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自己體檢版之終於結束了)

a58704155 wrote:
對於h大您的努力找資...(恕刪)


我倒很想看看中港路過國道那段的高架要蓋多高

再加上台中的盆地地型 往大肚山那段地勢是越來越高

這樣是不是在市中心這段的高架就要高的很嚇人

a58704155 wrote:
如果優先號誌那麼神 老胡任內為什麼不上線?
中間蓋高架才是王道,不管上面跑的是BRT還是MRT
沒錢確做個半殘BRT不如乾脆不要做
那些預算大師你們還是洗洗睡吧


因為試營運期間,無論是光明陸橋/中正路/台中火車站的問題都還沒解決.
且現實情況就是台中市民還有一大部份人是坐在自家車上.

冒然實施優先號誌,而不是漸進循序實施,就是官逼民反.

所以上一任不會實施,這一任也不會實施.
只有到大部份民眾能瞭解體諒大眾運輸的優先地位時,它才會派得上用場.

=================================

至於沒錢吃大餐就乾脆不吃這種想法,只有小孩子賭氣的時候才會做.
錢不是問題...下一句自己接.

peterboulong wrote:
我倒很想看看中港路...(恕刪)


大概五到八層樓高,
如果能在中港路上一路蓋高架,說不定還會被汽車搶去當快速道路~
已將2015.3.22班距調查數據以及結論放上本文末
這些資料,真的要做過調查才能慢慢得到,邊做邊學中
sss89229 wrote:
已將2015.3.22班距調查數據以及結論放上本文末
這些資料,真的要做過調查才能慢慢得到,邊做邊學中...(恕刪)


其實這一點,在上面的
日本 国 土 交 通 省 都 市 ・ 地 域 整 備 局
都 市 計 画 課 都 市 交 通 調 査 室
まちづくりと一体となったLRT導入計画ガイダンス
表3-1.表定速度の向上策による効果, 已有調查報告的說明


①走行時間の短縮 2km/h 程度向上
○加減速性能の向上 0.7km/h 向上(他調査での検討事例※1)
○最高速度の規制緩和 1.2km/h 向上(他調査での検討事例※2)
※併設軌道上での試算

②軌道形態の工夫 2km/h 以上向上
○平面軌道のままでの
専用化 2~12km/h 向上(ケルン※3)
○軌道の交差点立体化
(地下化) 1交差点当り 60~118 秒程度の時間短縮(試算結果※4)
○軌道の連続立体化
(地下化) 2km/h 向上(試算結果※4)、13→22km/h(ケルン※5)
○郊外部での
鉄道乗り入れ 全線平均で 10km/h 向上(広島電鉄宮島線※6)

③優先信号(PTPS)
の導入 0.9~2km/h 程度向上
1.5~2.0km/h 向上(海外事例※7)
0.9km/h 向上(他調査での検討事例※8)
(ごくわずか(広島電鉄ヒアリング))

優先信號這個部份, "結果"分歧很大
日本國外的報告, PTPS 可提高車速1.5 -2km/h
國內其它報告為增快車速 0.9km/h
但也有如廣島電鐵,卻是 ごくわずか (影響輕微) , 就是有PTPS或沒有都沒差

問題是, 我們看到的台中BRT, 是在車上顯示倒數秒數, 要求司機去趕秒數, 紅燈只是縮短,綠燈只是延長, 不是像火車平交道的柵欄, 車到時就降下,或國外的PTPS,是車到時就亮綠燈, 以紅燈切斷橫向車流
看起來是不同的東西
如果導入真的 PTPS, 或許可以再比較看看
http://www.utms.or.jp/english/system/ptps.html
點入後,點選左邊那排當中的 PTPS , 有動畫說明

如果看中港路的空照圖, 十字路口非常寬,路口的阻擋效應非常明顯, 中港路的車流被紅綠燈切割成一個個的車群

這其實也牽涉到交通學上的 Braess's Paradox勃雷斯悖論, 車道數多於2個車道以上時,讓駕駛人的選擇變多,車道越多, 平均車流量及車速反而下降
這就像超市賣太多種類的巧克力, 平均銷售量反而下降, 主力還是那2-3種產品
中港路太多車道, 車流擾動的效應會很大, 車道置中才能減少BRT和其它車輛交會的機會,減少車流擾動

