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Air Quality Becomes Deleterious—A Case Study for Taichung, Taiwan
(Primary Version, Free Share version)
前言:
隨著台中市人口增長、工商業發展的蓬勃,伴隨而來的工商業發展的環境污染,逐年重視。在2015年的工業經濟受到大環境影響,導致多數產業彼此影響,並非工業經濟蓬勃的一個年份。同年2015年10月~11月間,台中盆地卻發生廣域的嚴重空氣污染,文後簡稱紫爆。其生成地理氣候條件原因與過去相符,卻選在工業經濟背景環境的鈍化的2015年發生比往年更劇的污染變化。何來的突發性影響? 本應的環境污染屬常態性區間穩定波動變化,卻發生突變性的紫爆。因而進行討論突變發生的原因,尋求蝴蝶效應的根本可能,並以研究型建議論述其下。
就台中都市地理發展模型分析[1]。熱鬧密集的台中市日出開始逐漸工商熱絡,主要幹道的兩側高樓密集吸收熱輻射加上隨之加溫的南來北返交通運轉以及人類活動熱絡而讓都市溫度較高,讓台中市變成中部盆地的熱島效應的中心[1],約略11:00AM進入高原期。而台中市各主幹道,受到城市主要道路地形兩側為高樓吸收熱輻射,而產生台中市區最大的熱源點。在熱源點上的工商交通密集,因交通地表揚塵、交通排放物質漂浮空氣與O3/CO2反應,且受到建築地形加升溫、加速粉塵與離散物質游離的PM化學反應,並帶往高空大氣邊界以及擴散四周,並隨季風散逸至北端豐原、后里以及南端南投、大里。且在東北季風的秋冬影響下,在台中市盆地的逆溫層穩定也難以散逸而穩定緩慢飄動四散,消散不去的都市污染物質渲染整個盆地。夜晚開始輻射冷卻加上台中市盆地內的季風改變,回推日間飄散四周的污染物質回到台中市區並推向台中市西北邊區域以及大度山一帶空氣環境。 整個循環,產生物質落塵累積,甚至累積於大度山上的土壤之中。因此,大度山上土壤的重金屬反應較多[1],主因在於大氣污染的堆積。隔日,山上土壤再被季風帶起回推於大氣之中....
經過大氣垂直分析[1],臭氧的最低值較常出現在地面,推測是因為 O3 的乾沈降作用或地表污染源排放的 NO 透過 NO +O3 → NO2 +O2 的機制將 O3 破壞;臭氧最高值大都出現在 100 公尺及 250 公 尺高,恰恰在混合層高度之下,推論因混合層上的逆溫限制臭氧的擴散,導致臭氧最高值 出現在 250 公尺左右。因此,在實際觀察,在秋冬的中部地區O3會聚集於100m/250m的高空進行擴散,加上秋冬(700m)的中部大氣混合層較夏季(1200m)低。所以,視覺上秋冬天的天空O3濃密,經過hv反應更顯灰暗(Haze)。
經過在11/21當天的下雨清洗道路實驗,證實清洗道路粉塵對於中部空污有極大的幫助。
雖然當天,全中部發生更大規模的紫爆。其中主要因素在於H2O與平日各地累積的大氣落塵產生氣化逸出PM物質。經過H2O反應洗滌清潔之後的11/22~24連續三天,全中部天氣回歸正常的低PM,且PM均值接近於夏日中部天氣。
在都市熱島效應、秋冬大氣氣候以及風力微弱的天然環境下,學理上的主要氣流散逸的熱點會是台中市交通幹道,比對近年交通狀況以及道路使用工具的進行量化....
台中市2015紫爆年...
PM-Coarse 環境因子需要被重視
我所有的計算推演後來發現跟US-EPA的PM-Coarse發展近似。
心得是:滿慶幸能夠學習到另一種領域的專業世界
PM-Coarse is a term used by the US-EPA, just like PM10 and PM2.5. PM-Coarse is defined to 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M10 and PM2.5. It is sometimes written as PM10-2.5. Although at one time EPA was considering making PM-Coarse a “criteria pollutant” in the same category as ozone carbon monoxide, PM10 or PM2.5, it has not yet done this.
PM-Fine 這是比較物性分析的化學研究,PM-Coarse與都市與地理發展卻有更深的關係。
兩者像是:PM2.5像是細微分析成分(Elements),PM10-2.5像是整體環境的結構分析(Structure)。
這樓,一直以來都是屬於後者研究。
何謂大氣污染,污染物質有哪些?如何形成?
大氣污染,其實像是「聚集人類生活上的物質揮發與化學游離合成,聚集在低中層大氣中。然後隨地表溫度、氣候風向進行遷移。」
