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台中[快捷巴士BRT藍線]由西向東走一趟

mz3sp23 wrote:
我的意思是,你講的...(恕刪)


對,這就是我要講的。

但是,對我們來說,不管是4G還是將來有5G,要是只允許,例如說,Apple可以使用,其他人都只能使用2G,那想必,不只是我,您也不會認同吧。

台中市公車 vs BRT就有這個問題,路就在那裡,要升級,那很好,但是怎麼可以限制,只有你可以走,別人就不允許走呢!

講更清楚一點,不是每個人都住在台灣大道的沿線,但是卻會需要使用台灣大道,那為什麼就只允許BRT有特權,其他的就比較低賤(?),要去塞旁邊,不給升級,這什麼道理!我的主張還是一樣,喜歡BRT很好,但是不要欺負與排擠同樣要使用台灣大道的公車路線!
(必須講更清楚一點,免得有心人要跳針,mz3sp23您是理性的,沒這個問題,所以請忽略這句話,但是還有其他人會沒事找麻煩。)

要升級,也該是漸進的,從2G升級到4G,光是手機,就走了多久,這是必須經過的過程,不能說,因為4G比較好,2G就要立刻去死吧。

對,這就是我要講的,但是內容確有差別,以上補充。



BRT 不是萬能, 他有許多缺點, 跟捷運完全不能比
但路線增減調整是可以的, 那些議員也不是吃素的
為了選票, 當年還想增設許多原本不看好的路線站點
公共運輸最重要的是準點,快速與便捷
至少BRT 有進化的感覺, 速度上使用上都是
現在的公車架構, 就是me too的概念
沒有進化與退化
--------------------------------------------
ps.一人爽,其他人累,實在有夠給她自私的啦
這句話林市長也講過類似的...
完全不能認同你的說法...

台北市公車專用道是落後過時規劃
被批評二十年仍沒有明顯改進
因為沒有市長膽敢整合公車路線
專用道上各路線公車互相牽制阻礙
乘客上下車月台前後奔波
公車專用道亂象
下班時段西門町外的中華路一段最清楚

至於說打擊其他運具
BRT專用道打擊中港路其他公車
國道上汽車打擊機車
快速道汽車重機打擊機車單車
馬路上汽機車打擊單車人力車行人
...
公平沒有錯
但不適用於講究效率的交通


acer wrote:
怎麼總是會看到,為了想要有BRT,就去打擊其他公車路線的想法。
道路就是這樣子,是有限的資源,光只允許BRT行駛,現況來說,對BRT當然是好事。
但是,一人爽,其他人累,實在有夠給她自私的啦。
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沒人在詬病-多路線共用專用道的這件事。
這麼做沒造成困擾,倒是帶來許多方便,要換車、轉乘、習慣、用台都在一起...等等,好處多多。
但是到了台中,這反而是一件事了。
喜歡BRT,很好,但是,請不要去打擊其他公車路線,既然是『公車』,就是一個路網的概念,是『面』的概念,不能光只有想到『線』。
在都會區更是如此,需要的是一個"網",需要的"面",到處都可以有公車,光光只獨厚特定路線,那直接蓋捷運,比較實際,不需要BRT了。
喜歡BRT,真的很好,但是,不要去打擊其他路線,那不會對推廣BRT有幫助的。
要BRT好,就要允許也給其他路線,也同樣的有該有的路權,這樣子大家互相幫忙,點線面都到位,才是公車族之福。
huron wrote:
完全不能認同你的說...(恕刪)


接受「不認同」,完全接受。

只是,現在是要討論「公車路線整合」,還是「公車專用道」,還是「BRT」?先設定一個清楚的主題吧。否則,要回應,也無法給回應。

當然可以不認同,不過,你所不認同的內容,其實仍然反應一件事:效率才是重點。

這個主題,已經撩下去,就講更清楚一點。

大家都很在意效率,就拿這件事來討論,來討論,要怎麼提升效率。

選項1: 維持原先直線路線,只是把公車排擠到路旁車道,留下專屬車道給BRT通行。 ===> ★☆☆☆☆ (原因:只有BRT好,其他不好)

選項2: 公車路線重新規劃,重新排列,將直線路線,改成L字型路線設計 ==> ★★★★★ (原因:分散車流,各個區域平均,並且在北捷已經證實有效)

要了解捷運L型路線,對於效率的影響,這邊有一篇文章,大大推薦。


http://toprachel.blogspot.tw/2011/12/blog-post_5020.html

你提的很好,但是,要改善,要做到效率,在台中市要做的,跟台北市一樣,是公車路線的整體規劃,那麼原先台中的BRT,瓶頸還是塞在台灣大道,並無法達到效率提升。

那麼,我們來比較台北與台中,就實際一點的,台中公車路線是有重新整合過,火車站前的停靠站也被移到外圍,這些改變都被罵了一頓,但是有人就是敢做事。(就議題討論喔,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以上,你要反駁,要提出相反的看法,很歡迎呀,但是,把重機上高速公路搬出來舉例,不知所云.... 恩,那就算了吧,請不要這樣子討論,如此的話,我們都可以省一點時間,做更有意義的事。