④乗降時間の短縮
○運賃収受の簡素化
(車外運賃収受) 0.6 秒/人/2 扉程度短縮(広島電鉄資料)
○ICカード (所要時間は現在と同程度※9)

站外收費省時,是過去紙卡的時代,要一張一張打卡的那個時代的產品
報告顯示, IC卡收費和站外收費, 花費的時間是差不多的
所以, 現在新蓋的 BRT / LRT 都是只用簡單的候車亭

平均停留場間隔(站距)と路線全体でみた表定速度の関係
・平均停留場間隔(站距)が長いほど路線全体の表定速度は向上
・平均停留場間隔(站距)500m以下では、概ね 15~16km/h 程度の表定速度

站距若為500m以內, 由於起動/停站頻繁, 平均車速只能為15~16km/h
平均車速為22km/h以上, 站距要超過 1公里才辦得到

最近,廣州市審計局公佈了中山大道快速公交(BRT)試驗線工程項目和大中修工程項目建設和運營績效情況審計結果。審計報告顯示,該項目因為設計不完善、參建單位缺乏協調溝通等原因,損失浪費1073.73萬元,審計部門建議對主管原因造成的浪費,應追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報告還顯示,廣州中山大道BRT造價相當於普通公交專用道的87倍,但兩者的車輛平均速度卻相差不大,審計部門建議適當擴建公交專用道,今後如再規劃建設BRT公交專用道,建議在新建道路時就予以考慮。


BRT 和 LRT地面電車, 其實只是載具的車種不同, 路面的規劃,車道的規劃,站台的設置, 都是一樣的 , 如果BRT能救回來, 在BRT的基礎上,將來只要更換載具, 就能直接升級為LRT
路面設施的基礎是最難的
若要做LRT , 就要先救 BRT

第一步バス(巴士),走很多條車道, 先集中成一條

過去觀念中的 LRT 和火車, 是完全兩套系統

現在新的LRT, 則是輕軌/火車 直通運轉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320012&p=3#55040833
「電車/火車軌道共享」(Tram-Train/Track-Sharing)模式,這個模式的好處是周邊小城的居民只需乘坐電車便能到達市中心,方便了郊區衛星城鎮居民出入的同時,也增加了軌道的使用, 對鐵道的營運也有幫助

法國的Tram-Train,是火車,也是輕軌,共用軌道, 走在鐵軌上時,輕軌就是地區火車,路權完全相同, 甚至它也納入鐵路的班次當中,成為某一班的TER火車
因為輕軌Tram車身較窄, 停火車站時,車門地面,有電動延伸板,可以緊貼月台

這種軌道共享的觀念,最早是德國的Karlsruhe model卡爾斯魯厄模式,把德國聯邦鐵路網DB與Karlsruher Verkehrsverbund (KVV)城市電車路網聯結在一起
公司的營運是由德國國鐵和地區捷運公司交互持股, 共同經營
當然也要修改法律.......
兩個系統的鐵路/輕軌車輛必須配備安全技術,這種輕軌電車同樣有火車的 ‘PZB’ 或 ‘Indusi’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自動列車防碰撞系統,車裝通訊也是兩邊都能聯通的

所以, 若要做 LRT ? 要先救BRT

第一步應該是改回"BRT車道置中

在教案當中, 找不到台中這種, BRT車道放在快/慢車道之間

如果因為無土地產權, 可以考慮如中間那一種, 集中於有土地產權的那一側
例如法國南特


美國德州Houston休斯頓 的噴泉造景輕軌


相對或是絕對優先號誌倒不是藍線最重要的成敗因素,交通特性不同是最大原因。

教案是理想,但台中既然因為前人沒有遠見留下私有地,留下今天的局面也相當可惜。實務上,交通人從現有限制下找尋最佳解答,做出目前BRT甚是可貴,基本特性已臻完善。

另外LRT與BRT因為運能接近,通常擇一進行,以台中藍線而言將以BRT培養運量,之後跳過LRT(其他線不得而知)達MRT,至於BRT能不能救的回來,已執政者方向來說...命在旦夕

現在台中只能從現有狀況改善,筆者也僅從現有方案找尋最佳解答。
herblee wrote:
其實這一點,在上面...(恕刪)


沒錯.
既然您堅持BRT要設在中港路中間,才能稱得上是BRT的話.
反正台中短期內也不可能在中港路施作MRT,也不用再想預留空間給中港路的軌道捷運.

