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台中市
跟現在的台中市有很大的差異
與許多都會一樣
都是舊市區蕭條了
換來新重劃區的興盛
一樣的消長
其實不同城市會有不同的境遇
就看市民的視野
相對其他的都會
台中是一個少有地域記憶的地方
台中市的範圍比較集中
周邊市鎮移入的人口多
所以我的感受是少了一點城市記憶的連續感
新的強勢
一直把舊的壓得沒有了聲音
我覺得這是一個危機
或至少是不妥的發展趨勢
台中有很高的消費水準(比高雄高)
但一個城市光有光鮮的、前衛的還不夠
我覺得缺乏了一種歷史感的情趣
或許許多人認為都市就是要一直不斷更新前進
但越快的步伐只會讓人迷失在速度之中
人文的資產沒有被刻意提點
這個城市是一個空殼
很可能一個新的大重劃區來了
人又往新的地方去
而不願對舊的土地稍事回眸
現在的台中市還有一個危險的症候
產業的異變中
台中人似乎迷失了方向
科學園區及重工業逐步成為台中的一大經濟動力
這似乎不是台中人可自由選擇的
或是不知道該不該選擇
或是不知能不能選擇
我想絕大多數的台中人樂觀其成
但跟高雄一樣
當失去了適人的空氣、土壤、水...
台中一樣被資本高度駕馭而不能自己
大家要知道
我們辛苦的換得三餐外
開始要莫名付出環境成本
用不會增加的土地
及
我們的原始資產~身體
就算我們有一兩條高運量的捷運系統
就算我們有一棟伊東的歌劇院
我們依舊失卻了快樂
資本是這樣
他可以遠遠的觀望著你的土地
然後計算著他的投報率
他的許多成本由土地上的人默默承受
他的大部分利得不過是網路上一道數字
往遠遠的帳戶裡而去
然後耗竭一地後
再往他處而去...
我們要學著檢視我們的土地如何被利用
學著知道他們的成本裡
有沒有大量轉嫁到我們身上
台中再也不能以台中市這樣的位階去思考
當縣市合併升格後
我們就必須去想一整個中部地區的區域發展分工
不要役於最大的經濟數字
減損一點成長率
市民可能賺得更多
省得更多
以整個中部的思考
台中人有嗎?
或許剛剛正在成型萌芽...
masaei99 wrote:
我想先談談高雄
希望給對高雄不熟的人有個概念
基本上被定位成工業城市
是高雄的美麗與哀愁
以前的工業設立
伴隨而來的是人力的大量需求
引來許多外鄉移民
有些是個人移居,到後來落地生根
(隨個人經濟條件的好轉)
人口再帶來一般的民生消費
城市於是慢慢發展
但工業或產業也是一種須要進化的東西
所以歷史的繁榮並不能為當代的市民再帶來幸福感
試想
市中心整個被重工業區包圍是何情景
一百五十萬人擠在工廠的周圍"安身利命"
如果加上高雄市周邊高縣的精華市鎮,鳳山、仁武、大社、橋頭、林園...
這人口應該在200~250萬之間
生活品質是極其低落的
仁大、後勁工業區以石油的上中下游產業為主(省道的兩側)
林園也是
高雄成功路旁連接港區的以火力電廠及小型石化為主
而小港整個以鋼鐵廠的上中下游為主
全部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
就算在他旁邊蓋一個夢時代
一樣邊坐摩天輪、邊聞工業廢氣
這些環境成本是高雄市民在承擔
工業利得
當然是遠在台北的產業殖民體
高雄在某吳姓市長沉睡超過兩任的任期內
逐漸邊緣化
高雄變成在跟雲林、彰化這些農業城市爭奪大型工廠的爛咖
高雄房價比台中差
素質也差
原因是產業條件的不如人
這些過氣的產業凋敝
受衝擊的不會是遠在台北摩天大樓高層冷氣房的人看得到的
他們只看到數字報表
那邊有利得把資源往更有利的地方挪去
高雄確實在謝市長任內開始有些轉變
(這裡不去論定私德部份,以免失去焦點)
市府裡有了一些宜蘭經驗的人
開始有改變高雄的策略
先是資源很少開始做
也開始討論一個港灣城市的應有格局
扁執政
對高雄投入更多關愛
中央預算注入更多
但實際的發包利得還是台北的公司
這是長久以來的利益關係
越大的工程
越不會是你地方的菜
地方頂多是第二、三包的小工程及外勞密集的工作...
但高雄除了晚間更嫵媚外
產業結構開始轉變了否?
還不算有
因為高雄市區的土地
上列的那些工業區、港區、山區...
全部不是高雄市的管轄範圍
它們汎屬中央不同部會、國營企業、大財團、軍方...
而且面積佔去一半
還都是臨海臨港或市中心的好區段(中山、博愛、民族R)
所以高雄只能在小小的市中心開幾家百貨公司熱鬧一下....
休息一下 待續.....
高雄和台南相比,產業結構算是有改變了。
高雄至少早已脫離傳統產業窠臼,反觀台南都還停留在傳統產業;對我來說,高雄還算不錯,東西雖然較貴,但是氣息不輸台北。
20多年前,台中市曾舉辦市樹選拔活動,投票結果意外由外來樹種黑板樹奪冠,
市府開始大量種植黑板樹,尤其新闢重劃區及道路,不少黑板樹經過20多年生長後,外形又高又大,
原樹木下方留存的土地早已不敷使用,盤生的樹根也撐破附近水泥,路人須小心行走,以免被樹根絆倒。
除了中市大量種植外,20多年前,台中縣也開始大量種植黑板樹,近年來人行道被黑板樹樹根嚴重破壞,
也引發不少民怨。
根部會隨時間成長,容易破壞人行道鋪面的缺點被發現後,就已經停止種植。
現在台中市常見的行道樹有大花紫薇、小葉欖仁、阿勃勒、木棉、黑板樹、臺灣欒樹等..,
現有的部份,有兩種解決方式,移植或加大根部生長的空間,市府在自由路一帶進行人行道施工時,
解決之道是擴大黑板樹根土地,讓其得以生長、又不破壞人行道,創造樹木與市民雙贏。
近日在市政路一帶,則是將沿線的黑板樹移植他處,而移植的作法,台中縣已經行之有年,
霧峰的亞洲大學裡的黑板樹群,就是台中縣市的人行道移植過去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