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公車已經是短期內最佳解決方案
換成小型公車好處是班次更密集
缺點是更密集的死亡交叉
和更高的司機員人力成本
也未必能達到相同運輸能量
雙節型公車最適合在中港路行駛
因為一路直行不需要轉彎
火車站前的大迴轉是暫時性的
當初規劃是中停火車站後繼續行駛到太平
專用道使用率高未必是好事
重點是運輸量、班次密集度和成本效益
就像不會有人為了把鐵軌塞滿放人力台車上去
今天中港路公車路線整合為一條BRT
就該把慢車道的公車都取消
也或許可以留一個完全平行路線但是站站停
BRT和慢車道路線分別為中港路自強號和電聯車的概念
今天優化公車把路線再拆為九線
把專用道塞滿公車
使用率提高了
整體的運能、效率和成本呢?
UNO666 wrote:
不管B不B R不R T不T
只要是運用在"路面"的大眾運輸交通規劃
都要設計到道路面積使用效率最大化
民眾的騎車跟開車都是個人行為
很難去說兩輪該減少或者四輪該減少這類的偏頗規劃
而是大眾運輸本身就要考慮
在路面無法增大拓寬挖深的情況下
更要儘量減少大眾運輸的使用面積
不管是前任市長或者現任市長
這點都做得很政治(爛)
雙結型的BRT根本就不適合在台灣大道運行
優化公車道也並沒有把公車全面整合進來專用道
形成專用道使用率不夠,進而造成道路面積占用
再者
現任市長在意識到問題已形成的同時
應該要提倡公車改造計畫
將公車原本是大型的鼓勵改成小型的電能的
小型的油能公車勢必會數量增加(炭排量也會增加)
但是小型的電能公車繼重量降低了炭牌也降了,絕對足以應付東海這段坡道
(為什麼要特意講這段,我記得某任市長還刻意講了為什麼雙結車不能用電動的原因)
總結就是
雙結公車體積龐大不是台灣大道最優選的規畫唯一
現有個公車體積也過於龐大
專用道規劃犧牲了汽車道也犧牲了機慢車道
機慢車道被專用道瓜分依些掉了但是更可憐的是還依然有公車在這邊卡位
然後就造就了今天台灣大道的人為景觀
喔對了!!是中港路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