最後,本人從頭到尾都不反對BRT,不相信自己去爬文,本人更對藍綠惡鬥一點興趣也沒有,關於BRT,要是討論的是整體路線的設計規劃,談的是智慧公車、自動駕駛,那舉雙手雙腳支持,但要是只想回到之前的做法,去排擠其他的公車路線,那就請恕小弟無法支持了。

OK!! 我確實對於藍綠惡鬥很反感,二邊陣營壁壘分明,綠的一定要幹掉BRT,藍的則一定要踢掉林佳龍,最後的結果,就是無法就議題討論,這樣子是不會進步的。

台北市就是一個好例子,本來素人的柯P,自從轉變身分成為政治人物(他自己說的),施政進度牆也在同個時間停擺了,口水多了,實質的議題討論就被淹掉了,真的不好。

mz3sp23 wrote:
我想請教一下,您是不是不喜歡"轉乘",比較喜歡上下車"一車到站"?




不知到這是不是ac大的想法



不過

acer wrote:
二邊陣營壁壘分明,綠的一定要幹掉BRT,藍的則一定要踢掉林佳龍



幹掉BRT的不是綠的 是龍. 一人獨斷


至於需不需要BRT, 喜不喜歡龍, 那是兩個層次的題目, 與藍綠嚴格說無關.(隔壁樓鄭文燦可為例證)




acer wrote:
選項1: 維持原先直線路線,只是把公車排擠到路旁車道,留下專屬車道給BRT通行。 ===> ★☆☆☆☆ (原因:只有BRT好,其他不好)



至於這點, 就回到前述轉乘以及一站到底的概念了, 只能在運輸資源以及效率與個人方便中,求取平衡

惟見全球大城市, 透過不同載具接駁,為處理大眾運輸問題次佳方案, 此點當有共識(例子隨手可證)



然由將公車排擠路旁車道論述來看, 顯然AC大非台中人, 或當時少行於中港路.

BRT時期採轉乘概念, 一旁慢車道少有公車,多為國道客運. 現今優化公車時期, 一旁車道除國道客運外, 多有公車,以至BRT優點不見,缺點加劇,令人質疑決策的品質.


台中過去為小城, 憑中部人執中貫之的精神,在歷任市長以及市民企業共同努力下, 晉身台灣第二大城, 眼光規劃, 當不能停留於小城時期. 自滿於雞腸之見.


至於BRT之內涵 已有許多先進專家討論 不再贅論
abbafan wrote:
BRT時期採轉乘概念, 一旁慢車道少有公車,多為國道客運. 現今優化公車時期, 一旁車道除國道客運外, 多有公車,以至BRT優點不見,缺點加劇,令人質疑決策的品質


補充一點,也請教一事。

在更早一些時間,台灣大道(台中港路)上頭跑的公車就已經很多,國道客運在路邊載客,公車擠在慢車道,塞車塞的一蹋糊塗。

以前台中港路,從下高速公路要進到市區,要花的時間,可能跟台北到台中差不多了。

現在呢,不管是之前的BRT,以及現在的所謂優化公車道,台灣大道的交通已經改善很多,至少沒那麼可怕。

台中這幾年,在公車這個領域,真的進步相當的多,相當有感。

但是在快速道路方面,台北的優勢就很明顯。

在台北的話,市區快速道路,加加減減10條有吧,台北有一個優勢,有二條河流經過市區,沿著河濱的低密度開發區,建了快速道路,對於穿越市區很是方便。

相對上,台中這方面,好像就比較少一點。自己覺得,北屯要到大里,距離很近,大概4KM~5KM,但是要通過數十個路口&紅綠燈(這個數字可能不準,Sorry,請別太挑剔.. 沒有仔細算,就是感覺很多很多個路口要過),要是有快速道路來貫穿市區,會提高很大的效率,不過,感覺上,這非常困難,連期待都別想了,對吧?

acer wrote:
台中這幾年,在公車這個領域,真的進步相當的多,相當有感。




在過去兩任市長以及市民的努力下
的確有進步


當然不進則退


BRT施行 會影響舊有公車業者利益
老胡的做法是 妥協 讓業者一起分BRT大餅


業者當然有損失 市民應是贏家(應是 因為還需時間微調,市民也須調整原搭乘習慣)

未來搭車人口如能增加 業者也將是贏家



目前的情況 回到傳統公車 大部分市民還是必須利用私家交通工具

公車業者重回原狀 算贏家

台中市民當然就少了改變改善的可能

算不算輸家 依據每人所處環境甚或眼界心態 有不同看法



目前台灣大道的狀況 顯未改善, 還剛推出兩大路口禁止左轉措施

這點本人是支持的 跟我支持BRT的標準是一致的

就是少數人的不方便 可以讓大多數人方便

同時整條中港路順暢了 少數不方便的車主也不用大家一起塞到飽 塞到滿了

(有一說原本老胡時期就已經這樣做過 但讓雞腸乾坤改變 個人未查證)



城市大了 原本就無法支撐原本小城市的私人車輛疏運模式



至於捷運藍線或更多快速道路

以台灣目前 債台開築及人口老化 青壯外移的實情

錢與財(興建經費與營運後經濟效應)皆須考慮




畢竟



有錢 誰不想開賓利

但開賓利的

不一定都是有錢人

台中不就剛砸一台


台中的公車,主要問題還是「上班族」不會搭,有車的人誰不開車?