在定義上,PM的英文「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中文可能可以寫成「大氣污染物質產生地面生活健康問題」或簡稱「粉塵污染」,PM2.5/10/100...都只是標示粉塵大小,也是讓研究人員區分粉塵的簡單識別用途。PM10/2.5/1/..基本上屬於大氣中的化學混和產物,這種顆粒大小醫學是詮釋危害健康,在環境上屬於化學污染。在不同PM的顆粒大小,PM100/PM10會飄浮或散落較低的空間或是與附著於土壤、地表之上,PM2.5則是更難飄落,會散佈於空氣直到冷卻降落或是沾上建築表面。當然,顆粒越大飄送距離越近,顆粒越小飄送越遠。顆粒越大,越接近地面。大顆粒的PM,在某些狀況下,還是會游離成更小的PM物質。
PM物質佔了實際的比重不大,對多數地球的物質影響不大。唯一影響的恰好是「靠呼吸、吸納氧氣」「水與食物的掠奪者」的族群,人類當下首當其衝。透過文明知識的累積,讓人類自己瞭解吸進了氧氣涵蓋了害怕的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又來自人類的生活需要。這就是人類文明的兩難:環保。
目前,環保署的觀測站的數據都是地面觀測。所以,我們常見的環境指數,只能表示地面人類吸收到的數量是否健康安全。在看不見的大氣上的聚集量級,會隨著高度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數據,也會依照氣溫、地表溫度而有所不同。所以,PM的研究,多半會依照垂直我們上空的大氣分析研究。
都市蓬勃發展,地表產生很多人類生活的剩餘游離物質,不管是這些物質是氣體或是固體,都有大顆粒、小顆粒之別,甚至離化能量的差異。最終,人類生活的剩餘游離物質,懸浮、揮發:在高空,受到大氣壓力而聚集於高空中進行化學合成混和;在地面,跟沙土一起攪和囤積地表任何地方,隨風偶爾飛揚。
大氣污染物質有哪些?
大致上剩餘游離物質,有這些:
1.生物游離化學物質:動植物自然產生CO(碳化合物),植物產生N(氮素), 水產生的OH(氫氧離子)
2.汽車廢氣含有上千種化學物質,可分為氣體(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鉛化合物、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醛類等)和顆粒物(碳黑、焦油和重金屬等)兩大類。依照顆粒大小分成 日本研究道路粉塵含SO4擴散於路面四周。
3. 餐飲、工業、營造等,具從事生產的產業。在原物料的處理流程上,進行產線的拼裝組合,物料都會隨著溫度或是切割都會產生游離粒子,飄散於外。有些是粉塵,有些是氣體,最後散落於地表或是揮發於大氣。
4. 在很多物體,人類會使用不同的材料當作生活用品,甚至在表面上添加色彩渲染。木頭、塑膠、金屬等等,也是回隨著溫度、時間而散發不同的游離物質到大氣、地面之中。
5.O3(Ozone)臭氧/OH 氫氧離子,是大氣自由基。他們一直都存在於地球。不同高度的大氣,存在的比例不同。不同地表產生的物質在大氣中混和的物質也不一樣。
這些剩餘游離物質,跟O3/OH大氣的基本存在物質,在高空上混和,然後產生微小粒子,然後在隨著地心引力散落、隋風飛揚於四處。最後,落入人類的生活空間形成粉塵(不同大小顆粒,人類鼻子過濾不了的就跑進肺部),進入人類的呼吸道,造成健康問題。
不管如何,「人類聚集、都市發展,都會產生環境污染。」。水泥建築越是密集、高挑,地表產生的相對溫度越高,同時在這都市內的一切活動,游離物質都會受熱加速激發出污染。
有感而發地說,那些自認綠色環保建築的商業行為下,蓋一個號稱綠建築標章的建築、華麗的建築本體、高挑的聚落建築,其實都是都市環境污染,台中不應該再繼續蓋高樓。
(該擔心的是焚化爐的多重不明物質金屬、烷醛污染大氣;汽車燃油產生的硫、鉛污染大氣;火力燃煤的碳氫燃燒不全污染大氣;中科半導體的砷(As)硼(B)金屬污染大氣;植物產生的氮素污染大氣;水產生的OH污染大氣;人類呼吸的CO2、代謝的汗水H2O也會揮發污染物質;印刷的廣告看板、文宣紙、包裝材料上的化學物質污染大氣)<<<< 這些相加,然後跟大氣臭氧、OH混和,然後隨風散落,或是隨著水進行化學二次揮發... 這就是文明都市的環境破壞。
但,台中市的大氣污染粉塵散落的方向卻是往四周飄去,主要是因為熱島效應產生熱空氣,把大氣氣流往冷空氣的鄉村、綠色森林方向推去。隨這樣的都市發展氣流慢慢南下南投大里、北上后里東勢、西送至西屯。然後,台中市居民夜晚再因輻射溫度冷卻,反轉氣流,重新收納剩餘粉塵回台中市,夜晚的台中市變成了最後的落塵之處。
紫爆生成因子,依地形分成兩個族群:遠端、近端:
1. 遠端因子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PM2.5)
盆地地形的中南部因為地形,讓內陸的空污變成無法排出,形成群聚累積。

