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柯文哲打「八橫八縱」政績牌 ,對照被廢的BRT六線

安卓拉貝貝 wrote:
我並非反對BRT
而...(恕刪)

我從其他縣市到台中有一陣子了
前市長任期來的
我待過高雄 新竹 桃園 台北
說真的 BRT的作法真的很好
可惜當初有車子問題不盡完善而已
不然BRT搭配其他路線大概只比不過台北公車而已
我當時來非常愛坐BRT線,覺得快速,上客數量多,車班又多,不會一堆人在外面等


比起其他縣市稀疏且間隔很久的公車好非常多。
我想是因為台中人還很愛開車吧,我在台北幾乎不開車了,台中也不想開,所以慢慢期待捷運和公車的配合,希望不要跟高雄一樣就好


前些年我到了德國一趟,看到了四線道有兩線道是雙節公車,卻不會塞車,車輛數也不少,所以你說呢?BRT真的不好嗎?


然而我覺得當初BRT站電子化很不錯,也朝著e化精簡人力在施行,但看到現任市長一上台馬上全部撤掉換工讀生站在那裡吸廢氣還蠻難過的。


BRT好不好,大家可以平心而論,還是一點小缺失就放大到誰把他搞爛,是誰在扼殺市區改變面容的機會,大家可以動腦想想~

HelloTaiwanTaiwan wrote:
抱歉~~你可能誤會,我沒說小錯並不重要
我引用張忠謀的話,但人家那句話就代表全部嗎?
不是吧~~他只是一句大格局的思考方向
而我也沒說小錯誤要忽視,你注意看,我應該說和大格局東西比起來,
那些小缺點是可以修正的,不應該因為有小缺點就幹掉大格局的東西
=======================
你拋出的問題我也不是專業,我也不是幹你那一行,抱歉沒法回答


我承認大格局很重要,但是BRT 真的是大格局?
或者是....你說的才是大格局?
我只能說,先天不良的東西 ,後天能改進的...有限
馬路就這麼寬,硬要弄一條絕大數車輛都不能用的專用道,是改善交通還是製造瓶頸?

台積電有一群優秀的工程師,去推想種種可能發生的問題,
所以張忠謀會說出這樣有底氣的話
反觀,我們政府呢?
連不才在下打電話去詢問沒車的路口為何要停120秒,這種小問題都只能官腔回覆
你能相信大格局??

我的問題一點也不專業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改成居家裝潢,旅行社行程規劃,汽車買賣
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會遇到
是不會回答?還是不知該怎回答?
多想想吧
clement_26 wrote:
我承認大格局很重要,但是BRT 真的是大格局?
或者是....你說的才是大格局?
我只能說,先天不良的東西 ,後天能改進的...有限
馬路就這麼寬,硬要弄一條絕大數車輛都不能用的專用道,是改善交通還是製造瓶頸?


兩任市府的報告都提出,專用道的設計沒有惡化塞車,反而有改善快慢車道車速。
兩任市府的交通團隊說的,不是我說的。

往公車快捷便利的大目標前進,如果要說刷卡不能改善,進出閘門不能改善,所以阻擋了大目標,我們放棄公車快捷便利的目標吧!!!恩~~~~~阿~~~~~可以這樣嗎?你認為台北市會發生,因為優遊卡感應問題,因為閘門問題,所以把台北市的捷運拆了的可能性嗎?

其他的你高興就好

鐵牛CEO wrote:
BRT跟現在公車到...(恕刪)BRT跟現在公車

到底差在哪

XDXDXDXD

對小老百姓來講

BRT擋住台灣大道一條路

在塞車時 看到一條空道道的路時

真得很賭爛

重點 車旁還一堆公車擋路


本人現在是住在台中的小老百姓,每次在塞車時,看到一條空道道的路時,真是非常高興

因為我正座在BRT上,享受公共交通工具的好處,喜歡開車的人,慢慢塞吧!

如果當初BRT有繼續下去,BRT班次越來越多,加上優化號制,真的會班班客滿!
而不像現在加入一般公車後,服務品質變差。

另外 當初BRT有繼續做下去,在中港路兩旁就沒有公車站,對機車族的我,才是一大福音,而不是像現在中間有BRT,旁邊還有公車搶道,需要騎車時,汽車、機車都因為公車卡在兩邊路上。
jiunyiu wrote:
您真的住在台北市嗎...(恕刪)


質疑別人是不是台北人?這樣的開頭好嗎?
我土生土長台北人,只有求學階段約10年時間在別的縣市跟國外,回台北後平常都開車在台北市通勤,會搭大眾交通工具大概就是家裡附近的公車+捷運..
因為其他的公車我根本就沒空去瞭解怎麼搭,一大堆的號碼,每到一個站點,光看公車路線圖頭就昏了,所以就更懶得搭..
而改幹線後,搭公車的次數變多了,因為我對台北市的認知就是棋盤式道路,我想去那邊只要看幹線就可以簡單轉乘..

