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gt wrote:市府說明會的資訊分享(恕刪) 關於計畫流傳業界的俗諺就是計劃計畫,圖上劃畫,牆上掛掛沒辦法行政部門就是要一連串的流程阿...期許藍線先行動工可能比較實際畢竟橘線現階段就是在"可行性評估"不過無縫接軌的交通任意門這詞頗厲害的阿...竟然再蓋時有預留未來橘線銜接地方,拍手拍手
我的直屬長官是桃園機捷路線的規劃者,以下提出我的淺見。現在的橘線捷運其實就是改回去胡志強時代的版本而已,我認為取消雙港段的因素,可能有以下三點:1.捷運系統爬坡能力的限制橘線系統如果沒有意外,應該會採用PRT(Rail Rapid Transit)的重軌系統,跟綠線藍線一樣是鋼輪鋼軌,這種系統型式的爬坡能力較弱,而清泉崗機場到清水沙鹿這一段爬坡的坡度可能超過此系統的爬坡限制。這也是為何當初林佳龍要把橘線改用輕軌(Light Rail Rapid Transit, LRRT),因為輕軌的爬坡能力較強,較能克服這大肚山西側的地形限制。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何藍線的沙鹿段就可以用PRT系統爬坡?因為藍線沙鹿段(中港路從坪頂到沙鹿車站這段)的坡度實際上比中清路七段要平緩許多。不過,實際上機場捷運的青山段(泰山貴和站到林口台體大站)的坡度比中清路七段更陡,所以技術上真的要克服也並非完全不可行,那麼,就牽涉到下面要談的因素。2.自償率不足橘線如果繼續往港區延伸,理論上會繼續走中清路到台中港。但目前中清路的九段跟十段尚處於待開發階段,人口密度甚低,可以想像未來搭乘人數有限,票箱收入也將不夠支應興建成本。如果再採用PRT從機場下到港區,必須先跨越國三,而且為了克服坡度,高架軌道的土建成本勢必不低。這將導致拉到港區的自償率將嚴重不足。3.海線與屯區的政治角力此外,在胡志強的藍線版本,藍線一期本來是東海大學到太平,二期才到梧棲、台中港。但是在林佳龍時代,藍線被改為一期從台中港到台中車站,太平段被改到二期。到盧秀燕時代,因為藍線已被行政院核定,盧秀燕不可能再改回胡志強版本,因此繼續沿用林佳龍版本,但是也引太平區居民與民代的不滿。為了安撫屯區的不滿,可以想像橘線就必須對屯區有所補償,盧版橘線不但延伸到大里,甚至延伸到霧峰。但是,無論是龍版橘線還是盧版橘線,我都抱持不甚樂觀的態度。最主要還是沿途路廊狹小、土地徵收費用高昂,自償率可能相當不足。今天雖然盧市府已經辦理說明會,但是可行性研究都還沒開始做,距離行政院核定的階段還非常遙遠,尤其是蔡英文政府以及林佳龍的交通部勢必會支持蔡其昌或何欣純的交通政策,對於推翻自己橘線版本的盧秀燕,林佳龍又會給予多少支持?因此,橘線的路線還會繼續處於高度不確定的狀態。我個人倒認為,與其等待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通車的橘線。不如先搞一條雙港BRT出來,注意,我要的是真正的BRT,有獨立路權跟準點到站的BRT。以中清路七八九十段的路幅,做BRT並不會像藍線BRT那樣引起民怨。而且BRT興建成本低,地形適應能力高,其實很適合海線採用。
quuc wrote:我的直屬長官是桃園機(恕刪) 如果可以規劃一個真正的BRT跑海線,其實非常好用但如你說的,要真正的BRT,不是台灣大道那種....台灣大道那種BRT,我認為甚至比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