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 要到達所謂 感動人心的水準 本來就是要要求高一點...
一群人在一個地方活動了幾十年 自然會有很多故事
但是到底要不要保留 我認為這的確應該需要一個很高的標準....
尤其是 我們應該要把國防部 當作一個人 而不是一個應該要被占便宜的對象...
如果一個人他有一片房子 他要利用 你不准他開發 而要保留
那你是不是要給他一個充分的理由 甚至一個詳盡深思熟慮的未來計畫來說服他....
不然 你跟她說 因為這裡我們看很久了 有很多故事啊....
就這樣???
當然 除了新建築之外 歷史跟過去本來就應該好好保存
但是我認為 甚麼應該保存 應該要有專業性的意見......
尤其是這絕對都是要花上不少錢 保存 修復...
未來更是得一直把經費撥下來....
這種東西 要保護 要怎麼規畫 本來就不只是感動而已 是很專業的 也只有專業才能夠走得長遠.....
我主要只是要mondraker大 不要有排斥效應 感覺好像大家都只怎樣 而不怎樣
我個人也很喜歡歷史性的東西 但是很多歷史跟故事 是需要很大的蓄積力量才能夠到達所謂的打動人心
不然 乾脆就把田弄幾個麥田圈 說有外星人來好了...
怎麼把事情 往對的方向去作 然後大家一起努力 才是我想要說的.....
taishuan wrote:
有些時候老房子並未達到古蹟的條件
但不表示他沒有意義
舊房子的存在
告訴我們在這片土地上
某個時代人們是這樣活著的...(恕刪)
這樣說是完全沒錯,但是誰要來做這件事?
從國家角度來看,這個建築物或許不能算是古蹟,但對當地社區來說,或許當地人覺的這是值得保留的房子。
但是社區的自我意識夠強嗎?當地居民真的知道這建築物當初是誰住的?用來做什麼的?跟當地社區的歷史有什麼關係?
真要想要保存,當地社區的人是否願意捐錢出力大家一起來維護?
跟歐美國家比起來,台灣除了一些有名的觀光老街或社區以外,大多數地方的社區意識不只是薄弱,基本上是零。有多少人知道你現在住的這條街是什麼時候蓋起來的?最早是哪些先民從哪裡來開墾?這問題或許來自教育。美國的小學的歷史教育中,社區的發展史與歸屬感的建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相對於台灣,這部份好像完全缺乏(現在的小學教育不知道,但是我那個年代是這樣的)。
國家只能就對國家整體歷史重要或是全國人民覺的重要的古蹟予以保存。剩下的,就要靠社區了。
最近幾年因為都更拆了不少幢,我看了好心疼,
也有幸運的被鑑定為古蹟,得以整修保留




這是位於台北市齊東街幸運的日式的平房,
我住(修)了十五年的日式的平房就沒這樣幸運
房東因為想要蓋新樓,所以我只能搬走,十五年的革命情感只能留在我心裡,
有興趣可以至我的布落格看看,日式的平房的保養真的不容易啊!
阿魯米日式的平房
所謂<豪宅=保值>的觀念已經是現在買屋置產的主流意識,對老舊房屋避之唯恐不及 棄之如敝屣...
所以只要是中古屋,見面就是打5折出價否則免談,這種氛圍中想談"歷史建築"的保存,簡直是外星人的觀念
往往講到"古蹟維護" "社區再造",主管機關首先想到就是"群眾抗爭" "產權糾紛" "經費不足" "人力不夠"....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找法律上最近的一條路...1,拆除舊屋 2,公開拍賣 3,建商買地 4,推出建案
台北市現行的都更辦法也是依尋著相同模式,但是卻發現困難重重,而且黑影幢幢...因為土地和利益永遠分不開
我的觀察是,政府只想以最簡單的方法處理"公有土地",而不去考慮社區的獨特性和可能的發展性
政府往往過度膨脹自己應該扮演的腳色,反客為主以為自己必須肩負起土地改造的主人,變成營造商或建商
土地開發只是圖利了建商和投資客,把房價炒高造成百姓的民怨,最後還是央行要調高利率來抑制房價
這種不斷的用行政手段控制市場的機制,很難取得兩全其美的方案,只是左手和右手的戰爭
政府的腳色應該是管理者和推手,廣徵意見後訂立一個明確且可行的管理規則,只要有利可圖,民間自然會找出方法
我的看法是,現行的公有土地管理的觀念和法律不改變下,幾年之內台中市區僅存的公有日式平房將會陸續被剷平
因為法院旁邊和忠孝國小附近許多最近都在施工拆除,建商已經築起圍籬準備推出建案,事情至此多說無益...
想看看過去老房子的人,其實現在已經太晚,只能到照片中尋找記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