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是沿線居民問卷調查數千份,為了台中的永續發展,以及整併一路多名,及許多地址送件不易的窘境,才決定整併(如原中港路跟往國道三號附近,住址很亂很難找,到底要叫中棲路還是中港路,導致常常漏信)!
而外國觀光客也常常一頭霧水,中港路英文叫做Taichung Port Road,Port就是港口,在國外,港口這個名稱是只有緊鄰港口的馬路或是進出港口的馬路可以使用的,但是在台中卻是這麼一條大馬路,且離港口還幾十公里遠.
有些市民或許覺得聽了不習慣,但是你想想,你只是聽了不習慣,但是對沿線居民來說,卻是方便很多.以前常常會漏信的問題,現在改善非常多.現在網路社會常常民粹容易,但是是否真正對沿線居民及發展有幫助,則需要公平跟專業的考量.
好比台中人如果不喜歡台北的凱達格蘭大道,或是仁愛路,是不是發動網路力量去更改?
一樣高雄人不喜歡台中有一條台灣大道,是不是有權利去更改?
最有權力且直接影響的,是沿線的居民;而改路名影響的,是所在的城市非外縣市.
希望林市長能站在台中長遠的好處為台中想,而非隨民粹起舞,那會讓人對他欽佩!
了解台灣大道改名的前因後果以及主要推動人及當初的團體就知道是不可能的......當時還在選舉期間不想講太明.當年推動的人逢甲大學劉曜華老師與臺中市糕餅公會理事長何澄波老師,請去古狗你就可以了解他們的政治傾向,尤其劉教授還是林市長的副手人選,所以改路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