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自己體檢版之終於結束了)

大家好,不知道這篇體檢文是不是被大家遺忘了

或許這一篇討論不算熱烈...默默沉下去
但是經過筆者追蹤,這一篇文對外分享速度正在加快

去年冰桶挑戰,用 "一傳三,三傳九的三次方模式" 迅速拓展活動,非常成功
還希望各位大大把這份觀察繼續分享,筆者也盡量抽空再調查一下

sss89229 wrote:
大家好,不知道這篇體...(恕刪)


這篇論文太精采了!!
真得可惜,目前市府已下了讓公車擠進BRT道的糟糕決定,
如果現任市"長"團隊在做任何決定前,能夠如版大詳細分析利弊就好了~!

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讓版大的這種研究精神與分析結果能讓更多人知道、瞭解!
那麼以後被政治人物愚弄的機會就少了些!大家在選舉時看可不可以少點分化激情,
著重事情的基本面!
借分享臉書好嗎?希望能進微薄之力,將這樣的精神推廣出去!
majusty66666 wrote:
廢掉brt
周邊建商海報全都要換掉
難怪會跳腳
看來中港路沿線房價要跌了
廢掉brt
車禍變少塞車變少
市民笑呵呵
七月開車上中港路囉


mark 起來!!!!
七月笑呵呵開車上中港路..........

七月也只有約30%的公車從慢車道移入公車專用道
其他的都不變,還是有70%的公車在慢車道

之前您所說的死亡交叉,更是從5分鐘一次增加為2.5分鐘一次
怎麼會開車會變笑呵呵的了!!!

搭BRT的民眾因增班排隊可以不用排太久
但長途的民眾更是要比沒有號誌優先再多搭10分鐘的車


420*122=51240
51240/1000=51.24
以前420班次/天的大海豚平均載客 122人/車
增加580班次/天的小海豚後變為51人/車
就算運量可以馬上再是升20%好了
51240*1.2/1000=61 人/車
但是有可能馬上提升20%的搭乘人數嗎??


這是坐更久的車進步嗎??
每台車的平均人數變為一半是減碳嗎??
這不是增加成本嗎??

cyt7241208 wrote:
這是坐更久的車進步嗎??
每台車的平均人數變為一半是減碳嗎??
這不是增加成本嗎??


又不是花他的錢
台中市的財政非常好
有很多本錢讓他玩
反正玩壞了明年上中央
來感嘆一下,

台北(270萬)+新北(400萬)+基隆(37萬)=700萬戶籍人口,大台中市=272萬戶籍人口,原台中市=106萬戶籍人口

北捷:1988年動工,1996今日文山線,當時叫木柵線才首度通車,差不要到1999年出現雙十路網才把木柵跟淡水線接起來..

台北跟台中有很明顯的人口差異,再加上北捷從1988年開始興建,大眾運輸配合捷運經過近30年的蛻變,很明顯跟才啟動沒幾年的台中市不能比,再加上許多七年級生在成長過程中伴隨大眾運輸的快速發展,台北已有穩定的大眾運輸人口,雖然這10年台中舊縣市間公車路網確實有明顯提升,但大眾運輸人口仍不足以支撐一些次要的公車線營運,我出生在台北,也來台中十年了,十年來,台中大眾運輸確實有顯見的進步...


當然,在台北的大眾運輸體驗跟在台中肯定有相當大的落差,原以為BRT建立後,台中大眾運輸會更上一級,結果....
sss89229 wrote:
大家好,不知道這篇...(恕刪)
台中的叫BRT???

多看看國外的設計 跟 台中的差在哪裡八?

哪個設置位置安全? 哪個真正快速? 甚至日本還有建在高架上的...(那幹嘛需要大費周章蓋捷運?? 蓋好高架,讓公車在上面跑就好啦XD)

搞不懂當初怎會設計在快慢車道中間.....

深坑小辣椒之小德 wrote:
台中的叫BRT???...(恕刪)


慘了
日本氣仙沼BRT看來也不能叫BRT了
你看他一開始居然和一般車開在一起



其實台中BRT也能看到你貼的影片的情況

就是旁邊塞的要死 BRT咻一下就跑走了

深坑小辣椒之小德 wrote:
台中的叫BRT??...(恕刪)


什麼是BRT的本質?
因地制宜,符合民情修改後的BRT系統,就不夠格稱為BRT嗎?


會不會真的發生這種事?

