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台中市將成為全國BRT示範城市


yasaci2004 wrote:
根本就不必要建BRT系統
多此一舉,脫褲子放屁
請把原公車系統加強發展就好
台中根本就沒有這麼大條的道路可以發展好BRT系統
市民都知道是因為沒錢蓋MRT
但也不希望用BRT來取代MRT
請MRT歸MRT,BRT歸BRT
也不用搞到大家民不聊生
會坐公車的還是會坐公車
會想自已開車的還是會自已開車
個人認為好好把目前的公車系統發展好就可以了
別再做無聊的事了

完全正確...不過對官員而言就大錯特錯

不蓋BRT怎麼搞經費 編預算...又如何政治大分贓?
Generation Kill
大惡貓 wrote:
1.請問brt專用道要設置在那個車道上?答案很明顯,只能設計在最內側的車道上,候車區也只能設在中央分
隔島上了.原因很簡單.沒錢+台中交流道.為了節省經費只能作平面車道.又為了專用道完整性,不能與其它
車輛(道)交錯,所以就只能設立在最內側車道上

2.那乘客要如何進入候車區?人行陸橋,人行道,地下道:
人行道最節省經費,但是最危險
人行陸橋,人行地下道,經費較高,可是無障礙設施該如何配置

3.轉乘設計
以市政府自已推出的線公車:51號,英才路口.52號,忠明(南)路口.54號,黎明路口.56號,民權路口為例,
下車後又要上下奔波或是冒險穿越車道再去轉乘嗎?

總觀以上3點,個人認為中港平面 BRT 不謹無法增加撘乘人次,相對增加中港路的擁塞程度.政策是否執行,
應該全盤考量

1.台中交通局長長已經說過,未來台中的BRT系統將會有部分高架,也就是該高架的地方還是會給高架。
而且車道跟月台也不一定只能設在中央,利用高架立體跨越一樣能把車道做內車道、外車道甚至高架等多種方式設置。不是因為要省錢就完全用最廉價的方式設計施工,BRT只不過沒有全線高架,但仍然有"優先路權"這個概念底線在。

2,無障礙設施可跟現行大眾運輸場站解決方案一樣,設置無障礙電梯。

3.車站共構即可解決。


podman wrote:
完全正確...不過對...(恕刪)

公車系統加強=BRT
BRT就是這個概念來的,說不要BRT而要把公車系統加強很矛盾吧?

flycode wrote:
BRT是捷運但也算"...(恕刪)

要行駛BRT車道巴士上面也要有相對應的感應設備跟號誌系統,車門還要能對上月台高度跟月台門,對一般客運業者來說拿舊車改裝應該是划不來。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flycode wrote:
單軌雙頭車就是可以不用轉一圈掉頭,不一定需要髮夾狀,

可以1~N台車同時/不同間隔/同向往返,
但因為單軌,往南往北不同向,不能在同一軌道上,要不然容易對撞,風險很大。

而捷運雙軌是可以雙向交錯。...(恕刪)


您可能誤會了,我講的是「單軌(monorail)」,並不是指「單股」...
2股單軌電車,往南往北各一股,根本不可能有對撞風險。
caesar1040 wrote:
您可能誤會了,我講的是「單軌(monorail)」,並不是指「單股」...
2股單軌電車,往南往北各一股,根本不可能有對撞風險。..(恕刪)

若要做2股單軌電車,當然是並在一起最好,也才最省錢,
這樣不就和雙向的"高架捷運"一樣了嗎?

高架捷運算是比較"中運量",地下化的捷運則是"重運量",中港路未來是要做重運量的。
只過,規劃是重運量,但現在乘客數卻沒到重運量。就必須等到真的有重運量的需求時再蓋了!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flycode wrote:
若要做2股單軌電車,...(恕刪)

高架或地下跟運量依據沒有絕對關係,只是中運量捷運為了在成本以及路權上取得一個平衡,大多數路段會做成高架。
加拿大的Skytrain中運量捷運也有部分路段是做地下的。
台北捷運運淡水線是重運量有是有部分路段是高架甚至是平面。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很好玩嗎? wrote:
要行駛BRT車道巴士上面也要有相對應的感應設備跟號誌系統,車門還要能對上月台高度跟月台門,對一般客運業者來說拿舊車改裝應該是划不來。...(恕刪)

公車、客運的站牌,本來就沒在要求什麼,
就在BRT站的前面或後面,插幾支公車/客運的站牌就好了!

讓公車/客運站牌插在那裡,且有候車處/行人空間就好了!
候車處/行人空間可以和BRT共用。但就是怕會擋到BRT。

把中港路的公車、客運、BRT都集中在一條專用道,
公車/客運不用靠邊停,中港路汽機車就好開多了!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flycode wrote:
公車、客運的站牌,本...(恕刪)

但如果讓公車駛入BRT專用道就會影響到BRT巴士的準點率。
BRT自傳統公車系統其中一向最大的改善就在於準點率。
所以有BRT的路線就不會有完全重疊的公車路線,頂多就只有部分重疊而已。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很好玩嗎? wrote:
高架或地下跟運量依據沒有絕對關係,只是中運量捷運為了在成本以及路權上取得一個平衡,大多數路段會做成高架。
加拿大的Skytrain中運量捷運也有部分路段是做地下的。
台北捷運運淡水線是重運量有是有部分路段是高架甚至是平面。...(恕刪)

其實要高架或地下,最主要是看地皮的價格!
地皮貴就做地下,地皮便宜就做高架!

中港路算是台中地皮最貴的路段,才會規劃為地下捷運,
多花點工錢,少徵收點地。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很好玩嗎? wrote:
但如果讓公車駛入BRT專用道就會影響到BRT巴士的準點率。
BRT自傳統公車系統其中一向最大的改善就在於準點率。
所以有BRT的路線就不會有完全重疊的公車路線,頂多就只有部分重疊而已。...(恕刪)

BRT巴士的準點率,若差個3~5分鐘應該還可以接受吧?
若BRT每十分鐘一班,平均時速25公里,
在這十分鐘間隔的BRT公車專用道,約4公里長的距離,就全都空空的!
BRT公車專用道若不給公車/客運用,就實在是有點可惜!

尤其騎機車/開車的人看到公車專用道,有N公里都空盪盪的,心裡會很不是滋味!(台北市就這樣!)
而原本走中港路的公車/客運,也不能亂改,
要不然,原本從其他地方走中港路,一班車就到的公車,
就變成坐完公車,還要下再車搭BRT,再坐上公車到其他點。連公車族都會被氣死!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flycode wrote:
BRT巴士的準點率,...(恕刪)

如果原本的公車路線改成BRT還要誤點個3~5分鐘,那就失去公車"捷運化"的意義了。
BRT雖然叫做"公車捷運",但重點在後面"捷運"兩個字,用捷運的營運標準來改善傳統公車營運效率不佳的弊病。
BRT的性質就是把公車升級成輕軌以省下興建輕軌的高昂費用,BRT跟公車專用道在硬體上類似,但是在軟體上的性質是不同的。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 即使是我也一樣。 如果你有夢想,你就要去捍衛。 你想要什麼,就要努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