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DPA wrote:
所以不知道哪來的宅男宅女 , ,...(恕刪)
知識+:
光緒十一年清法戰後,台灣正式設省,立劉銘傳為台灣巡撫。劉明傳選擇了大墩作為省會建築省城,實際範圍囊括了東大墩、頂橋仔、新庄仔一帶,原本規劃為八門四樓的八卦形城池,位於今台中公園大門口的立體停車場附近。
清光緒十七年台灣巡撫由邵友濂接任,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停止了大部分劉銘傳的新政,並且以台北為省會,而光緒十八年北門、小北門至西門一帶的工程,也就擱置了。
後來日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台中縣升格為台中廳,並實施市區改正,台灣城牆和門樓遭到拆除的命運,後來台中公園的興建,將拆除的城牆中保留下來的大北門城樓移到大墩丘上保存,以為紀念,並且更名為望月亭
清代巡撫劉銘傳確實曾規劃台中府為台灣省首府...可惜工程未能完工即被廢棄
甲午戰後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建立後...把台中府改制為台中廳...並且聘請歐洲的工程師規劃新市區...就是中區
百多年前並無汽車行駛的需求...因此道路設計大多以行人為主...所以造成現在中區街道挾宅的現況
歐洲數百年歷史城市的街道...除非經過戰爭摧毀後改建...許多也是相當狹窄不利車輛行駛...因此須靠大眾運輸
台中市的道路從原來相對進步...變成雜亂的模樣和後來的都市計劃失敗有很大的關係
看看中區和後期規劃的道路...呈現非常不正常的45度斜角...這是設計上很大的錯誤
不知何緣故國民政府的都市計劃...竟然把原來和地軸成45度角...硬生生改成平行的90度角
英才路 民權路 五權路和五權西路...這些不正常彎道都是因此產生
另外公益路 向上路...因為朝向正西方的方向....因此在下午日落時...造成西向被日照直射的困擾
而相對較早的道路...例如西屯路 大雅路 中港路都不會發生這個困擾...
所以中區原來的45度傾斜角度設計是相當有遠見的計畫...但是後來卻被推翻而且搞的雜亂無章

Generation Kill
45度角設計的街道...西曬不會直接照進屋子內部...而是成斜照的方向...居住或是營業都比較舒服
並且不論街頭或街尾...每戶每天都會至少部分時間受到東或西方的日照...對於多雨季節保持室內乾燥很重要
在冬季避免北風直接吹進房內...減緩了冬天的強風和低溫...夏天阻擋潮濕的南風...保持室內舒適
這些都是歐洲人幾百年設計都市街道累積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優點只有在舊市區的道路才看的到
Generation Kill
要讓中區避免沒落成一個髒亂又危險的地方,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
[中區定位]
首先要思考的是中區在台中市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商圈已經沒落,市政府已經搬走,所以不會是大規模的商業跟政治中心
但是火車站還在,大多數公車也是以此為中心,
因此一個交通樞紐還是可以的。
再者一個中央的大公園應該也是可以考慮
此外,從人潮上來看,因為大多數人使用汽機車作為交通工具,
因此會到這區來的主要是學生與外勞(不得不坐公車與火車的族群),
補教業以及可以讓外勞消費休閒的地方還是很有發展機會的
新加坡的小印度可以是一個觀光景點,相信小越南還是小菲律賓也是有機會。
還有因為是日據時代就開發的地方,也許還有一些不錯的日本建築。
總之,未來可以 交通樞紐、中央大公園、補教業、異國景觀消費、日本建築等考量為主。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舊市區不是只有台中有,世界各地都有,
日前去過英國舊約克郡,一樣是房屋老舊街道小,但是看上去就是不髒不亂很舒服,
怎麼做? 很簡單,禁止亂停車,沒有違建,街道整理整理,看起來就會很整齊。
這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嚴格執法就可以。但是這在台灣卻很難 ...ORZ
[都市更新]
老舊建築要更新才能注入新的活力,這個比較沒有特別想法,
總之一定是要用公權力去強迫更新才有可能,大家都想當好人,就很困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