市民:"我們要跟紐約一樣的MRT!!"

數十年過去了...

市長:"好,我們花了這麼多年..終於建好了自己的MRT了~~"

市民歡呼:"太棒了~~~~~~~ .......那百老匯站在哪裡?"

市長:"我們有國家歌劇院站"

市民:"什麼!! 沒有百老匯站怎麼能叫MRT? 這樣根本只是把火車開進地下道而已...."


笑得出來的,就知道現在台中的悲哀在哪裡...

深坑小辣椒之小德 wrote:
台中的叫BRT???...(恕刪)


多謝你貼的影片~
國外可以忍受BRT沒塞車自己塞車,台中人可以嗎?
可以的話就簡單了,中正路專用道劃下去
光明路橋專用道劃下去

噹噹~~完成了,喔不能讓林市長沒有舞台
畫面中的路橋蓋下去~搞定了
這樣能再多花多少錢?

很簡單就能達成的目標只有一個最大的問題
台中人可以忍受我在塞車BRT不塞車嗎?
BRT是有教案Guideline,有設置規則DESIGN GUIDELINES的,
不是自稱為BRT, 就是BRT?

請參考論文/報告 wrote:
例如
http://nacto.org/docs/usdg/service_design_guidelines_vta.pdf
BUS RAPID TRANSIT SERVICE
DESIGN GUIDELINES
23頁, 27頁有像高速公路交流道的overpass
Bus Lanes/Bus Rapid Transit Systems on Highways: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ttp://www.path.berkeley.edu/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PWP-2009-01.pdf
11頁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3 No. 4, April, 2014
IJST © 2014– IJST Publications UK. All rights reserved. 248
An Appropriate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
http://www.journalofsciences-technology.org/archive/2014/april_vol_3_no_4/5698381383742343.pdf
252頁
Designing Bus Rapid Transit Running Ways
http://www.apta.com/resources/standards/Documents/APTA-BTS-BRT-RP-003-10.pdf
Bus Rapid Transit. Planning Guide
http://ecoplan.org/library/clinton/brt-planning%20guide-gtz.pdf
http://www.nbrti.org/docs/pdf/itdp%20brt%20planning%20guide.pdf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ISABILITY/Resources/280658-1239044853210/5995073-1239044977199/5995074-1239045184837/5995121-1239046824546/BRT_Challenges9-10.pdf
...(恕刪)


BRT 有下列特徵 , 目的是為了縮短行車時間, 但是, 台中BRT有幾項符合???
1.有專用車道和路權fully dedicated right of way (busway)
車道置中,是預防curb-side delays,

依據教案,一般BRT車道的設置,分為幾種
1.Curbside Bus Lanes(kerbside lane)BRT車道緊貼人行道旁
這對行人上下車最方便,但必須塗銷掉路邊停車格,完全不能臨停, 而且會和右轉的車流交會,會增加行車的時間

2.Median lane BRT車道置中
除了十字路口,不會和其它的車流交會,
如果是At-Grade Transitways,路口設有紅綠燈, BRT車道的入口/出口,就是在十字路口,必須有優先燈號
如果是Grade-Separated Transitways,它在十字路口不是高架就是地下道,A級路權, 那要進入BRT車道,入口/出口就是經由"高架匝道"或"地下道"

3.Median lane/Curbside hybrid 置中/路邊車道混合設置
例如美國的Cleveland和Orando, 在市區置中, 在郊區走路邊

4.Dedicated lane 隔離的專用車道
可以設於路邊,也可以設於中央,可以設於同一側,可以全段高架/地下,也可以只在十字路口設高架橋/地下道
如果是At-Grade Transitway , 十字路口沒有隔離, 要有紅綠燈的優先燈號
如果是Grade-Separated Transitways,它在十字路口不是高架就是地下道,它設於那一個車道都可以,如果設立體圓環, BRT可以不必紅路綠燈,轉向橫向的道路行駛

完全找不到台中這種,BRT車道放在快慢車道之間的設計?
因為慢車道進入快車道(左轉), 以及快車道換入慢車道(右轉), 這兩股車流都會橫過BRT的前方, 這會引發車流擾動, 是很不利於交通流量的設計

BRT車道置中, 不就減少了和其它汽車交會的機會,減少車流擾動

BRT車道在最左側,要左轉就右轉三次走迴轉道,所以少了左轉專用燈, 時間就可以挪給橫向車流, 橫向的秒數就能增加,雙方都有利

只要車道置中, 快慢車道的車流交會,並不會影響到BRT車道, BRT車道只要面對紅綠燈,不必管變換車道的"車流擾動"
這裏有例子, 這樣設計,能有不對稱車站/車道置中, 也還有左轉車道,也可以路邊臨停, 對商家進出貨或客人,是有利的

不知道為何不能置中?

