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台中BRT「不是」公車專用道

如果現在蓋MRT藍線,大概要十年才會好,我覺得先蓋BRT是很好的,不到一年就蓋好了,再來把其他六條BRT都盡快蓋起來,讓整個路網連結起來,改善交通,培養搭乘大眾運輸的人口,但這還不夠,我覺得,現在起,應該要開始考慮蓋MRT藍線了,而且是地下化(未來運量一定夠),從現在開始規劃,土地徵收,開始動工,到蓋好MRT,我想至少10年,我想10年後藍線的運量一定夠,不會像高捷一樣嚴重虧損,所以,大家不要再批評BRT了,應該讓BRT繼續蓋下去,繼續營運,然後趕緊push政府開始規劃MRT藍線,趕緊動工,才有辦法十年後坐到MRT。

genime wrote:
如果現在蓋MRT藍線...(恕刪)


好歹測試完整一點再上路吧!!!一堆看起來像工地就急著開放,

居心叵測!!!
相信很多人罵的不是BRT,而是BRT的品質,
一堆顯而易見的缺失或是謬誤存在,還是厚顏地開放...

而別羨慕台北,越來越多捷運淪為炒地皮的工具,實質運輸功能變次要了!
(炒地皮的人可不會因為緊臨捷運站越來越不稀有而降價)

例如越來越多車站,一天進出量不到5K,如果是通勤就/2
也就是很多站是為了一天不到2000人使用而建造存在
而且這些新站越蓋越大,就顯得人潮更空虛了
等松山線開放,大家可以去參觀看看
很多人不知道

BRT原本照英文直接翻就是公車(或巴士)捷運系統

台中市政府本來也是定名叫公車捷運系統

是2011年12月29日台中市議會在同意通過市府所提20億元BRT建設經費的預算時

提出附帶條件,要求公車捷運系統更名為快捷巴士,不然這筆藍線BRT的經費就要被刪除!

為了讓建設可以實質進行,在名稱上面委屈求全,這樣大家可以理解嗎?

felix2272 wrote:
而且沒有公車專用道的地方如果遇到塞車導致中正路的BRT進跟出都同時交叉1分鐘-3分鐘 是不是橫向的車就不用過了? 或是原本剩下2秒就要變綠燈的橫向結果因為BRT過來又變成紅燈.


BRT的號誌和你想的不一樣
基本上我覺得這系統得花 "時間" 去調秒差
所以現在還在收集行車時間的狀態

得先運行一陣子有更多的數據去分析
從入站時間,上下車時間,從A站到路口時間
需要一直去調整參數

BRT之優先號誌如何運作?實施優先號誌對交通有何影響?

mz3sp23 wrote:
很多人不知道BRT原...(恕刪)


這名字改的有問題嗎?? 達不到捷運的目的, 只有公車及專用道, 沒有人覺得有問題啊!!

BL06 wrote:
相信很多人罵的不是BRT,而是BRT的品質,
一堆顯而易見的缺失或是謬誤存在,還是厚顏地開放...


還沒弄好就開放真的很糟糕, 但是有一群人罵的就是BRT,與BRT的品質好壞無關!



mz3sp23 wrote:
很多人不知道
BRT原本照英文直接翻就是公車(或巴士)捷運系統
台中市政府本來也是定名叫公車捷運系統


有一群人都清楚知道BRT就是公車(或巴士)捷運系統
sjh12345 wrote:
什麼都一群人?? 你...(恕刪)


你自己對號入座啦?

小沙皮 wrote:
你自己對號入座啦?...(恕刪)

外國人發明的BRT翻譯叫公車捷運系統沒錯
完全沒錯...但是在台灣不太適用,不然怎會引起這些討論?

因為台灣早就清楚地分辨公車與捷運

哪天會不會有飛機計程車???
BL06 wrote:
外國人發明的BRT翻...(恕刪)


我不認為台灣早就清楚界定其中的差別,不過,分不分清楚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都叫大眾運輸系統,大眾運輸系統只要快速、安全、準時地運送使用者就算達到目的。目前這套系統缺點非常多,但是把它說得一文不值真的也是太過。長什麼樣子,純種或是混血不重要。而且,BRT、MRT、電車、公車等系統從來不是互相競爭,而是相輔相成。
至於這個系統適不適合台灣?我覺得很適合,謝謝。
BL06 wrote:
好歹測試完整一點再上路吧!!!一堆看起來像工地就急著開放,

居心叵測!!!
相信很多人罵的不是BRT,而是BRT的品質,
一堆顯而易見的缺失或是謬誤存在,還是厚顏地開放...