不是人人都是老弱婦孺兒童殘障,也只有這些社會弱勢者,才會搭公車
  正好無線通訊是我可以提出一點點專業的地方。

  題外話,通訊基於批判和理性分析發展為一個講求實證的科學,公平公益效益便利等等就會轉化成各種不直覺,但透過定義操作的量化指標能具體比大小的玩意。資源分配就是一門顯學,有所謂的 utility 分析來達到唯一解,還有的基於多目標的複數解。常見的目標是耗電量(越少越好)、訊號強度(越大越好)、錯誤率(越低越好)。但是公平公益效益便利仍然可以化為研究員定義的量化指標,然後再來比大小。

  在同一個區域同一個頻率同一個時間的訊號干擾就是一門有趣的議題。現實上對於訊號干擾的容忍度極低,大多以多少指數次方好比百倍、千倍、萬倍的差距來容忍。所以?分時就有錯開時間的概念,分頻就有錯開頻率的概念,蜂巢式基地台就有錯開地理的概念。把戲還多的是,還有跳頻展頻加密等等來讓同一個區域同一個頻率同一個時間的訊號干擾降到幾乎沒有存在。兩隻手機發送訊息,接收天線能根據對應的專屬鑰匙來處理來達到互不干擾。

  雖然通訊有相多值得探討的,要跟交通吻合的恰恰好是量化指標當中出現多個目標的部分。BRT和公車專用道真的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所以會用專用道來探討。單一業者單一路線的專用道的公車專用道效益最佳,排擠效應最差,沒有干擾如同電信專屬的2G頻道。多個業者單一路線的專用道效益次佳,排擠效應次差,排班會互相干擾的可能如同電信間漫遊的2G頻道。單個業者多個路線的專用道效益第三佳,排擠效應第三差,調度使用如同電信服務遠近不同使用者的2G頻道。多個業者多個路線的專用道效益第四佳,排擠效應第四差,缺乏統籌導致2G頻道飽和疏密不穩。

  

acer wrote:
選項2: 公車路線重新規劃,重新排列,將直線路線,改成L字型路線設計 ==> ★★★★★ (原因:分散車流,各個區域平均,並且在北捷已經證實有效)...(恕刪)


就是這個!非常認同
BRT搭配這樣的公車路網,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

有相對優先路權的大眾運輸主線(BRT、MRT、LRT)為主幹
公車路網由各個站點開枝散葉出去
另外藍線捷運站與綠線捷運站間,也可以規劃循環型接駁公車
ex.<沿河南路>G8文華高中站-B8秋紅谷站-G10a森林公園站



acer wrote:
相對上,台中這方面,好像就比較少一點。自己覺得,北屯要到大里,距離很近,大概4KM~5KM,但是要通過數十個路口&紅綠燈(這個數字可能不準,Sorry,請別太挑剔.. 沒有仔細算,就是感覺很多很多個路口要過),要是有快速道路來貫穿市區...(恕刪)

老實說,蓋再多高架道路也會有飽和的一天,還沒提到外部性的環境影響,
就估價來說,高架道路是嫌惡設施、鄰避設施,
如果真的要高架化,那寧可是大眾運輸工具專用的。

話說回來,台中市(合併前)的發展是由火車站為中心向外扇形擴張,
所以台中市一直以來,呈現多核心發展,像是聚落一樣。

由中西區往外,北屯、西屯、南屯、東南區各自有核心的住宅和商業中心,
以前有人曾經形容,各區就像是珍珠一樣,而串起珍珠的,是台中市的內、中、外環道路。

台74號環中快速道路,原先是台中市的最外環,是在縣市合併前規劃的,
縣市合併後,反而變成大台中市的中環快速道路。

這個應該算是老胡留下,對台中市區域發展影響最大的建設之一,
2013年底全線通車的台74線(中環)環繞西屯、潭子、北屯、太平、大里、烏日、南屯等區,全線總長40公里,行駛時間約35分鐘,總經費600億元,中央補助300億元。

到了2014市長大選期間,老胡提出了「大台中三環線」政見;
林佳龍上任後的市府則是提出「三環三連」 737億打造全市路網的計畫。
裡面可以看到市政路西延、台七十四線銜接國道一號都在其中,
結果三年過去,兩個都還沒動工...囧

言歸正傳,你的問題,北屯區到大里區其實要看哪個地點,
如果都在74沿線,其實現在開車是很快的,
只是在交通尖峰時刻,下匝道花的時間可能比在上面開的時間還多.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