2. 近端因子 (PM100~10)

台中市的都市聚落,是哪個PATH造成的因素居多? 我個人選3為主要因素。你們呢?
Q:到底遠水可以救的了近火嗎? 要先處理近端因子,還是遠端?
都市化也帶來了空氣污染,進而增加了大氣中懸浮粒子的增加,懸浮微粒具有吸 水性,可以提供雲的凝結核,像是汽、機車所排放出的碘化鉛或其他鉛化合物。 這些潛伏的冰核便開始影響都市的氣候。因為懸浮著的微粒可以是大氣中的水汽在其周圍形成微小水滴,也就是霧滴。而 懸浮粒子的濃度過高,則成雲時凝結核太多,有效水份子被分散,可能形成均勻 而微小的小水滴,無法出現合併過程,因此不易形成降水。如此一來,一層雲霧 籠罩在都市上空,因為水汽是良好的溫室效應氣體,造成夜間的熱無法散逸,故 夜間熱島較為明顯。
遠端很難調查出空污的因子跟來源,主要是太複雜。
就現實,地形氣候跟過度集中發展,都市偏向群聚,所以過度人口密集集中的發展,也是文化上的近端因子。
近端因子解決優先,然後檢討遠端,兩階段處理,不也是好方法。
地理的天候,風向成了大氣PM粉塵的最佳散落傳遞者
從過去到現在,台中盆地在每年的10月開始到隔年2月,中部降雨量變少,地形海陸季風的特性。

台中地形關係,沒有颱風的侵襲,是因為台中市四周都是山。對於颱風是好,但是相對性,地理的山脈阻礙了都市發展的大氣游離物質飄離的問題。所有,台中盆地的人們、生活、生產,都會因大氣的PM物質所苦。
台中盆地與秋冬季風(藍色為山勢、粉紅為環保爭議地點、紅色為台中市區)

