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買房穩賺不賠?數據預警:日本房市崩盤前兆,在台灣已有端倪 (新聞討論)

買房穩賺不賠?數據預警:日本房市崩盤前兆,在台灣已有端倪

儘管台灣房市榮景看來穩賺不賠,但日本其實早有慘痛教訓。炒作的後果,不僅影響了個人退休規劃,更使整個國家陷入失落的20年。在房地產崩盤前,人口指標已透露警訊,值得台灣引以為戒。


文 鄧凱元 天下雜誌736期
2021-11-15

對東京都廳員工中島義久而言,房地產恐怕是他一生最失敗的投資。

他告訴《紐約時報》自己的經歷,1991年,他在離東京市區一個半小時左右車程的市郊,憑藉著便宜的利息,以及近乎全額的融資,當年36歲的中島,花了1200萬台幣買下一間房。

在他買屋的年代,日本房價年年以雙位數成長。人人都相信,房地產是最好的選擇,也懷抱著靠房地產致富的夢。

但好景不常。20年過去,這棟房沒有讓中島致富,價格還跌了五成,外加尚未還清的900萬貸款。逼得他要重新思考退休後的財務規劃。

在日本,類似中島義久,接到房地產狂飆最後一棒的人,不在少數。

最低曾跌掉七成六
日本房地產在1990年飆升至高峰後,泡沫破滅。20年後,全國城市地價指數已下滑六成三,六大城市跌幅更高達七成六。

雖然近幾年都會區緩步回溫,但早已回不去當初。

暴跌是瘋狂熱錢炒作的副作用。

正深陷破產風暴的中國恆大地產,兩年前,針對日本房地產泡沫進行的研究,如今讀來格外諷刺。
報告指出,在1980到1989年間,日本全國銀行的貸款餘額,不動產佔比從5.8%,上升到11.5%,「日本的企業或法人,大量透過土地向金融機構融資,而取得大量資金的企業,又將資金投入股票與房地產市場,把泡沫堆得愈來愈高。」

泡沫的破滅,始於日本央行在1989年,連續5次調高利率。緊接著,大藏省(財政部)開始對房地產融資進行總量管制,導致房地產的資金斷鏈。

20年間,房地產泡沫外溢至實體經濟,讓日本經濟進入失落的20年。在資產大幅縮水下,民眾花錢變得謹慎,因此民間消費萎縮。銀行也因為壞帳過多,放款變得謹慎。緊接著大量企業倒閉或裁員,失業率上升一倍,從1990年的2.1%,上升至1998年的4.3%。

人口老化,房價一去不復返
除了錢滾錢遊戲終結,日本少子化與老齡化的人口結構,才是日本房價持續探底的重拳。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系主任謝博明指出,「錢、人口、題材」是影響房地產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

根據日本中央銀行前副總裁西村清彥的研究,日本青年人口的成長與衰退,與房價的漲跌有一致性。

買房穩賺不賠?數據預警:日本房市崩盤前兆,在台灣已有端倪 (新聞討論)

他以工作人口相對被扶養人口的逆扶養比指標來看,1990年之前,日本享受人口紅利,約每2.3個工作人口,扶養1位小孩或長輩。但隨後逆扶養比一路下滑,變成不到2個人,扶養一位非工作人口。

「年輕人口比例上升時,也是房價上漲之時,但隨後日本的房價,也跟著快速老化的人口,不斷下修,」他在報告中寫道。

人口減少的另一個苦果,就是日本鄉村空洞化,房地產成為賠錢貨。
2018年時,日本47個行政區中,跟1995年比,有37個人口負成長。

結果,原本炙手可熱的房子,成了負資產。鄉村老齡人口凋零後,在都會區工作的子女,也對繼承鄉村空屋興趣缺缺。這樣的空屋,在日本的鄉村地帶高達849萬戶。日本政府只好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透過網路媒合平台,政府把空屋資訊放上網路,尋找有意願的外地居民入住,還提供修繕補助與稅務減免。

但最便宜只要1萬5000台幣的一棟空房,還是乏人問津。

在步入人口衰退期的台灣,學者早已看到隱憂。

台灣在2012年以前,享有逆扶養比的人口紅利,但隨後一路下滑,2020年以後下滑的速度更快。

買房穩賺不賠?數據預警:日本房市崩盤前兆,在台灣已有端倪 (新聞討論)

台北家戶數30年來首度衰退
長期研究人口與房價,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彭建文認為,台灣的人口因素,長期來說,對房地產市場是不利的,現在因為低利率與量化寬鬆看似很熱,但房地產不可能只漲不跌,「人口凋零對房地產的影響,就像是溫水煮青蛙。」

現在是30到40歲左右年輕人的離巢運動,暫時緩解了總人口減少對房地產負面的影響。

正在林口與三重一帶,專門瞄準小資族,蓋起「小坪數」建案的建商主管邱宗博說,現在建商主推小坪數的建案,鎖定的客群,是想要離巢的年輕人,「他們不一定想跟爸媽同住,爸媽也不一定想跟他們住,」因此目前房市的基本盤,是離巢族與長輩換屋族。

這也反映在總戶數的增減上。

內政部10月公布的統計,六都中,除了台北市以外,其他五都的家戶數還持續成長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市的家戶數是30年來首度衰退。