若無封閉車道,BRT專用車道的十字路口, 紅綠燈能自動轉換,讓其優先通行
BRT 要Rapid Transit要能快速通行
1.除了車站之外不停車,站與站之間的行進, 不能被打斷中停, 最好有專用車道
A.紅綠燈的連線系統, 是不是能一路顯示為綠燈, 讓BRT公車能快速行進
B.共用路權路段, 是否給予BRT優先路權?
C.路口有沒有queue jumping(Cutting in line)? 雖然有綠燈,路口有左/右轉的車輛,一定會減速或排對, 如果前面有一堆車擠在路口,BRT還是過不去, 路口設BRT專用的插隊車道? 讓BRT在路口能插隊,越過排隊中的汽車

2.能快速停站/靠站, 避免boarding & alighting delay, 上下車及排隊的延遲
為了縮短滯站時間,在車輛方面
如果有軌道,像輕軌電車Light Rail, 就可以快速靠站, 司機不必轉方向盤進站, 出站, 節省時間
車體和月台也能密合, 方便乘客進出
現在的技術, 沒有軌道, 也可以設 光學導引,側面導輪, 地面導軌
英國 Guided bus , 導輪在車側面, 接觸路緣,滾動導引行進方向


這種電力導軌公車,車門可以左/右都設, 因為有軌道, 不屬於公路法的汽車
其實, 木柵內湖線一樣是用這種方法, 一樣有導輪,一樣使用膠輪, 動力改為第三軌供電,把電力公車捷運化。只是車身看起來不像巴士, 像火車
木柵線Matra VAL 和下面Bonbardier的 GLT/TVR 系統 有類似的做法


可以降下集電弓, 以柴油引擎行駛
地面那個軌道不是承重,是讓導輪走, 引導行進方向, 不必花時間去靠站
差別是木柵線走高架 , GLT/TVR 走地面, 導輪不同
這個法國 Nancy 的T1輕軌,其實是電力公車, 它有車牌, 有後照鏡, 有柴油引擎可以方向盤駕駛

0:11降下集電弓, 0:41升起導輪
Nancy TVR/GTL 離開有電纜的路段, 也可以離開地面導軌,像一台公車,以柴油引擎行進

本質上就是多節公車,只是外形輕軌化, 還有,加裝了導引行車的控制機組.所以進站時,可以和月台貼在一起.停在定點上.

GLT/TVR 使用橡膠輪胎"rubber-tyred tramways",顯著比一般的"鋼輪"有更高的牽引力,因此可用於攀登陡峭的山丘,坡度可達13 %的斜坡。
對路面的要求很低, 水泥地,柏油馬路, 甚至草坪, 都可以鋪設.

它只有一條導軌,車內有導輪, 導軌不是用來承重或驅動車輛, 只是引導行進的路線.
比起人力駕駛的公車, 使用導軌的 GLT電車,不會偏離車道, 也能很精確,更快速靠站

也有西門子 Siemen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AS 光學導航OPTIGUIDE system ,讀地面上的標線

自動轉方向盤 , 司機放手在行駛
這樣可以節省進站/出站的時間

3.為了縮短滯站時間,車體有大出入口,車門雙倍大,乘可客可以快速同時進/出, 乘客不會卡在車門
車門是外推, 不是往內擠,車箱內的乘客不會被內收的門打到
Mercedes-Benz O530 Citaro

Volvo

MAN


4.能有準點資訊的車廂和車站,車班次顯示板

5.也能有無障礙設施及低底盤
對比 Mercedes-Benz Citaro 有電動坡道板 Euro 6期排放


法國南特Nantes Bus Way , 車門下方伸出電動坡道板

這都能節省很多時間

6.車體外/車站收費, 節省乘客上下車時間, 也節省停靠車站的時間

不是像公車是上車收費, 人一多,滯站時間增加, 無法準點, 也浪費時間

台中BRT站體站直接模仿江蘇連雲港BRT的銀魚造型, 過於花俏,遮風避雨不足,造價高達800萬, 如果省下來,以實用為主, 就能有錢買更環保的車體
這樣的站體,乘客是否能快速上下車