台中市的地表溫度的衛星雲圖,表示出地表溫度與熱島效應對於四周的大里、豐原、西屯都有影響,其中箭頭是氣流,由氣象局資料提供協助標示。

台中市、南投縣是在同一個盆地,同當此難之中,但是無辜的是南投,他們只能概括承受台中市的污染,默默無聲的忍耐都市粉塵污染。
就像火力發電廠的大氣污染,隨季風南飄至彰化或是雲林,都是一樣。
現狀這區域就像:在一個密閉的房間抽煙。抽煙,就鐵定會燻到自己,不然就是不要抽。
還好,我們有烏日、大甲、竹山的小峽谷缺口可以換氣;還好,我們有南投、東勢豐原、大里太平、大度西屯這幾個小山區當作吸塵器濾網。不然,台中市盆地的你我,鐵定自己嗆死。
台中盆地的污染,先必須解決都市發展污染,不能靠著政治或是自己想法,用手指指著火力、中科,而忘卻最基本的污染也包含自己。
研讀歐美經驗
德國柏林的PM10數據,他們花多久改善?
為何德國願意把PM10測量刻意區分「都市交通」「都市」「郊區」「鄉村」這四個重點?
交通、都市,佔了多少比例? 德國調查,「都市+交通」幾乎是「郊區」的兩倍污染。

德國柏林針對「交通」「都市發展污染」這兩項特別下了功夫,降低50%的污染。
柏林的重點,是不是台中市的重點呢?
那這次紫爆,台中市佔了多少?
有調查過台中市區的PM10貢獻,佔了多少的污染嗎?

依照韓國自身的調查:

http://www.cge.uevora.pt/GCGW/presentations/151-238-1-DR.pdf
國外針對街道的污染,發現比都市背景發展更加重要。交通產生的污染,變成近年來的研究主流與方向。

交通對於環保的影響
根據日本橫濱市公害研究所官方調查道路粉塵的文獻指出,道路粉塵的SO4與道路、車輛的相依關係。
歐洲也特別針對交通與空氣品質提出多項建議的報告書出來,美國也是。甚至直接比哪個城市的污染,公告給世界看。
http://acm.eionet.europa.eu/reports/docs/ETCACM_TP_2012_14_traffic_contribution_city_aq.pdf

優化公車、近期市政府號誌調整影響行車,其實也是必要的環保手段,一如歐美日報告一樣,的確是都市污染的大麻煩源頭。
在台中市,有地形氣候、熱島效應,其主要幹道的四周建築導致上升氣流,把污染物質往高空送去,再飄送至相鄰四周的地帶。
所以,減少柴油公車在台中市奔跑是我一直都有講阿。
因此,可以預見優化公車,增加兩倍的車輛,還用老舊的公車,待速時間比以往更多。
會加重了大氣污染,地面粉塵的SO4絕對比以前更多。
試問市政府,2015比2014更多老舊公車在中港路跑,這樣環保嗎?
市政府交通部門必須思考自己改變的是什麼? 是否讓台中盆地的污染被數項的交通策略而影響?
目前,證據需要計算很多,例如車速與排放廢棄的累計、柴油汽油的車輛分總貢獻PM物質的比重...
都市揚塵佔了90%污染,有40%的機率會在天空飛揚。

http://acm.eionet.europa.eu/reports/docs/ETCACM_TP_2012_14_traffic_contribution_city_aq.pdf
街道揚塵洗掃成效評估與空氣污染改善之效益研究 ─街道揚塵洗掃效率之評估與提昇─
(NSC91-EPA-Z-110-001)


我們台中這裡將近兩個月沒下雨,11/21早上台中外圍下雨把地面打濕後氣化的PM,可能是PM1。
因為雨水(H2O)與路面長期沈積的粉塵,產生SO2/NO2/O3/NH3並且附帶PM物質氣化揚起於空氣中,加重惡化。
然後變成PM2.5變惡劣,地面粉塵到底有多少!
街道揚塵本身是很複雜的混和物體,沒人知道這個有多少都市危機存在。還是建議市政府加強這部分的清潔作業。
空地綠化的涵蓋率
大量的樹木被砍伐,綠地被剷平,成為高樓大廈,原本植物吸附二氧化碳 與煙塵的作用,因為綠蔽率的大幅降低,使得其功效變得微乎其微。根據研究顯 示,1 公頃樹木每年可以吸收 67 公噸灰塵,即使是同面積的草坪,也可以吸塵 20 公噸左右,但放眼今日都會之中,如能有 1 公頃大的綠地,已經成為一種難 得而奢侈的景象。因此,空地綠化的涵蓋率,特顯重要。
[引用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10/2006103110445339.pdf]
減少都市市區柴油使用量
就市區柴油公車來看
柴油引擎、汽油引擎的排放廢氣,真的柴油引擎比傳統汽油引擎的排放污染更多。
柴油引擎是汽車引擎的5~10倍的污染
我的問題:台中市的優化公車全部都是柴油的嗎? 還要繼續這樣加開班次的優化公車策略嗎?

