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男自選後總是不厭其煩地在他主事的電子及平面媒體痛罵政府的施政, 也熱烈邀集來賓為其“讚聲“, 其中論點, 小弟有贊成(產業結構困境, 出口失衡等), 也有存疑(尤其是稅賦方面), 更別說學有專精的專家們, 即便持客觀立場, 也在他的砲聲中尷尬不已, 如陶楊等分析師.
領帶男近幾個月來的言論, 倒是暴露他的一己之私和目視短淺的格局, 也傷了仲介界的名聲. 平心而論, 從去年的奢侈稅到今年央行依次推出的管制性措施, 不管是從經濟層面或財務數字來看, 僅是為了避免熱錢持續流入吹出泡沫而對銀行做出適度的風險控管而已, 根本稱不上“打房“而總裁也確實再三強調這字眼的用法. 所造成的影響就是讓短線及資淺投資客暫時退出觀望, 而自住/ 長期置產/收益性買家則不受約束.
尤以台北市來說, 價縮量漲仍是長期趨勢, 中間或許有些拉回盤整, 向上走勢不變. 原因諸如此下:
基本的供需來看, 就業機會, 社會福利, 學區迷思, 門牌情節, 競價效應等都讓北市人口移入處於熱絡. 而短期對都更及國土標售的忌諱, 更讓整體供給減少.
市場上游資仍屬高水位, 且離金融海嘯的殷鑑不遠, 銀行, 壽險, 央行, 市場大戶等的資金控管依舊進行著避險, 並無過度擴張, 即便是二次衰退來臨, 市場上仍有足夠的支撐力道, 而不致像08年般有那麼大比例被洗出場去. 所以期待市場出現超過30%甚至50%以上的跌幅是相當不切實際的.
利率仍處歷史底部, 而利差收入仍屬銀行最大宗的獲利來源, 當成本低廉, 又無其他更好商品時, 留新台幣鈔票何用?眼前不管是否升降息或增貶值, 其實都不致對房市產生太大影響. 當前環境斷無升息及升值可能. 重貼現率1.875%, 實質利率約略0.9%上下, 半年內降個一碼或半碼, 對市場走勢並無決定性影響, 而台幣短中期走升頂多到31附近, 再過, CPI可能又失控了, 所以雙率在目前並未成為干擾房市的主要因素.
綜觀來看, 市場交易規模減小, 風險係數降低, 價格溫和上漲, 整體朝向更健康穩定的方向走, 營業額降低, 單價拉高, 毛利增加, 且不用擔心非市場因素的擾亂, 可有多幾年的好光景, 對仲介方來說, 何嘗不是好事?市場的穩定度對買方也是保障!股市的崩盤與房市的潰堤, 其實相對代表總體經濟出現重大系統風險, 必須面臨結構上劇烈的重整, 真到了這一天, 我這一般小民的錢也該留著吃飯了.
趕飛機先!
衛星電視沒提供該台, 小弟錯過那一集了, 不知帽子男究竟為何方神聖啊?改天上youtube瞧瞧!看是否"高“的過chennai大, 吟(淫)的過清奈兄:)
回到台中主場!
台中主客觀條件迥異於台北市, 最受人議論的, 莫過於土地供給額過大, 即使不納入原台中縣治地區. 的確, 出了高鐵站大門, 沿著環中路或74號, 往北到崇德路, 往南到黎明路, 均是可觀的一大片重劃區土地, 但這區域的龐大供給量並不會影響到欲在市中心買房的客群, 會受牽連的, 僅為周邊如11期或南區等短線漲幅較高者. 但以開發時程來看, 等到新重劃區成型且俱備基本生活機能時, 原先的邊緣區如11期因市中心區擴張, 又儼然成為CBD的一環, 屆時居住條件又提升了些!
所以從區域選擇來看, 這又將排擠到了誰呢?最可能的發展是, 首購的預售屋推案向外擴散到了環中沿線新重劃區, 但市中心區及舊有重劃區(如8期11期等)也多了許多年份10-20年不等的中古屋選擇. 依舊是供大於需, 但產品種類分明, 選擇多元. 台中市現在的購屋習慣是“喜新厭舊“, 所以重劃範圍持續擴大, 人也越往外移, 當市中心中古物美產品變得價廉(比價), 且周遭生活條件非商圈轉移所能替代時, 習慣會否改變?
除了供需, 就屬平均購買力為重點, 這也決定了商品的最終市場價格. 簡單地說, 當一項產品的訂價低於當地購買力時, 民眾的搶購就會造成缺貨或黃牛拉抬出現, 直到能完全供應市場需求為止. 相反地, 非得降價拋售搶市才能消化庫存換取現金或乾脆退出市場. 所以在當地市場推出符合本地消費購買力的產品, 確實是獲利的法門. 台中市的平均購買力究竟是多少?近幾年中部新增的就業機會主要來自中科, 精密園區, 中港/彰濱園區等製造業, 相關的支援服務人員, 及擴編/移轉的金融機構.
依照統計, 2011原台中市平均家戶所得約114.2萬元(合併為98.7), 2011年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0303, 平均每戶人數3.34, 若以房貸支出佔所得為25-30%計算, 每年約為28.55-34.26萬元, 以20年期, 貸款成數30-40%來說, 700-1000萬的價格帶有強力支撐, 在此區間的三房產品, 且俱備完善生活機能, 尚佳的國中小學區, 可滿足基本醫療需求, 交通動線佳者, 只要產品物件本身品質不致太差, 流動性應都不錯, 不用擔心日後大幅跌值. 1000-2000萬的四房或3+1, 符合上述條件產品, 也應不至有變現不易的困擾.