當然您說的路線問題,我的確也有滿多疑問,就像復興幹線,有一半的路線是在和平東路跟羅斯福路上..
和平幹線則沒有走到和平西路...這的確是有點無法理解的..

但,撇除上述的問題,以我的例子,的確是提升了我搭乘公車的意願,因為我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瞭解公車的號碼...

而改幹線對原本的公車族完全沒有影響,反而因為增加班次跟轉乘優惠,得到更多好處...

我前述想表達的就是這個,讓平常不搭公車的人,可以較容易的轉換公車去移動...我本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如果台中BRT 車道置中, 這樣候車停可省下來一座 , 是不是空間省下一半, 候車亭費用也可比較省,這樣可拓寬慢車道或增加一個車道 ?
還是老胡當初就打算置中的車道要做捷運 ?

giobling wrote:
如果你指的是狹義的直接把BRT設在環中路來討論當然是覺得沒人會搭
而我指的是把BRT設在環中路,再把轉乘及車站周邊停車功能健全化
環狀運輸系統是促進都市擴張的利器


推估你不是台中人…
不然你該知道,所謂環中路,其整條的發展性都不高,走在環中路上面的車流大多都是長途車而已
就算考量的是增進地區發展之類的,也不是靠一項大眾運輸就能達成,環中路北段最重要的水湳經貿目前還幾乎是荒土一片…有近十年了呢
貼切,就如同小弟舉例內湖幹線287,看名字,確實到內湖的人看得懂,可是過了內湖後,誰會知道車子會彎到那裏去,已經離內湖十萬八千哩了。改名字可以讓更多人搭車子?這個邏輯小弟實在無法認同,這麼好用,全台北市的公車都來改名字好了。說要轉乘,還不是要看站牌、看號碼,看內湖幹線就上車,下車後再看如何轉乘的人應該是少數吧,內湖範圍很大的耶,不是內湖哪一站隨便就能轉乘到目的地的。
jiunyiu wrote:
您真的住在台北市嗎?就字面去想像還是真的了解那些路線?這種說法只能騙騙不懂路或是沒搭過的人。

拿我最熟的兩條為例吧。

敦化線.........拿285當敦化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敦化幹線」本來就存在,從公館到基隆路敦化南路口後順敦化南北路到松山機場繞一圈然後到行天宮。一大半以上在敦化南北路裡,叫「敦化幹線」合情合理。也有好幾路公車走基隆路到松山機場這一段,很方便。
但是.....285?!從捷運麟光站開始,沿和平東路到敦化南路口以後轉彎走敦化南北路,一樣進松山機場轉一圈以後過行天宮到中山北路,順中山北路過兩座橋後轉忠誠路繞巷子進天母再到石牌榮總。一半以上的路程都不在敦化南北路上,廢了原來大半在敦化南北路上的「敦化幹線」,用個大半不在敦化南北路上的285來當敦化幹線........這個邏輯........

信義線更好笑。「信義幹線」很早就有了,印象中比「敦化幹線」還早。從青島東路台大舊院區後門開始,經中山南路從信義路頭一路走到信義路尾進福德路(福德路與信義路相通,有部分的福德路改名變信義路)。後來分出一條「信義新幹線」,前面一樣,後面從福德路經中坡南路轉進忠孝東路,先是走一大段到捷運昆陽站一帶,南港車站通車後延長到南港車站。後來改柯市府改「信義幹線」成88路,「信義新幹線」變588。還沒看熟,588就又變成了柯市府的「信義幹線」。而這條信義幹線,嗯,大概也有三分之一以上不在信義路裡,在忠孝東路上!想到「忠孝幹線」跟「信義幹線」在同一條路並行或是先後開過的畫面........嗯,這種幽默感我真不能體會啊........(恕刪)
ysjysj wrote:
貼切,就如同小弟舉...(恕刪)


我還是強調,改名對原本的公車族沒影響,但對於平常沒在搭公車的人有效益...ok?
對於您說的內湖幹線,在我直覺中,就是要進內湖的話就先看能不能轉到這班車,進去後再看怎麼轉..
至於整體路網,還是有待改進,這是必然的..
owen0083 wrote:
brt 就是因地制宜的 捷運呀

