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uan_888 wrote:
參考國外的BRT,大多數都是再中間,可能是為了省錢月台數量可以減半,
台中的brt則是蓋在外線所以每個站都需要兩個月台,或許是這樣比較美觀還是
比較有遠見之類的,只是我還是覺得蓋在中間不是可以節省很多費用嗎?
這簡單的問題在01爬一下文或估狗一下就能了解,為何還要開個版來讓人討論?
希望用意並不是要讓人覺得「可以節省卻不節省」而對於經費產生負面的聯想。
以下這個網址可以讓大家省去不少爭議的口水:
http://www.taichung.gov.tw/ct.asp?xItem=1183460&ctNode=711&mp=100010
開版的疑問在這網址裏的Q&A如下:
5.BRT車道為何建置於臺灣大道快車道?
ANS:本市快捷巴士BRT大眾運輸系統,主要利用快慢分隔島以及部分快車道做為BRT車站及專用道來使用,因快捷巴士BRT系統具備專有路權及站外收費之特性,故需要一定的路幅空間來做為建置系統的空間使用。
考量現況臺灣大道的車道配置狀況,若以慢車道做為快捷巴士BRT系統的建置道路,對於站外收費的封閉式站體會有設置上的困難,且對於周邊住家進出動線會有所影響。
而設置於外側快車道係因快車道設置之位置若設置於中央快車道時,對於目前BRT雙節車輛的車門開啟位置,臺灣法令限制僅能右側開門,因此若設置中央快車道處,將會有逆向行駛的現象出現,因此綜合上述考量,將BRT大眾運輸系統設置於以現況快慢分隔島區間處,並佔用部分快車道、部分慢車道空間,藉以盡量降低慢車道、快車道之衝擊。
另考量朝富路至忠明南路路段雙向車流量較大,將現有3快車道改劃設為4車道,仍然維持3快車道及1BRT專用道,且臺灣大道慢車道取消路邊停車格後,亦無小客車停靠、駛離時與直行車輛之交織情況,慢車道車流會順暢甚多。
再者,BRT通車營運後,臺灣大道大眾運輸系統將以BRT為主,尖峰時間能較一般公車節省30~40%旅行時間,既有市區客運、公路客運或國道客運路線將適度調整,慢車道僅剩少許公車行駛、靠站,公車與機車及小客車的交織情況也會改善甚多,整體車流會更順暢,交通更安全。讓民眾不管就成本或時間效益等因素考量,都會覺得搭乘BRT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