2000-4000萬元的物件, 則較易受景氣波動影響, 程度差別就在產品本身的基本面(建案品質/生活機能)和產業前景 (區段發展/公共建設), 標的是否高估或是低於淨值?往後走勢端看個人眼光了!4000萬以上的產品, 買主自有主見, 也不至於上網尋求慰藉, 就不多說. 與其爭論房價應該走升或盤跌才合理, 倒不如依照自身需求, 購買力, 可承受風險, 選擇合適的產品.
100萬的預算, 是買全新的國產, 或是二手的雙B, 相信多數人都可以很快做出選擇, 也不會吵著買賓利, 購屋, 何嘗不是另一個選擇題?仔細評估自身需求後, 化繁為簡, 其實也沒那麼煩心了?
kevinfish777 wrote:
哈! 22f大 有跟...(恕刪)
yugubingxin wrote:
總以為能夠100萬頭期先住500萬內房子
五年後500萬漲點~再貼一點點(因為付房貸了無法再多存現金)
換個真的喜愛的好宅(住15年以上)
在台中無法這樣想嗎?(恕刪)
我能瞭解這種痛苦
但 坦白說我不知道要怎麼幫你
我的第一棟房子是 96 年入手
三流建商蓋的爛透天
雖然是三流建商
還是有找到一些利基點:
1.綠線捷運站正對面
2.雖是透天 但不臨路 沒有一般透天的安全顧慮和會吵的問題
3.位於交通樞紐點 到中部五縣市任一地點都半小時就會到
但最大的好處還是搭上這班房產順風車
還是有賺
六年過去
首購的案子比以前貴好多 真的有點買不下手的感覺
推案地點多半比較偏 生活機能較差
而且空間比起六年前小很多....
我個人認為解決方案有二:
1.租屋先 存夠頭期款再一次到位
房價現在要一路往上的機會不高了
2.買舊市區房子 生活機能好總價也不太離譜
萬一因為年代跌價就當租金
建議大大可以多上網找尋都市發展的脈絡
東區 中區 西區的老房子是可以考慮的標的
這幾區有再起希望 認真找也許會有一些沙礫裡的珍珠...
回覆yugubingxin的問題:想買屋賺錢,買在台北市最保險!
因為,按照過去很長的經驗來看,買屋自住最終能賺錢,大概台北市最明顯了,特別是目前各地區房價相對都高的情況下
在台中,土地成本相對低廉,因此新成屋價錢不會太貴,也不會貴到讓人倒退三步的程度
但在台北市,就非常多這種貴到讓你嘴巴掉下來程度的房子,新成屋比周邊中古屋足足貴了至少一倍,有的還可以貴到2~3倍!
在台中市,新成屋與中古屋價差通常沒這麼大!
在台中,就是因為沒有價差大到讓人嚇一跳的程度,人們最終還是會選貴一點,但更新、更好規劃的房子
相對地,台中的中古屋就沒什麼人會想買!
長期在台中的人,應該很難想像:台北市屋齡40年的老公寓還有一堆人去搶,價格還高達每坪90~100萬....
主要道理在於:每坪90~100萬老公寓,附近新成屋每坪200~300萬....
當你想要享受更便利的生活環境、更順暢的上下班通勤、更優質的學區等等,買不起每坪200~300萬新成屋,自然就會乖乖地去買每坪90~100萬老公寓
也許有人嫌棄每坪90~100萬老公寓非常破爛,要賣這種價錢不合理等,但,嫌貨人才是買貨人,真有本事買又新又好的房子的人,哪有力氣去嫌棄每坪90~100萬老公寓非常破爛?
也許真有人最終選擇用通勤時間來換房價,但最終後悔的人比重頗高!
因為,本來通勤時間只要30分鐘,突然拉長到1小時,甚至1個半小時,起初還會對天天住在便宜又漂亮的新房感到自豪,但時間久了,蜜月期一過,已經習慣漂亮新房的美好,但天天得面對長時間的通勤、瘋狂大塞車的痛苦.....
這就像許多人羨慕主管的高薪或老闆所賺的暴利,拼命想當主管或自己創業,但最終真的做了,在天天承受巨大壓力後,最後又覺得寧可少賺點,也不要有這麼大的壓力,也憂心賺了更多錢,最終還不是拿去看醫生,或不夠健康的身體享用辛苦工作的成果?
總之,先想清楚,你買房的"真正"動機是什麼,什麼條件是你最在意的,再做決定!
若你的動機是要買屋自住又能賺錢,那你根本不應該買在台中,因為按照歷史經驗來看,買屋自住在台中能賺錢的並不多,有賺到的都是短線投資,運氣極好,買在對的時機,又賣在對的時機
台中房市總是上下震盪循環,能賺錢的都是建商;台北房市是震盪後最終還是一路向上,能賺錢的都是自住客,建商只是賺"加工費"而已!
土地成本極高,利潤有限,若要衝高利潤,只能訴求豪宅,但豪宅需求有限,容易套牢!這也是為什麼央行要打擊豪宅的主因了
若你只是想要擁有家的感覺,你要有心理準備:就像買新車來開很爽,折舊是必須的開銷;買中古屋裝潢一下,雖然外觀與設計都較差,但折舊空間也有限,不會那麼痛,但仍有自己家的感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