離巢族總會買完房子,接下來開始繼承父母的房子,人口因素對房地產的負面影響,很可能會慢慢浮現。

宏大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卓輝華分析,台灣現在的房地產市場,是由40到70歲的多子化世代主導。

他觀察,多子化世代會幫小孩子買房,或者自己投資,但等到10年或15年後,小孩們買完房,自己也老了,「不會再積極買房,銀行也不敢再貸款給他們,少子化對房地產的影響就會加大。」

全民炒房運動蔓延全台,但堅信房地產只漲不跌的神話,是否會在台灣破滅,很快會有答案。(責任編輯:曹凱婷)

【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天下雜誌》736期「炒房之島」】
2021-11-16 14:09 發佈
Explorer 9.23 wrote:
買房穩賺不賠?數據預(恕刪)

由於目前房價大漲,所以我們家最近已經將自有的富宇晴美C7戶賣出,避免錯失賣房的良機。

順帶一提,近期有人在網路上散布我們家跟富宇成交富宇晴美C7戶(台中市豐原區安康路47號7樓之3)所申報的實價登錄價格1042萬元跟實際與富宇簽的買賣合約書價格920萬元不同、買低報高一事,小弟想在這邊說明一下:

我們家當初與富宇成交富宇晴美C7戶(台中市豐原區安康路47號7樓之3)所申報的實價登錄價格1042萬元跟實際與富宇簽的買賣合約書價格920萬元確實有所落差,但是我們家最近已經將富宇晴美C7戶賣出,在2021年11月1日申報房地合一稅時是使用與富宇簽的買賣合約書價格920萬元來報稅(非實價登錄申報價格1042萬元)並完成繳款425705元,絕無逃稅,若日後我們家有機會再次買房,會誠實申報實價登錄,絕不再犯,在此向社會大眾致歉。

berryaa

您有沒有逃稅國稅局會認定啊 [冷笑]

2021-11-17 12:17
我有個問題是...借款1200萬台幣~~
20年後還剩下900萬台幣~~
所以20年只需要還款 300萬台幣~~
等於一年只還15萬

這比租房子還便宜啊~~反正最後走了~也不需要繼承啊~
讚讚讚
一折買房趕快來臨~
一看開頭就知道問題點在哪⋯他買在市區內⋯儘管少子化年輕人大多會往市區移動⋯郊區當然會暴跌
他告訴《紐約時報》自己的經歷,1991年,他在離東京市區一個半小時左右車程的市郊,憑藉著便宜的利息,以及近乎全額的融資,當年36歲的中島,花了1200萬台幣買下一間房。

......................買錯位置,日本的朋友說東京都內的房價現在早已超過泡沫化當時的最高價了~
A3P0

可是現在的錢比30年前小很多, 換算起來還是比以前便宜。

2021-11-17 9:03
killernest wrote:
一看開頭就知道問題點...(恕刪)

這篇有教我們一件事呀,就是不要買郊區,未來房市泡沫化,郊區第一個暴跌
sheng056

現在已經有跡象了阿,山上的地價沒漲,平地的一直漲

2021-11-19 8:37
cust123456789

沒錯,山上的建案絕對不能碰,海景房也不建議......不管怎樣一定要買平地

2022-01-29 1:46
只能怪那個人買在郊區
都心房價漲不停
尤其近年新建案的大樓很少 再加上肺炎的關係房屋需求上升
隨便都上億日幣的物件還是賣光光
在台灣房地產從來都不是拿來住的,他是一個炒作商品
整天在那邊講供需,少子化的人是傻了嗎?
台北一坪150萬起跳,老百姓買得起嗎?可是建商還是一直蓋、百姓一直罵、它一賣光光
現在六都在走台北的路,罵的人也是繼續那套理論,然後你覺得六都的房產會被你罵下來還是跟台北一樣漲上去?
東京都心五區有下跌五成嗎?
台中市不買,買在梨山當然跌五成
cust123456789

我也覺得房價不應該這麼貴,但是台北市是首都,1000年前白居易的故事就已經告訴我們....“長安居,大不易”.......新北,桃園,還是有一般人能買的房子.......沒有理由,每個人都住的帝寶!

2022-01-29 1:55
笑死 整篇亂寫

少子化和社會老齡化

絕對不是日本房市崩盤的原因

你去看看日本節目

連深山到不行的房子

日本70歲80歲的老人還要死守在這種房子裡面

這才是房市崩盤的原因

亞洲社會的未來

只要經濟發展的國家

生育率絕對都是會大問題

生養小孩不是只有錢的問題而已

你要年輕人犧牲自己的玩樂來生養小孩

你根本就難以說服他

絕對不是房價或是什麼福利政策的問題而已

這麼多人都在告訴你 地段 地段 地段

不要說偏鄉,蛋白區崩盤都是正常的

財經專家天天在媒體上說不要把錢放定存

說會被通膨吃光

結果你說房價不可能只漲不跌

所以通膨會跳過房地產?

那麼你說說因為少子化

未來有哪一樣商品是可以越賣越多的?

難道只有講到房地產,消費者就全死光了嗎

講到其他商品,突然就沒少子化的事情?

錢和貨品要流動,價格才會越來越高

就像你換工作,當然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薪水和發展阿

日本人一輩子甚至好幾代死守一間房

又願意辛苦坐大老遠的電車上下班

要去郊區買塊小地蓋房子

房市不崩盤才怪勒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