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人發聲了...版主先入為主觀念太重..一直強調台中市空污問題是新市府造成的引用數據部分真,再導入自己觀點,google map畫個圖就直接下定論,這樣真的不是很好,因為空污的擴散模式還要觀測天氣型態,像高壓回流這種天氣型態出現中部地區的污染物不易擴散,通霄火力發電廠及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污染物很容易往內陸沉積再加上本地的交通污染源排放無法擴散,空污指標就很容易超標建議大眾如果真的對於中部地區空污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莊秉潔老師的FB比較實際在這邊..真的會被誤導...念過環工所..待過空污實驗室的人應該會認同我的話吧...
其實長久以來,中部地區空污是一直來自於亞洲最大且以生煤為燃料的台中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廠及分布潭子、梧棲、大雅、大里等區的工業區等,這些煙囪日以繼夜排放有毒的PM2.5,顯然"個別排放源"的檢驗結果沒有"超標",然個別排放源的"加總"有無明顯超出中部地區甚至整個台灣西半部可以負荷的範圍???顯然這才是抓漏重點。空汙來源很多,除了治標外,長久之計且究其本...如何"定義、量化及規範"台中加總的工業汙染才是目前當務之急的治本之道
在台灣,空氣污染並沒有特地的實驗室在做。有各地的環境工程、大氣工程、甚至建築系所都有部分涉獵。真的空污研究,要作大氣混和層的化學分析(取樣不易)。計算地形風力散落、散落距離計算、粉塵化學物質....就目前數據的量化觀察(地理風向與PM反應型態吻合)從11/21的大雨前後比較資料看來,的確是兩三個月來的地面累積化學物質過多,造成台中盆地紫爆。接下來要做物性分析,沒做物性分析根本就無法管理與總量管制。地面調查,頂多是PM10的物性分析,PM2.5必須大氣採樣。假設是中科的影響話,可以調查西屯、大度山、大雅、后里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AS/B飄進台中市?假設是火力的影響話,可以調查梧棲、大甲、豐原、西屯、大雅、大度山、后里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與火力發電煤炭有關,實地分析飄進台中市的散落比重有多少?地面散落物質是否屬於火力煤炭?(事實的地形風向來看,秋冬火力發電應該污染北端的豐原較多)假設是大里、烏日焚化爐的影響話,可以調查太平、大里、烏日、霧峰、草屯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與焚化爐的常態物質一致?假設是后里或是大里工業區的影響話,可以調查當地PM10物質,看是不是當地產業的原料一致?假設是道路粉塵的影響話,可以調查中港路四周、豐原、西屯、大里、竹山、埔里的PM10物質,看是不是與交通道路的常態物質一致?這些做完搭配風向資料,才能夠找到元兇是誰。要做物性分析,缺人、缺錢做.... 唉!要是我是台中市市長,我會向國科會請求專案研究,由台中市政府出錢。學校單位能力有限,不可能做這些事情。衛星調查、空飄採樣,這要多少錢? 這可不是幾十萬可以做的。我是反對總量管制。(總量沒超標,偷排也不會被發現)因為大家把廢氣都丟到大氣中,最後誰都可以推卸責任,沒人知道誰是兇手。不管合格或不合格的塑膠加工廠,大家都把廢氣混到大氣裡面,誰知道是誰排的多?甚至還能推到交通污染導致污染物質增加,不是加工廠的錯誤。我比較建議,進行個別源頭管制,原物料產業管理,用原料使用許可限制來,限制個別排放總量。就是台中盆地的工廠,不能再增加,犯規就禁止排放,停止生產。當下的市政牽扯,是必然的。當下的市政府,是躲不了的,也推卸不去的。過去歷史的量化級數來看,當下的台中市政府的確需要經驗,甚至檢討2015的市政策改變,有無造成蝴蝶效應。1997年之前,全球只用臭氧當作標準,經過1997年國際採用PM2.5當作指標,全世界才開始以此當作標準研究。「如果2014不好,但不能2015更糟吧。一定有蝴蝶效應。」住台中的特別感受,也這樣低標要求市政府與提出建議。扯到理工?對於環工、大氣調查,這可不簡單、也不單純喔,總之很複雜!台灣沒有專門的空污學系。念過環工所..待過空污實驗室的人應該會認同我的話吧...要是他們有意見,我開樓就被海K到爆。今天都幾天了,還沒人來爆,反倒是有建議方向給我...把我的文字丟到PPT吧!那邊火力比較兇,我也想知道我的調查有何缺乏之處。susumu945 wrote:囧][爆囧][爆...(恕刪)
好笑了!我另一邊的抱怨交通號誌塞車,一條路一直停紅綠燈。然後變成這邊的文字?台中市中清中港路塞車,台中市交通很亂,被我罵,不能嗎?怪了!拿A當B用? 這是品味嗎?不想理你,免得又發生以前的慘案,這跟技巧性管制網路言論,有何不同?台中聲音很多原,不是一言堂?
Selma wrote:從11/21的大雨前後比較資料看來,的確是兩三個月來的地面累積化學物質過多,造成台中盆地紫爆。 這個結論下得真快你有數據嗎? 還是純腦補???0.5~2mm的雨量 可以把兩三個月累積的地面汙染物洗掉好神奇啊!!!「蝴蝶效應」一詞也是亂用空污是累積來的 不是連鎖反應製造出來的~
Selma wrote:在台灣,空氣污染並...(恕刪) 呵....都已經說工業區個別廠商排放源沒超標了,請問要怎麼管制廠商總量管制是官方可以"下修個別排放源"的一個標準(藉口),這樣...您能接受這樣的觀點嗎?其實您可以仔細看看這個主題的文章回文,我知道大大看很多資料,但持平來說...你總認為自己的見解才是對的...不是嗎?若真要理性的討論應該不是如此吧!!
這樣講好了,管制必須要有證據。犯法要有證據。但是大氣採樣跟氣候風向,所以無法做到有效管理,根本不知道誰多誰少。總量管理,才是問題。開放排放,只要有合格許可,就開放門戶的排放。日月光事件,就是總量管理的法律漏洞造成。給了許可還是可能違規阿!我個人反對,個人看法僅此。合理還是不合理? 聽聽就好吧。不喜歡總量管理,但是現實世界真的很難做源頭管理。所以,期望的多,必須要長期環境調查,不是聽信工廠數據。日月光都發生了,傳產不發生才怪。傳產的文化跟科技業文化不同,你應該知道吧。開工廠的老闆當然覺得不好,因為法規稽核,只能開罰,不能用法律直接叫我關廠。這就是商業世界,關廠多嚴重阿,被迫減產也很嚴重。你的意見,我也在看。持平我也是如此看待自己,因為我邊做邊學,要很小心。因為我化學沒有學好,現在才發現好累。一旦寫錯反應式,大概會被海K到死。前面幾天真的就是用國外官方調查資料做區域資訊數據分析。我大概做到一個程度了,真的差物性分析而已。下午茶時間,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