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我當時只是比板主多了準備金約50萬就進場,預定了10期一間45坪3層樓的透天預售屋(定價1000萬殺到856萬,一時被購屋慾望沖昏了頭。)。
03.我的月收入只有4萬5加上加班費勉強到5萬出頭,太太在家陪2位小孩沒有收入。當時一個唸幼中班年花費約10萬元,另一位小孩則年紀差一歲由太太在家自己帶。(2個小朋友唸幼稚園,一位唸了幼中至幼大班,另一位只唸了幼大班一共花了約30萬。)
04.一家一共7口全家年收入不到100萬只有70至80萬而已。當時為了繳分期付款(國產車車貸6年)還偷偷動用了小孩子的一些壓歲錢來湊數繳款(約幾萬元,這些錢都是從一出生就分別存入他們的戶頭內,幾年內累積下來的)。
05.與板主差在原先住的是父親的舊公寓約30坪3房2廳的房子(有房子住為何要買房子?因為深怕再次大地震後房子萬一倒了無法立即找到自己的父母親暨家人,無安全感。),免了月租金費用但是光租停車位每月就花了約5500元(兩個停車位)。全家生活費用不含教育費用或娛樂費用每個月要2萬元上下。
06.當時常常為了繳交工程期完成費用金而大傷腦筋向親友週轉了些錢來應付(最主要的是工程期完成費用前前後後要350萬。本想借給親人的200萬可拿回來應付的,但人總是會錯估情勢的,因親人的轉投資失敗暨失業而不通、不通。)
07.直到交屋水電都通後,貸了約500萬,現只剩下月付房貸問題(隔壁的鄰居則因收入無法應付房貸問題,最後交屋後趕快賣掉房子轉現金)。
08.買房子一定會有陣痛與壓力在(主要在應付工程期完工款項這一部分,如果自備款夠的話應該是沒問題的。板主應該是在煩惱此一部分吧!),只要有固定收入,堅持下去應該都沒有問題的。至於賺多少存多少則是看個人,每個人所追求的生活、理想都不同,不宜喝責或否定。
09.請記住預售屋或新建成高樓房屋的房價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建商決定的。如果有能力的話自己買地自建根本花費不用那麼多(大台北地區可能不適用)。我自己根據地價與建材費用換算暨一些建築業朋友對建材估價之後發現建商多賺了我不少錢(估計約房價的四分之一了。)。
ps:人兩腳錢四腳,永遠都趕不上。套在房價上面:人有兩腳,但房子有四腳(角)加上建商的兩腳。祝福那些想家的人,都能如願。我的文章只是個人的一些購屋歷程與看法(一些購屋看法在自己買了房子前前後後就會體會到,而每個人的歷程不盡相同。)相似就互相安慰鼓勵一番,想購屋者就當個小建議吧!
高所得高支出本來就是常見的狀況,正所謂由儉入奢易

你一個月租屋的錢也幫人繳貸款,繳自己的比較實在
收入這種事本來就是有多少錢作多少事,大家想爬的山高度本來就不同,人生風景自己喜歡最重要
我去年買了房,也是常捉襟見肘,反正地段OK生活性佳,買了你在怕啥?
現在我常對自己說還好當時有買,去年股票賠一大筆,現在房子的漲幅可以賺回來還有找.好里加在

進可攻~自住角度出發比較重要通風採光顧好,別只因總價單價作錯誤決定,買口碑好些的建商,服務真的會有差!
退可守~繳不出來大不了跟建商協調,轉賣,扣掉成本稅費(財產交易所得級距算一下)現在國稅局很厲害!
抓一些淨利,小賺出場,回到原本生活而已.
你買三房單車位我實在不知道你在擔心啥?現在單價變高的時代,中間坪數三房產品最有優勢的!總價還在多數人可負擔範圍.免驚啦!(市場不是只有這棟樓的人說了算),作生意本來每天就在面臨決策,相信這也是樓主每天在作的事.(說實在的如果你是我老闆我還真希望你收起這種軟弱的標題!)
總歸一句俗諺:好天要積落雨糧,量入為出保守些是好的~負擔大反而可以試著讓物慾簡單些~
待事業步軌後什麼牛馬豪宅喜歡負擔的起就買吧~能力不足的也只能看戲嘴砲而已!你們這些人

我不會砲你
我在幫你生火
記得五年後再來看一下本文 暖到你碰趴!

-------------------------------------------------------
我已閱讀過並沒有代表我同意遵守討論區規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