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 大叔 wrote:選擇有名建商還是比...(恕刪) 閣下言論頗有讓人是有道理,但事實非如此!你確定你對於細節的瞭解?技術好的給他三米照開不誤,技術不好給他二十米還是常常出事。為了確定閣下說內容,小弟特地跑了一趟案場。問他們對於車道寬度的一個情況,比對現在自住的社區,似乎閣下…不是那麼細膩!不是引戰,還是希望多提出有效的數據來佐証!再來這建商在台中似乎這是第二個案子,以往在南投推的案子閣下似乎非常的通透清楚,話不要只有說一半,此言論我也很會。那就像把蔣幹請出來做畫一樣呀。
undefined在那個地段,一坪25萬,我不會選擇小型建商。我認為,建設公司隨時可以解散,因而凸顯那些願意花二 三十年經營品牌的在地建商的難能可貴。美村 太舜 全友 俊國 瑞聯 ....,這些都曾經是台中赫赫有名的建設公司,如今安在?他們的老闆早就另起爐灶。好處是不必再負責處理舊案子的問題。此外,若日後房子要脫手,品牌建商的案子比較好賣。
spicymom wrote:undefined...(恕刪) 建商倒的原因敝人覺得很多,不外乎過度投資或是財務操作太激進。若依閣下的邏輯,若是在十期地段見到龍寶、國泰、寶輝若是在十期開賣,一坪三十萬閣下是否會跟進?還是回歸在一個重點:房子是人在住的,這房子住的舒不舒服,環境喜歡不喜歡。價格…敝人也是會有這個想法,就是再便宜的價格還是認為會有更便宜,因此會遲遲下不了手。這通則適用在任何的商品上。買房子自住就是要多瞭解房子的結構、用料、地點、設計方式、後續的其他突發情況的處理,這就和買車一樣,有一些人就是買豐田,原因就是簡單好養不用花心思,但是就是有一些人會挑毛病呀買進口車就會想要做一點功課,外廠哪裡保養好,後續零件的取得等…如果對自己買東西所付出的錢不負責(事先的前置作業,對商品瞭解度),那怎麼會期待別人會幫你負責呢?敝人對於自己投資的不論是股票、基金、購買的汽車、房子,做到敝人覺得我盡力做到應該要瞭解的部分。剩下就是問自己能不能接受這個結果及價位,不行…就放棄,沒有人架著刀子逼著買呀
undefinedlan0410 wrote:建商倒的原因敝人覺...(恕刪) 個人對十期並不特別鍾愛,所以就算龍寶在那裡開價20萬(雖然是天方夜譚),也不會心動。事實上,現在的十期,普通的建商也開價超過20萬,如果龍寶在此開30,應該是剛好而已。以股票 基金的投資來比喻買房,總覺得怪怪的。上市櫃公司要公布財報,有重大訊息時要公告,定期開法說會說明產業前景。基金的投資標的以及所佔比重也很明確,投資者只要勤做功課,弄清楚自己買了什麼,並嚴守停利停損紀律,都可以有不錯的獲利。簡言之,投資人能掌握大部分的訊息,同時,買賣的決定權也操之在己。但是,房子就不是這麼回事。就算我懂得結構 工法 建材....,也不能決定下游包商,更不能親自監工,確定建商說的15公分的樓板沒有被偷偷打薄個幾公分;混凝土是否進行了抗壓強度測試?看到外籍移工在蓋我的房子,也不能抗議....太多層面不是掌握在消費者手中,標準的資訊不對等。所以,買預售屋,我寧可選擇品牌建商,因為可參考的建案多,品質也比較均一。樓主提的這個案子,低樓層開價25萬,與鉅虹G Casa的成交價已經相去不遠,建議樓主打電話去鉅虹問問。三月時,G Casa還剩幾戶。
spicymom wrote:undefined...(恕刪) 其實我做的比喻也只是將敝人的想法說出來,做任何事之前也必需要做好應盡的功課,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掌握在別人身上的,多思無益。這其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至於鉅虹!推出來的品質當然是中上呀,就目前版上所有文章來看,也大致上如此。與惠宇相同,沒有特別突出的但也沒有特別令人失望,中庸之作。但…敝人還是喜歡過去在森之旅、水之庭的二個案子!建商用料多少,對消費者用多少心思,可以自己多加評估。值不值得?上網有一些資訊或是營造、地緣人脈、代書、代銷都可以加以詢問,當然前提是要有一些交情,不然…就是得到一堆垃圾訊息,反而對決策無所助益。ps:閣下還真的…很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