NO 柴油公車比一般轎車多6.3倍污染
SO2 柴油公車比一般轎車多4倍污染
HC 柴油公車比一般轎車多7.5倍污染
煙霧 柴油公車比一般轎車多8.5倍污染
市區落塵夾帶平日的交通車輛廢氣,柴油引擎問題排放污染滯留或是落塵再揚,因此,市區的柴油公車可能是主因之一。
擁擠的塞車,號誌管理效率影響交通污染總量
號誌設計錯誤,導致交通阻塞與交通工具待速。使得道路沉落的燃油燃燒物質飄逸、四周建築無路樹吸收,因此平日養護路面的落塵更需要重視粉塵再揚的污染。
清洗道路粉塵的有效減少都市污染
西班牙實證:
PM levels in the urban background reflect the unsatisfactory leve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exceeding the daily limit value from the European Air Quality Directive 1999/30/CE (50 mg PM10 m 3) between 44 and 75 times on average per year (data from air quality network). Approximately 80% of such exceedances are due to anthropogenic PM contributions with high proportions of mineral dust (N. Perez et al., 2008; Querol et al., 2001a, 2004). Amato et al. (2009a) estimated that non-exhaust emissions from traffic contribute to background ambient PM10 levels in a comparable amount of exhaust emissions (17% and 21% respectively) on an annual basis. This proportion is much lower in PM2.5 (8% and 32%). The overall road traffic sector is therefore the main source of pollution, being responsible for 46% of PM10, 51% of PM2.5 and 48% of PM1. Given these figures, the strategies designed to reduce PM pollution in Barcelona need to focus at least in part on mitigating road dust emissions.
長期這樣執行慣撤清洗街道業務,大概可以減少50%的PM物質囤積。如同,在91年度「環保署/國科會空污防制科研計畫」街道揚塵洗掃成效評估與空氣污染改善之效益研究 ─街道揚塵洗掃效率之評估與提昇─
(NSC91-EPA-Z-110-001),且文中便已說明一二。
http://www.epa.gov.tw/public/Data/03ba005f%2D7d35%2D4cbd%2D8a5e%2Da43421a052cb.pdf
此外,台灣環保署跟國科會有調查過 PM2.5/PM10的物質成分。
調查的文件指出:
PM10-25指數,台中盆地約略是60%。
換言之,PM10增加,PM2.5也會增加,其中約略60%的PM10會轉換成PM2.5
另外也調查過:PM2.5物質,多數都是跟交通工具有關。
因此,目前證明下雨對於長期粉塵物質的污染有很大的幫助。在西班牙、歐洲、美國、台灣環保署文件中,也提出道路清潔的必要性。長期這樣執行慣撤清洗街道業務,大概可以減少50%的PM物質囤積。對於台中盆地是一種必要的行為。
可以參考此篇的內容,亦可當作補充說明:
Evaluating urban PM10 pollution benefit induced by street cleaning activities
如果清理怠惰,盆地大氣氣流會長期粉塵推向各地,累積於整個地域。甚至可以稱為盆地全域污染!
台中市區中港路環評與交通?
1997年的中港路調查,到底中港路有多少PM物質產生?交通跟PM物質關連性?
當交通流量增加時間最高,PM物質增加。2015年,也符合紫爆時期的變化趨勢。
依照英國/首爾研究數據顯示,2015應該會是1997的幾倍,只是我手上沒有資訊。
中港路的交通頻繁,PM物質的常態調查,警示當地交通即時的PM物質,是很重要的。
市政府更應該標示,「即時、昨天、去年同期」差異的增減幅度看板,這對大家都好。


