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股9 wrote:昨天實際搭幾趟,下午4點搭乘一趟科博館-新光站 上車到站時間10分鐘!一趟科博館-台中車站 上車到站時間13分!..(恕刪) 哈哈!原來會這麼衝動,花錢去實際體驗BRT,還不止小弟一人。
ddrmixoftyhs wrote:跟本廢話,就是沒車才...(恕刪) 誰?我就是啊,我有車開,但是已經坐公車超過三年了,連我的家人都漸漸和我一樣經常搭公車了。這和BRT無關,我的家人開始搭公車以後才發現我沒騙他們,很多點搭公車就能到,班次也很多,和以前不一樣,請調查清楚再發言。
ddrmixoftyhs wrote:跟本廢話,就...(恕刪) 這些搭大眾運輸的人家裡真的任何一種交通工具都沒有?沒公車搭就完全出不了門?那實施八公里免費後多出來的搭乘人次以前是怎麼出門的?如果brt真這麼爛就回到以前的出門方式就好何必委屈自己去搭這麼爛的brt?20多年前的台中公車很爛我小學寧願走2公里上下學也不搭高中寧願騎2小時自行車來回也不搭現在家裡有汽車 機車 自行車我卻選擇每天搭大眾運輸上下班(火車轉公車)原因就是它方便不好用的東西是很難吸引人使用的如果現在的公車還跟以前一樣爛別說免費倒貼我也不會去用說這麼多不是指brt完美無缺重點是它能有如此的搭乘數代表它並沒有這麼爛爛到原本培養出的公車使用者重新選擇用私人載具出門的地步
有試乘幾次感覺不好.司機停車的煞車技術不好.站體雖然還沒完工但是很多小細節沒有做好很粗超.過馬路也不是很安全.希望市政府要把這項交通建設做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後續的維護工作.不要像公益路的人行道作沒有多久都變高低不平或破損.店家整修店面時施工車輛直接開上人行道.更誇張的是轉角的造型燈台都被車輛違規停車而撞毀.或店家為了方便出入而移除.市政府維修養護單位卻從來不去檢查跟維修.也擺著放爛.所以雙節公車的營運跟設施真的要好好做.不然真的會很丟臉....
很好的體驗和分享但是今天BRT被批的是甚麼?從個人體驗看來,優點都很多,缺點的部分,大家的忍受度也很高,接受硬體設備尚未完成短暫的不便。但從整體來看,問題就很多了。而且是要先前規劃就要想到的。第一是規劃,不論這幾年培養的公車族群有多少。中港路的公車重度使用族群的權益是要優先考量的。而且是要更長遠的規劃。如同前面大大所說的,新聞處不要把其原本的使用者當座是BRT的效益。更不用談一些只是來體驗的人。偶而用一次的人,跟重度使用者的感覺是差很多的。第二是容量。公車本身以及道路使用效益。大眾交通工具是藉由社會成本來達成效益,如果又產生太多的外部成本,其實對於競爭力反而是負向的。請問BRT一台車可容納多少人?班次有多少,計算一下就可以知道每日可運輸的人次,再扣除原本的重度使用者,如學生、無自用車者,可以吸引多少原本使用私人運具的民眾?此外多了專用道,縮減了一個車道,對於運輸效果反而是降低的。一般車道是24小時可用,BRT有營運時間,非營運時間專用道不知有無開放其他運具使用。個人認為可以同步全時開放國道客運使用。另外非營運時間開放所有運具使用。這也是為甚麼有大大拿國外高架brt來打臉。其實老胡也很清楚。不然怎會脫口而出。早在黎明路橋要蓋的時候就有提出直接建高架延伸線的概念,如同台北的建國高架道路。或許對於中港路的壅塞情形才有解。觀察市府這幾年做的配套疏導方案,說真的都是很短淺的規劃。我反而是覺得該給統聯一個讚。雖然搭車比較不便,但是對市區交通真的很有幫助。(應該對統聯的油耗成本和時間成本應該也幫助很大)
不僅無解且有礙市容,台灣大道若建高架只會帶來台中的蕭條跟醜陋!附上各個國際都市的大道,由上到下依序: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紐約第五大道,台中台灣大道,新北中和景平路lyi33tw wrote:早在黎明路橋要蓋的時候就有提出直接建高架延伸線的概念,如同台北的建國高架道路。或許對於中港路的壅塞情形才有解。 真正的舒緩交通就是多鼓勵大眾運輸,另外以台中來講,東西向幹道及聯外道路多延伸幾條,諸如市政路向西延伸段(正在規劃),向上路延伸段(已完成),台中環線與國道一號連階段(中清路跟崇德路以北),BRT六線齊發(已完成藍線其餘陸續建構中),將國道客運及南北旅客移開中港交流道以維持其東西向疏通的主要角色(待大宅門轉運站完成).您所建議的高架,不僅會帶來城市醜陋景觀,還會使的過渡性車流讓台灣大道沿線蕭條,重點是交通會更擁擠(擠入更多車,甚至回堵每個出入口).
lyi33tw wrote:很好的體驗和分享但是...(恕刪) 非Brt營運時間車應該也沒多到需要走專用道吧至於重度使用者倒很少聽到抱怨的聲音可能剛好這些人較少上網所以不太清楚重度使用者的想法而高架可以做的話乾脆就直升mrt了完全沒必要搞高架brt以台中市的財政多借些錢來做也還撐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