那麼就應當斷然處置, 將現有"未優化公車專用道"儘早改劃為"優化專用公車道".

同時,

立即提出在中港路中央設置"真正的"BRT系統,來替台中未來的大眾運輸著想 才對吧.

怎麼會忍受得了政府把事情只做一半(而且還是好做的那一半)?
sss89229 wrote:
另外LRT與BRT因為運能接近,通常擇一進行,以台中藍線而言將以BRT培養運量,之後跳過LRT(其他線不得而知)達MRT,至於BRT能不能救的回來,已執政者方向來說...命在旦夕鬼
...(恕刪)

不論BRT/LRT, 都要和都市計劃一起做整體規劃, 包括環市區的快速道路網,因為佔去一條車道,一定要有疏導的措施。
問題是這樣, 台中沒有整體的計劃
歐洲很多城市, 有環城一圈的快速道路, 車流是繞過市區
在環城快速道路的交流道口, 就設有P+R (Park & Ride),旁邊就有公車站/捷運站

P+R是免/優惠停車費或車票抵停車費,把汽車留在郊區,搭BRT/LRT/MCT/MRT進城
汽車減少了, 就有更多空間來設BRT/LRT

BRT/LRT 車站的旁邊還有C+R 公共自行車 ,或是公共電動小車
轉乘非常重要

將私人載具導引往郊區,再設置Park and Ride(P+R),讓小汽車停在郊區, 高速公路下來的大巴士一律停在轉運站不進城
這些轉乘全都要搭BRT/LRT進城,不必培養, 一定有運量
把轉乘功能/公車路網整編/ 班次密集/市區停車差別收費, 何愁沒有運量 ?


跳過功能完整的 LRT ? 去達到綠線並非標準的 MRT ? 實為不智
小弟在這一篇說明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320012&p=3#55040833
大家都說要 MRT ? 但真的分的清楚 MRT 和 LRT 嗎 ?
例如

這是荷蘭海牙的Leidschenveen,兩列車由不同月台進站, 有一列是 MRT, 另一列是LRT, 兩者共用軌道, 分的出來嗎 ?

1. LRT比MRT省錢
輕軌的造價為捷運的六分之一, 但是兩列輕軌串聯在一起, 就能有MRT相同的運量

2. LRT 可以平面,可以高架,下到隧道 ,BRT因為柴油廢氣, 是不能走地下隧道

3.路面電車/Tram/LRT , 車廂使用壽命能超過50年以上。 但是BRT公車很少能使用超過20年

4.LRT完全能取代MRT,運量低時單節運行,運量高時雙節串聯,彈性很大, 但BRT不可能兩節連在一起行駛。

5.現在花大錢去做單一MRT的國家已經很少了,現在世界各國反而是將火車捷運化,LRT/MRT/火車共用軌道,做系統整合。
筆者本身就是交通相關科系,大大說的筆者都知道,感謝分享意見給其他未知者。不過現行要務還是得先把BRT從鬼門關救回來,才有大大說的這些東西。

herblee wrote:
不論BRT/LRT,...(恕刪)
herblee 大大貼的這張圖根本對照現在的台中火車站到靜宜大學這塊BRT藍線優先段的概念



在BRT營運前,中港路的公車路線大致上就如上圖之上, 圖中的"郊外集積地區"在台中指的就是比較偏遠的海線客源,"中心市街地"可以指台中的新光/遠百到舊台中市區這塊, "鐵道駛"在台中指的就是火車站

建造BRT後就如上圖之下的概念,公車路線調整為以BRT為主軸, 公車只是拿來做橫軸轉乘之用,如此可以達到舒緩交通壅塞及快捷的目的
,為的就是不要讓主幹道塞入太多的公車,造成運輸的效率降低及拖慢整條道路的流暢度

如今新的市府上線了, 做的卻是相反的事,真的很遺憾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