造你的說法 紐約brt是0分喔 有沒有台中brt的即視感呀
...(恕刪)

紐約就自稱為 SBS (Select bus service) , 不是 BRT!
這在2015年這一篇就已經說明過了
量化BRT---評比現在與未來能達成的極致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358301&p=2#55560186

台中這種車道配置 ,和紐約woodheaven一樣
如圖

當然,這個紐約woodheaven是尚未完成的計劃, 不過計劃稱此種車道為 Curbside bus lane, 不是Centrally Alignment
而Curbside bus lane 的評分為 3 分

同篇文章第10樓,已經有ansonhsu大大貼出New York的評分表, 請參考ITDP的評分第一欄
以ITDP的標準,ITDP評定New York 此種車道配置為0分, 不是5分, 是不能定義為BRT (not BRT)

無論是3分或0分
無論是以2011年或 2014年的標準, 台中都不能稱為 BRT
Busway Alignment 車道評分低於4分者, 是不能定義為 BRT

busway alignment就是 BRT 的 核心元素

請再看一次
https://www.itdp.org/wp-content/uploads/2014/07/BRT-Standard-2014.pdf
The BRT Standard Scorecard
This scorecard shows the criteria and point values that make up
The BRT Standard, followed by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each.

所謂 BRT Basics (pp. 14–23)
Dedicated Right-of-Way 8分
Busway Alignment 8分
Off-board Fare Collection 8分
Intersection Treatments 7分
Platform-level Boarding 7分
就是這 5 項, 這5項又各有評分
第20頁
Busway Alignment這一項有寫
BRT Basics: This is an element of BRT deemed essential to true BRT corridors.
A minimum score of 4 must be achieved on this element for a corridor to be defined as BRT.

並非只是眾多評分項目之一而已, 請再讀一次第20頁的說明

Minimum Requirements for a Corridor to be Considered BRT
交通廊道(Corridor)被認定為 BRT 的最低要求
1. At least 3km length with dedicated lanes
2. Score 4 or more points in dedicated right-of-way element
3. Score 4 or more points in busway alignment element
4. Score 20 or more points across all five BRT Basics elements

請再參考 紐約, 波士頓 的ITDP評分表 , 此兩城的"公車專用道系統"就是這樣被定義為 not BRT
這是ITDP的同一個標準

不是BRT只是名詞上的區分,雖然不是BRT, 雙節公車+公車專用道 都存在, 沒有改變
達不到BRT的標準, 紐約就自稱為 SBS (Select bus service)
不是BRT 只是誠實面對現況

HelloTaiwanTaiwan wrote:
兩任市府的報告都提出,專用道的設計沒有惡化塞車,反而有改善快慢車道車速。
兩任市府的交通團隊說的,不是我說的。

往公車快捷便利的大目標前進,如果要說刷卡不能改善,進出閘門不能改善,所以阻擋了大目標,我們放棄公車快捷便利的目標吧!!!恩~~~~~阿~~~~~可以這樣嗎?

其他的你高興就好
..(恕刪)

車道配置是 BRT 的核心問題 , 不然只能說這是 Bus lane 公車專用道
市府說法很有技巧, 請注意, 它不說會不會造成車流擾動? 只說"改善快慢車道車速"
車速是跟誰比? 跟沒有 Bus lane 比? 公車混雜隨便選車道來比, 還是要和國外Busway的車速比較?

Busway 還有凸起的車道分道石,用以隔離BRT和其它車流, 但, 台中BRT只有把車道塗上顏色

Bus lane ->Busway-> BRT ->LRT 本來就是同一個系統, 不必彼此排斥, 掩耳盜鈴
但是 Bus lane 和 Busway 和 BRT 區分本來就不同

問題要以理性/專業的態度來看
Bus lane ->Busway ->BRT 有一定的標準 ,有教案的
一步一步來
何種車流/乘客運量 ,該設 Bus Lane 還是 Busway , 還是BRT 這都有標準
本來就不符ITDP BRT的標準 , 何不做好 "公車專用道"
https://www.itdp.org/library/standards-and-guides/the-bus-rapid-transit-standard/the-scorecard/

在真的BRT系統當中, 下面是ITDP說的, 請看上面聯結
Multiple Routes (4 points)
車道是有 multiple routes operate on a single corridor 多重公車路線行駛在一個車道
Express, Limited, and Local Services (3 points)
要增快運量, 要降低旅行時間, 就要有直達車(跳站行駛)

專業問題就回歸專業考量 , 教案都有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