而別羨慕台北,越來越多捷運淪為炒地皮的工具,實質運輸功能變次要了!
(炒地皮的人可不會因為緊臨捷運站越來越不稀有而降價)
...(恕刪)

同意大大所言, 不是不能用bus,而是包裝太粗慥, 不到公車專用道的水準

奇怪, 台灣很喜歡用MRT,這個名詞 Mass Rapid transit, 這個名詞聽起來就很厲害
但是在國外, 少見這樣說
紐約,東京是說 Subway ,倫敦是 Tube(管子), 巴黎是 Métro(Métropolitain)
德國Untergrundbahn (U-Bahn)
這些大多指地下化的捷運
捷運系統 Rapid Transit 包括路面, 高架, 地下,不一定要Mass,不一定只是地下,不一定Bus,不一定軌道車輛, 要視狀況而定

法國Le T Zen,把公車的外觀做成像輕軌, 其實巴士就夠了,更省錢


以台北木柵線為例, 它算是Metro? , 算 MRT 嗎? 還是高架BRT ?
它其實是高架的電力BRT, 不過包裝後,加上導軌,加上自動駕駛,加大車門,第三軌供電, 就變成"捷運"
為了蓋捷運而蓋捷運, 當時的規劃及系統選擇是否正確?
由於缺乏遠見,這個系統不容的問題在後來延長為"龐巴迪"內湖線時,再度凸顯系統寡佔不容的問題
類似系統,如新加坡武吉班讓輕軌, 一樣創下營運後停駛50多次的紀錄。

1.它是馬特拉的這個VAL系統(已經被德國西門子購併)。原本用於機場航站之間, 航站之間的距離都不遠, 拿來用於木柵線, 新增許多技處術問題, 它在法國是二節車廂為一單位行駛,到了台北為了充當"中運量",改成四節車廂
改中運量? 卻因系統整合出狀況,導致一對車軸煞車時,另一對仍繼續行走,煞車咬死,輪胎空轉摩擦過熱起火燃燒 ,引發火燒車。
但我們看德國系統的Stadtbahn,在柯隆Köln,在Stuttgart,Düsseldorf,Bonn等等城市, 就是二列車串聯一起行駛, 毫無問題,有必要還能串聯三列車一起行駛。

2.為了快點完工,施工快速, 給選舉造勢, 木柵線採高架, 有許多樑柱。低價搶標? 雨天趕工? 有上百支帽樑出現裂縫,土建工程延宕,最後是補強樑柱?

馬特拉依據合約,以木柵線土建施工延誤,無法進行軌道機電車輛施工,而向北市府求償,法院判賠十六億元,這是全民買單。
土建的問題, 有向原土建廠商求償嗎?這是土建的老問題,先低價搶標, 再重重轉包,轉包賺完就走, 最後一包做不下去, 只好再追加預算, 又是全民買單

高架不是問題, 如果選對系統,不一定要用本笨重的鋼筋水泥灌漿, 如果是輕軌電車,也可以用鋼構
這樣不但施工快,採光好, 也省錢 ,也不減少防震。
例如荷蘭海牙市這個輕軌Hága Randstadrail,使用Alstom 的RegioCitadis電車 , 它穿過主要的金融區 Beatrixkwartier,可以高架,地下,路面, 走火車軌道,若兩節輕軌串連,運量不輸捷運
http://www.beatrixkwartier.nl/?lang=en
市區中央車站

海牙市中心魚骨高架橋Netkous Den Haag

地下車站

與捷運電車共用軌道

走在路面上


3.馬特拉還因為與北市捷運局對最後驗收和履約保證金有爭議,在營運兩個月後無預警撤離,並禁止下包廠商出售備品零件給捷運公司,在未獲得技術轉移下,馬特拉撤離四天後,木柵線果真發生行控電腦大當機。
當時是誰接了爛攤子? 破解馬特拉的行控電腦? 重新設定 ?
事後證明,台灣本土的技術可以處理。

4.那木柵線是高架, 它是"中運量捷運"嗎?
仔細看這個馬特拉的VAL系統,不是鋼軌,地面只有鋪二條凸起的水泥道, 它是以膠輪承重/驅動,和公車一樣, 這樣如何循跡前進? 因為它有側邊的導輪; 側邊導輪能控制行進方向,它其實就是有導輪的電力公車,使用地面的第三軌供電,但沒有人工駕駛, 使用中央行控, 自動行駛
再把二台導向雙節公車,串聯在一起。

當初馬特拉撤離,木柵線發生行控電腦大當機, 如果無法破解, 備案就是使用公車在軌道上行駛 ,也就是變成有高架專用車道的BRT,捨棄自動駕駛,讓木柵線仍然可以運作。
不過後來破解了馬特拉的行控電腦? 重新設定, 所以沒有採用備案

現在都說捷運木柵線,當初和BRT一樣,是急就章的上路, 但是它的本質, 還是"公車"
木柵線沒撈到便宜, 反而凸顯施政無方, 順勢讓對手喊出"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
拿交通建設造勢?都要僅記之前的教訓




  • 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