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新屋推算,如果實坪計價(主建坪),20年前大樓公設平均約27%,現在公設來到約33%。
賣出單價漲,實際室內坪縮,這一來一往間,差距增大,想升級換屋的人也真難換。
20年前新大樓約14萬/坪,室內要有25坪就要付35坪的錢=14*35=490
現在要室內有25坪,就要付38坪的錢=27萬/坪*38=1026
以上不含車位。
當然以上是平均價,有高有低
這樣20年前買的人,有辦法升級換屋嗎?
事實是不行的,以20年中古屋價位,平均也才18萬/坪左右,大樓的升值空間會隨屋齡折舊越來越大,離平均房價越來越遠,其中主要原因是土地升值速度太快,所以新大樓賣價一直快速疊高,台中市地價這4年又漲3倍以上,20年前除非是土地持比很高的透天建案,不然根本追不上新大樓房價,(何況透天不扣公設)
所以房價上漲沒人得利,有屋族也換不了屋,如果不再抑制土地上漲,會持續的漲上去,當然只能期待新屋供給量過剩,讓中古大樓停止上漲或下跌,不過現在投資的案子很少了,自住居多,所以機率也不高,而且再來都是低密度住宅區開發案,那土地耗用更多了,單元二已經有45%的公設比案子推出了。
增加獎勵容積,減少土地耗用,有辦法減緩土地上漲過快的壓力。
不然建商都開始轉投資,減少開發案,供給減少的狀況下,連中古大樓都持續飆升的話,就越來越回不去了。
土地會上漲,建物會折舊,如何適當消平土地上漲,維持房價平穩,就要適時過量增加實際供給,增加容積是個方法,加稅只會直接加在賣價上,加越多稅,漲越快。
還有,台中市這幾年成交都是以新屋佔7成以上,中古屋也沒什麼人要賣,因為很大部分屋主如果賣了,也買不起更大的新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