比對2015年11月紫爆其間的觀測與中港路觀測,兩者反應趨勢一致。

下雨後,PM指數降低一半。
在西班牙的官方實驗,清洗路面可以減少50%。
在在的數據上,台中市政府需要更努力清理道路粉塵才對。
中港觀測站(行動)

中港路新光,比忠明站的污染物質多!!
用忠明站觀測台中市污染,基本上是觀測中港路的污染物質,距離中港新光還是有差異,數據上不能取代新光那附近。
國外有關空氣污染物與交通量變 化的相關研究,大多以二氧化氮與氮 氧化物的比值(NO2/NOX)為主。相關研 究顯示直接從車輛排氣所測得的 NO2/NOX比值變化範圍自(2~5) %至 30 %不等。
根據英國倫敦市區內的36個空氣 品質測站統計資料顯示,於開放大氣 中針對道路交通移動污染源所測得 NO2/NOX比值,從1997年的(5~6) %,隨著當地交通運輸量增加,到2003年 已增加到17 %(Carslaw, 2005)。
韓國首爾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距 離30m寬道路約1m遠之道路旁測站(採 樣口高度3.8m)與距離道路約1km遠之 市背景站(高27.8m)相較,NO濃度約 高出4倍,NO2濃度則約高出2倍,道路 旁測站之NO2/NOX比值小於 市背景 站(Pandey et al., 2008)。
試問:
市政府推動大量發車的優化公車於中港路上,是否已經看過中港路的環評報告?
這樣大膽施行替代方案,並且大量宣傳優化公車的好處,應該是有數據可以佐證才施行的吧?
看了這份環保署的報告書後,倒是捏了一身冷汗。
此時,我查不到更新的數據,應該台中市政府該公告一下這數據了。
用加倍的公車運行,會比BRT時代的PM污染指數還低。
我真的不知道台中市是依照誰的環評報告來當依據?
是誰背書這項公共措施的環評?
好奇,我相信這環評報告書是可以直接被檢視的公開文件,只是找不到。
應該不是機密文件吧?
*這些都是台灣量測台中市中港路的環保舊數據,不是參考別人國家的數據,數據上是可以考據當作指標。
11/21的一場雨,換來多少天的好天氣?
老天的好心,消除之前紫爆的污染。這證實了台中市需要為這場紫爆負責。
該檢討的不只是別人,也包含你我。
此時,市政府需要做最大的努力,不是要別人替市政府努力。
建議可以看一下這兩篇。
物質污染元素(推)http://www2.nsysu.edu.tw/IEE/lou/part_2/lesson_5/ch5_con.htm
大氣污染(推): http://web.ncyu.edu.tw/~ctt/news/course/chap8.htm
粉塵二次激化實際數據
台中市在冬天缺水之下,其實濕度平均約略75%左右。 秋冬之際,台中市多數都是缺乏雨水。
http://www.bossmen.com/zh/humidity/taiwan.htm
在11/21台中盆地下雨,老天正式啟動這個實驗,也實際的天氣表現PM指數。
11/21落雨分布:

結果:

在11/21~22那天的中部盆地PM指數變化,其實就是「水汽還會“助紂為虐”」引發PM10粉塵沈積物質揮發。
外加氣流,因為台中盆地南端的地表溫度較低,引誘氣流南下,變成最後台中市周遭綠燈,反倒南端的竹山、二林直到11/23才變成綠燈。
為何11/21那天的雨水不是很多,可以讓大家好幾天的好日子? 一掃陰霾!
就用這個日本人研究的資料來說明:
H2O 扮演轉換的關鍵,的確很重要。
這是日本人的研究大氣污染的自由機化學變化研究,這張圖滿易懂的。