A.站體是否過於狹小? 站體內部寬度僅夠兩人併肩通過,能設站的寬度已經不足了, 還用很寬的圓管佔據空間?
站體設了閘門管制進出,顯得更加狹小, 若過於狹窄,進出的動線不流暢, 會影響上下車,造成滯站時間過長
B.站體遷就外型的造型,圓筒簍空透明壓克力, 對於提供乘客遮風避雨,是不足夠的 ,
(1)大太陽下, 封閉的壓克力,會產生溫室效應, 沒有空調之下, 非常熱
(2)下大雨時, 公車靠站的上方, 是沒有雨遮的, 上車的旅客要收傘延誤發車時間? 還是淋溼?
C.BRT車門是否夠寬大, 讓乘客能快速進出, 動力是否低污染,宇通客車的五期柴油, 落後很多
D.BRT車體和月台, 對於搭輪椅的乘客, 是否友善?
E.收費系統經常故障? 智慧卡片或自動售票機+感應車票, 穩定度不夠
"宇通客車" 恐怕不合這些要求
月台間隙還蠻大的
車門寬度只有公車的水準
更沒有準確靠站的導引系統
沒有電動坡道板

況且,土建編有11億的預算,只動一個車道,一個車站, 每公里6千4百萬應該是夠的
另外還有5700的設計費?站體直接模仿江蘇連雲港BRT的銀魚造型, 這5700萬是否划算?

但是BRT的重點, 是要比公車"快", 所以它要有避免"延遲"的機致
包括專用車道,站外收費,優先號誌,跳站停車(只停大站,站距比公車大),月台和車廂地板齊平,加大的車門,月台/車箱內顯示到/離站跑馬燈資訊....等等
車道的設置是其中之一
BRT車道置中, 最大的好處是避免Curbside delay

BRT若能走在最左側,又劃上專用車道, 一路沿著中央分隔島旁行駛,除路口燈號, 不會和其它車輛有車流交會的機會, 如果連這一點都不做, BRT 不過是運量大電的公車, 根本快不起來 ,和公車一樣

但是因為蓋錯了車道,將來若蓋LRRT, 車廂更多更長,為避車流擾動,不可能再使用這個車道, 這15億全都是重覆浪費
蓋LRRT不一定要花大錢,反而是設計錯誤,這BRT土建/機電15億將來都不能再用

說將來蓋MRT,所以保留中間車道? 這種說也很奇怪?
因為挖地下MRT, 設地下車站, 還有地下共同管道,還有上下的地下道/通道,所有車道都會挖開,不是只保留中間就足夠。
而且施工本來就是利用夜間公車停駛的時段, 此時不必保留中央車道,BRT車道若位於中央也無妨,夜間又不會發車
如果是高架LRRT, 車子不是台鐵那種重軌火車, 用鋼構高架就可以, 施工更快,都是預鑄/現場組裝,利用夜間公車停駛的時段施工,不一定要保留中間車道,才能施工

因為LRRT3-5節車箱一列,若運量增加,則可以二列串聯,一樣有10節車箱,可以有MRT的運量,彈性很大
新的LRRT還可以行駛於台鐵的火車軌道,運用的彈性更大

7.十字路口的燈號優先, 也節省停等紅綠燈的時間
優先號誌 Traffic signal preemption, 本來就是At -grade transitway 的BRT應該要有的

沒有Traffic signal preemption,這樣BRT 和 公車專用道 完全一樣
無線電通知的燈號優先
Lyon 的line 43公車,就配有ARF73的號誌優先系統,接近路口時,它會發出UHF無線電波通知綠燈轉換
它只是公車, 但是公車和紅綠燈是直接連動的

Lyon的電力巴士Talleybus C1及c3 線, 也有

0:31, Tralleybus一離開, 就切換為紅燈 (公車和紅綠燈是直接連動的)
通過時,都會亮為綠燈
這不是巧合, 是發出無線電迅號,通知燈號轉換

它還不是輕軌, 只是Tralleybus電力巴士


它並不是讓司機去控制車速,滑到下一個路口,正好碰上綠燈, 這種燈號調控 ,或是趕燈號時間, 不管乘客下完了沒有, 夾到乘客也不能停去趕路口紅綠燈, 這是真的和"紅綠燈"直接連動。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