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zyMika wrote:
台灣大道公車我也是天天坐啦
基本上市區BRT跟公車專用道根本沒差
改公車專用道還比較多班次,隨時去等都不用等太久
台中BRT最爛的第一點就是車道位置在快慢車道中間~
一堆轎車內外切都會影響到,過五權路到車站馬上變公車
另外號誌優先
開下去後垂直向的五權、忠明南、英才、文心跟河南路會塞成怎樣有沒有模擬?
塞超過一個路口就會影響到其他平行道路咧
台北市南京東路用個專用道都還比較好坐車
從您的觀點看來就可知道
前市長急就章的作品 效益頂多跟公車一樣等級
和海外各地的BRT相比 相距甚遠
BUT就是那個BUT
如果林佳龍市長上任 選擇不浪費錢 不浪費前朝的作為 好好地搞好BRT
讓那個頂多只有公車效益的BRT 無限接近MRT的效率 跟國外比肩
是不是有種林佳龍市長的氣度和高度馬上上升好幾個檔次 整個就高大上起來了呢?
令人遺憾的是
佳龍市長上台 砍前朝作品
改出來的東西也就公車 所以也就沒有無限接近MRT的可能
用分數去比喻
90分的公車 頂多就60分的BRT的價值
雖然前市長搞了個不及格50分的BRT
但如果佳龍市長能把破BRT搞成90分 也會有個70分的MRT價值阿
好啦 這都只是假設啦
反正BRT是在上任不到半年就大刀斬去了
不曉得是在講反話還是幹嘛? 反前任就說反前任, 講得冠冕堂皇的,把讀者當三歲小孩。
BRT能有雛型的出現,藍線BRT的試營,前任市府作了多少努力,被隨便說「搞爛」,實在太不厚道。
正在成型的BRT被誰毀了,大家都很清楚, 不是護航者嘴巴隨便把責任推回前朝就能開脫罪名。 走過必留下痕跡。
CrazyMika wrote:
台灣大道公車我也是...(恕刪)
改公車專用道還比較多班次,隨時去等都不用等太久 是嗎? 你確定? 我怎麼覺得最近越等越久
台中BRT最爛的第一點就是車道位置在快慢車道中間~
一堆轎車內外切都會影響到,過五權路到車站馬上變公車 所以BRT改成專用道後一切都迎刃而解?
另外號誌優先
開下去後垂直向的五權、忠明南、英才、文心跟河南路會塞成怎樣有沒有模擬?
塞超過一個路口就會影響到其他平行道路咧
台北市南京東路用個專用道都還比較好坐車
人家下面還一條捷運呢
你知道行控中心根本沒啟用過嗎? 臨時行控測試時 就已經順暢很多了嗎?
站外刷卡我也不覺得差多少
人少時上下車根本沒花啥時間
人多時也是先上車,關門開車後再刷就好
不影響時間,真正影響的是上下車動作慢的
那個在哪裡刷卡都一樣
這可是BRT的最大賣點喔,平時是沒差 尖峰時可不是這樣子喔
人家高雄輕軌一樣等紅綠燈好歹有個市區零排放說嘴
BRT還是柴油公車~廠廠
人家是輕軌電車呀 大哥 ,目前大部分的BRT抱歉都是吃油的
公車就公車
換個詞不會比較好
BRT就是使用公車來虛擬出捷運,建構時間短,建設金額少,營運變化可調整
你以為政府錢很多嗎? 又不是挖到石油
台中不要 人家日本東京福岡大阪可是正在蓋喔,更別提紐約還搞了一個跟台中BRT有87%像的
本当の自分を、いつでも表現できる
HelloTaiwanTaiwan wrote:
台中藍線BRT被閹割...(恕刪)
說真的台北的八橫八縱只能和台中優化公車比
原本台中的BRT及交通政策能夠延續遠本的政策執行下去
在交通的格局上絕對贏台北太多了
台北的八橫八縱基本上和台中優化公車一樣都用傳統的思維
發車量大提昇班距
而台北的八橫八縱路線經過之處候車站品質低落,
甚至搭車還要在馬路上招手
候車站也沒有和公車等高,上下車還需要注意階梯及縫隙
台中優化公車因為有前面BRT格局會好點
以上兩個因為沒有行控中心所以停紅綠時無法順便載客,
甚至發車班次很多但車都聚在一堆
且有許多路線模糊了幹線公車的焦距
若台北要作到像之前台中的格局或許可以選仁愛路去整合實驗
很多的人說BRT缺點,但之前去台中時根本就沒有那些問題
那時臨時行控、進站閘門、優先號誌、車門和月台門聯動都是正常運作的
很多人說BRT佔個車道讓開車很不爽、但公車專用道可以更瞎
BRT發車更緊密的計算,運用有效率及成本的方式運輸不選要選單純公車專用道,
且車道上允許救護車通過
基本上BRT和公車專用道只是運作思維上的差異,大多數人無法應對也不無比較他的優點
Eairjustin wrote:
改名的目的是要提升原本不搭公車的人可以輕易的搭乘公車並到達目的地...
八橫八縱,把原有走在該道路上的公車改成 "幹線" ,對於平常不知道這些公車號碼的人可以看到幹線就知道如何轉乘...
去年3橫3縱改名後,該6條公車路線的搭乘率上升了24%..這把平常不搭公車的人或觀光客拉進公車系統中,算是個有效的政策...
我以前多是開車或坐捷運,對公車系統只知道家裡附近的班次,後來有幹線公車後,每要到一個目的地,不用去記一大堆平常不知道的公車班號(或是到公車站後花一堆時間去看公車路線圖找自己要搭的車),直接看是什麼幹線就知道要怎麼轉乘到目的地了,而且縮短的班距,讓轉乘時間減少很多....
說真的,這是用很低的經費達到很高效益的一個政策....
您真的住在台北市嗎?就字面去想像還是真的了解那些路線?這種說法只能騙騙不懂路或是沒搭過的人。
拿我最熟的兩條為例吧。
敦化線.........拿285當敦化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敦化幹線」本來就存在,從公館到基隆路敦化南路口後順敦化南北路到松山機場繞一圈然後到行天宮。一大半以上在敦化南北路裡,叫「敦化幹線」合情合理。也有好幾路公車走基隆路到松山機場這一段,很方便。
但是.....285?!從捷運麟光站開始,沿和平東路到敦化南路口以後轉彎走敦化南北路,一樣進松山機場轉一圈以後過行天宮到中山北路,順中山北路過兩座橋後轉忠誠路繞巷子進天母再到石牌榮總。一半以上的路程都不在敦化南北路上,廢了原來大半在敦化南北路上的「敦化幹線」,用個大半不在敦化南北路上的285來當敦化幹線........這個邏輯........

信義線更好笑。「信義幹線」很早就有了,印象中比「敦化幹線」還早。從青島東路台大舊院區後門開始,經中山南路從信義路頭一路走到信義路尾進福德路(福德路與信義路相通,有部分的福德路改名變信義路)。後來分出一條「信義新幹線」,前面一樣,後面從福德路經中坡南路轉進忠孝東路,先是走一大段到捷運昆陽站一帶,南港車站通車後延長到南港車站。後來改柯市府改「信義幹線」成88路,「信義新幹線」變588。還沒看熟,588就又變成了柯市府的「信義幹線」。而這條信義幹線,嗯,大概也有三分之一以上不在信義路裡,在忠孝東路上!想到「忠孝幹線」跟「信義幹線」在同一條路並行或是先後開過的畫面........嗯,這種幽默感我真不能體會啊........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