補充:H2O對於粉塵物質的變化(化學)。
這個化學反應式,就是我陳述的文字。
至於多少水反應效率最高?
依照11/21的水量來看,的確不需要很多,就能夠揮發道路粉塵中的化學物質。
我的觀察與資料蒐集中,看到11/21~22那天就是二次氣膠反應的結果。
推測地面PM物質累積過多,這就是我說的蝴蝶效應。
艱難的空氣品質真相,工程浩大。
在各地的環境工程、大氣工程、甚至建築系所都有部分涉獵。
真的空污研究,要作大氣混和層的化學分析(取樣不易)。
計算地形風力散落、散落距離計算、粉塵化學物質....
接下來要做物性分析,沒做物性分析根本就無法管理與總量管制。
地面調查,頂多是PM10的物性分析,PM2.5必須大氣採樣。
假設是中科的影響話,可以調查西屯、大度山、大雅、后里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AS/B飄進台中市?
假設是火力的影響話,可以調查梧棲、大甲、豐原、西屯、大雅、大度山、后里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與火力發電煤炭有關,實地分析飄進台中市的散落比重有多少?地面散落物質是否屬於火力煤炭?(事實的地形風向來看,秋冬火力發電應該污染北端的豐原較多)
假設是大里、烏日焚化爐的影響話,可以調查太平、大里、烏日、霧峰、草屯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與焚化爐的常態物質一致?
假設是后里或是大里工業區的影響話,可以調查當地PM10物質,看是不是當地產業的原料一致?
假設是道路粉塵的影響話,可以調查中港路四周、豐原、西屯、大里、竹山、埔里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與交通道路的常態物質一致?
這些做完搭配風向資料,才能夠找到元兇是誰。
要做物性分析,缺人、缺錢做.... 唉!
要是我是台中市市長,我會向國科會請求專案研究,由台中市政府出錢。
學校單位能力有限,不可能做這些事情。
衛星調查、空飄採樣,這要多少錢? 這可不是幾十萬可以做的。
區域總量管制,大開後門?
我是反對總量管制。(總量沒超標,偷排也不會被發現)
因為大家把廢氣都丟到大氣中,最後誰都可以推卸責任,沒人知道誰是兇手。
不管合格或不合格的塑膠加工廠,大家都把廢氣混到大氣裡面,誰知道是誰排的多?
甚至還能推到交通污染導致污染物質增加,不是加工廠的錯誤。
不該總量管制,日月光的排放廢水的教訓,還沒發現總量管制等同不管制的法律漏洞嗎?
我比較建議,進行
個別源頭管制,原物料產業管理,用原料使用許可限制來,限制個別排放總量。
就是台中盆地的工廠,不能再增加,犯規就禁止排放,停止生產。
小結論
就目前數據的量化觀察(地理風向與PM反應型態吻合)
從11/21的大雨前後比較資料看來,的確是兩三個月來的地面累積化學物質過多,造成台中盆地紫爆。
從研讀資料上,世界各大都市的近端PM10空氣污染,源自於都市發展與交通;PM2.5來自遠方的工業污染或是海洋離化污染。就台灣過去環保署、學界資料顯示,都市發展的PM物質以空地與道路粉塵、柴油、塞車影響最多。
市政府也該想想如何改善吧!
當下的市政牽扯,是必然的。2015市政,到底跟2014市政有無差異?
為何數據反應與居住品質突然變成惡化?
過去歷史的量化級數來看,當下的台中市政府的確需要經驗,甚至檢討2015的市政策改變,有無造成蝴蝶效應。
「如果2014不好,但不能2015更糟吧。一定有蝴蝶效應。」
住台中的特別感受特深!
用2014年的低標要求市政府用心改善與提出各種建議,有何不可。
全世界對於自身的都市污染的研究太多。市政府不妨可以參考一下這些。
台中市能做這樣的評估嗎?
Reference:
泰國、瑞士、首爾、德國、英國、葡萄牙、巴西、西班牙... etc. Or Google: urban PM10 + City
PM10 and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A Case Study in Chiang Mai, Thailand
Influence of meteorology on PM10 trends and variability in Switzerland from 1991 to 2008
Impacts of urban land-surface forcing on ozone air quality in the Seoul metropolitan area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 NO2 and PM10 (Edition 2005)
The costs of reducing PM10 and NO2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s in the UK: Part 1: PM10
NO2, PM10 and O3 urban concentration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irculation weather types in Portugal
Composition of PM2.5 and PM10 Collected at Urban Sites in Brazil
Trends of road dust emissions contributions on ambient air particulate levels at rural, urban and industrial sites in southern Spain
//Selma @ 2015.11 Taichu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