
是所有的公車都納入

時間6:23, 有顯示,在車道數目固定的情況下,如何調整車站位置,形成Bus Bulbs和Bus Curbs
多出一條車站內的"超車車道",一些直達車,可以不停這個車站,直接"跳站行駛",車速可以更快

當然是所有公車都能走公車專用道
這些公車再以顏色區分
Express (Expresso Biarticulado):
Inter-neighborhood (Interbairros)
Direct lines (Linha Direta):
Feeder (Alimentador):
"Downtown Circulator" (Circular Centro):
Regular routes (Convencional):
Interhospitals (Interhospitais):
Tourism line (Linha Turismo):
等等
其中以 Cabral 這個轉運站為例, 它也是車道置中,車站就在大馬路中央,佔去很多線車道, 其它車輛要走站體兩旁
有四種不同顏色的公車, 由空照圖, 有三節/雙節/單節公車, 都可以進入,
BRT是這個系統的總稱, 單節公車也是BRT


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320012&p=3#55040833
另外一個共用軌道的例子, 慕尼黑的MVV,S-bahn
這S1-S8, 7線 S-bahn是通往郊區不同方向
但在市區Laim-Ostbahnhof 之間這10站,運用高超的調撥/交通控管,讓7-8線共用一條鐵軌, 並沒有7條軌道 ,車速完全不會慢下來

不是像台北捷運, 新蘆線和 信義線走不同軌道
這樣就能少蓋很多條軌道,省下很多錢, 若在市區這10站內移動, 是每台車都能搭, 這樣班次就密集, 而且分散乘客

慕尼黑市區的S-bahn,就只有一條軌道,要抬頭看標示, 還有看火車的車頭上顯示的號碼 是那一線

例子很多, 例如法國里昂, 法國第三大城, 第二大經際濟中心
里昂的機場Lyon Saint Exupéry,過去是沒有鐵道/捷運, 都是以高速公路, 巴士 聯絡里昂市區
附近是有一個高鐵站, 不過離航站有段距離, 還是要以公車接泊
2010年,新的機場電車Rhônexpress,就是輕軌系統, 可以由機場航站搭到里昂市區的Part Dieu火車站/高鐵站(共構,軌距也相同, 可直通運轉),郊區走新鋪的鐵軌,市區就是走,原先市區電車的輕便軌

Den Haag Centraal海牙的這條 地鐵 E 線, 以前就是火車鐵軌, 火車捷運化之後,地鐵可以由海牙搭到另一個城市鹿特丹,鐵道可以有多種用途, 供各種車輛使用, 火車, 地鐵, 輕軌, 都能使用這條軌道

日本富山市的輕軌,富山港線,就是結合舊市區輕軌,加上接收自舊JR西日本鐵道的廢棄鐵道
整個計劃只花了30億日元, 不到9億台幣
兩者軌距都是窄軌的1067mm
新電車走在舊火車鐵道上

由於交通控制技術的進步. 軌道不再是只供單一車輛使用,各自為政的單一系統已經落伍了! 而是整合共用!
拿數據印證筆者推測囉,有請讀者自行換算
呼應《BRT 3~6分鐘通過一輛車,卻能擁有一個車道》

sss89229 wrote:
拿數據印證筆者推測囉,有請讀者自行換算
呼應《BRT 3~6分鐘通過一輛車,卻能擁有一個車道》...(恕刪)


未來將改為BRT 混一般公車, 所以"運輸量"相信可再創新高
01難得一見這麼挺現任市長的說~~
筆者不支持BRT與公車專用道混用的哦,標題有打

未來公車專用道的運輸效率將大打折扣,這一點就麻煩大大看過1樓的萬字體檢吧。

sss89229 wrote:
筆者不支持BRT與公...(恕刪)


車變多縮短等車時間但是行車時間加更長。住越遠搭車時間越多,典型的朝三暮四政策,民眾一開始會覺得變好了,一段時間後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抵達就會開始思考要不要回去自己騎車開車。再說一次,不要以為免費就一定有人搭,夠快速夠方便才是重點。給你免錢的牛車上班你要不要? 

sss89229 wrote:
未來公車專用道的運輸效率將大打折扣,這一點就麻煩大大看過1樓的萬字體檢吧。...(恕刪)


所以未來 雙節 + 單節公車上路後,運輸量將由目前的 1140 人次大打折扣為 多少?

12台BRT很順,+ 12台公車一起跑,會造成專用道擠爆塞爆? 運輸效率會大打折扣?
12台BRT很順,那砍掉2台剩下10台是不是運數量會更好? 那剩8台耶?

要讓數據說話,不是替數據說話,好嗎。

speak97 wrote:
所以未來 雙節 + ...(恕刪)



當有人誤會數據所說的話,筆者必須出來替他說話囉


1.
筆者強調的是1140人有效率運輸,公車進入專用道後容易造成效率降低,每小時班次更快達到飽和,低效率的高運輸量也是枉然。捷運系統強大的地方在於創造更高的高效率運量,非不是系統的公車專用道可比擬。

2.無論是BRT或是公車專用道,最終都有限制每小時20班的限制。
2-1.就運能而言,BRT能夠預備的運能較多。
2-2.同樣載運1140人,公車專用道勢必使用至少13班的車輛數,更容易出現擁擠的低效率現象。
這是個拉鋸的爭論, 同樣也發生於廣州
是否要高架化 BRT ? 是否停建第二條BRT ? 都是爭論

廣州市審計局曾公佈對中山大道BR T建設和運營績效的部分審計結果,完整地分析了中山大道BRT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得與失。

審計報告指出,從建設成本看,公交專用道遠低於BRT。
2011年,廣州全市建設公交專用道73.60公里,總造價約6770 .13萬元,平均造價約92萬元/公里;而BRT項目全長22.9公里,平均造價8070萬元/公里。
BRT為公交專用道的87倍

而從運營效果看,BRT線路公交平均運營速度較普通公交快,BRT通道內公交車早、晚高峰和非工作日全天平均運營速度均超過20公里/小時的預期目標,分別比普通公交快40%、54%和31%。

儘管如此,審計報告也指出BR T和普通公交專用道對於公交的提速效果差別不算大,因此算下來普通公交專用道性價比更高,建議廣州再建第二條BRT必須要慎重,這份審計報告也因此成為反對廣州再建第二條BR T意見的有力論據。

廣州市BRT運營數據
公交車速
開通前:
中山大道全線高峰公交小時平均車速15公里/小時(其中華景新城以西平均車速低於10公里/小時)

開通後:
公交車速為21公里/小時(仍未達到設計的26公里/小時)
每位乘客平均每次出行節約6.6分鐘
累計年節約乘客時間3200萬小時
節約時間成本約每年4.8億人民幣

公車行駛於 BRT 車道之後, 公車的車速可以提升 , BRT可能會略降 , 不過, 搭車的是人
人的流動更重要

交通有時並不是想當然一定如此
中港路有10個車道, 車道太多, 駕駛人選擇太多, 反而形成 Braess's paradox
即, 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反而使網絡上的旅行時間增加了;這一附加路段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滯,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絡的服務水準
例如 德國司圖根, 曾開闢一條直通火車站的大道, 以為路寬會車流順暢, 結果反而造成壅塞
首爾封閉一條高速公路, 拆除的部分被做為清溪川復原工程。交通反而順暢
紐約曼哈頓封閉了12街, 以為會造成堵塞, 結果反而順暢

其實是可以跑一下電腦模擬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