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man wrote:徒步區不會幫中區帶來...(恕刪) 在台北一般是不會開車去西門町的,因為難停車。而且大多數人只是要去車站載人,並不是要在中區停留,所以才會需要把車流動線重新規劃。目前台中人會開車去中區是因為沒有其他明確的替代方案,BRT這種類似輕軌了大眾運輸建設可以改善這個問題。而徒步區是跟大眾運輸最佳的配套建設,過去中區的公車路線班次不明確,除了台鐵之外沒有其他方便到達的方式。
很好玩嗎? wrote:在台北一般是不會開車...(恕刪) 人潮會往何處聚集和利用何種交通工具...這是按照自己本身和當地環境決定可以確定...一定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不是政府或當地發展委員會決定逢甲並不是大眾運輸很方便的地方...最多也是公車行駛而已...卻有不少人潮聚集這和距離中港交流道不遠有關...中港路 河南路 清海路的方便性都有影響加上不少學生和租屋族都在當地消費...許多因素造成整個商圈聚集起來但是不存在的條件就是...BRT或任何捷運
u82232016 wrote:BRT的神話,不知道還要唬到甚麼時候?...(恕刪) 也不能這麼說~BRT是要搭配捷運綠線做無接縫轉乘用的不然除了高鐵來往七期市府外沒事誰要去搭綠線?只是個人對市府目前的BRT計畫沒什麼信心因為關鍵的中區採用混和車道、路邊設站之下下策街車+腳踏車+機車+小貨車+小客車+BRT大亂鬥至於其他的公車跟客運都被趕到民權路、公園路...這樣搞不如直接在中港路蓋條市民大道高架道路好了
u82232016 wrote:BRT的神話,不知道...(恕刪) 差在旅客導引系統,這一點差很多。你可以清楚知道路線跟站點,專用道等硬體設施也十分明顯,一看就知道如何使用跟搭乘。這一點是傳統公車就算加了公車專用道也做不到的。當你要傳統公車改成有專用道、優先號誌、車外收費、跟車門齊高的月台,那就已經是BRT了。BRT就是公車捷運化,就是改良現有公車不足的地方。而國外的軌道捷運大多都是鐵路直接捷運化的案例,而不是像台灣這樣一般鐵路用日規系統、捷運用美規系統,兩個系統之間互不相容。
王國人才 wrote:也不能這麼說~BRT...(恕刪) 不是中港路喔....已經掛牌變成『台灣大道』了唉,台中捷運蓋不起來,轉移焦點來著中港路不是由來已久嗎?希望外地人不會迷路改成台灣大道的意義在哪裡...
huron wrote:當初發現五權站是在五權路西邊的三民路口也有點傻眼..... 這個站蓋在交通動線最複雜的位置上...將來只會形成新的瓶頸為什麼不選在五權路地下道的北邊...那個位置相對不影響交通而且靠近國圖反而蓋在離國圖更遠的三民路平交道南邊...只會使車流更不順而已這個站硬體結構已經蓋的差不多了...不可能將來再做任何修正看了下面的照片會更清楚自由路/公館路口五權路/建國路口三民路平交道/五權站結構工程車站下方就是平交道/交通最複雜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