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道很塞大家都知道 每天都有大量的車要經過台灣大道上下國道一號或去海線那邊
但鄰近交流道的不遠處又有大遠百.新光三越.Tiger city.愛買..等等
會匯集大量人潮的營業場所
這樣每天一到下班時間 下班的車潮跟逛街的車潮聚集在那裏自然會大打結
而新光三越2000年開幕 Tiger city 2002開幕後陸續擴建就算了
但遠百2011年12月才開幕
而且我剛剛查了一下才知道 台中遠百是全台灣最大的分店
而且大遠百的"土地為台中市政府所有,簽約40年"
--
小弟剛來台中沒多久
想請問一下當初是怎麼發展的..
中港路是交通樞紐應該不是這幾年的事了
如果要有效的分流中港路的車流 應該是將這間遠百安置在其他地方
把要逛百貨公司的人潮引流到新的百貨公司去 也能帶動該區發展
但為何12年的時還要在交流道附近.繁榮的兩間百貨公司旁
再租地給遠東蓋一間全台最大的遠百呢@@?
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囧
有人可以大概介紹一下當時的發展過程嗎?
相較於西元 2000 年之前的台中市中區中正路的繁榮,
16年前的七期還是一片荒蕪,
七期唯一的地標是「金錢豹大酒店」。(越夜越美麗)

周邊一路陪襯的是 一眼看不完的 太陽餅店和檳榔西施攤,
到了晚上市中心往外不用到 黎明路,
走到 河南路 就是一遍漆黑了,
大部分的路段是有路燈沒有開,
也有的路段是連路燈桿都沒有。
那時候 台中港路 上最繁華的「廣三SOGO」,
和「台中晶華(/建台/晶典)酒店」,
還算是在「邊陲地帶」呢!
當時除了第一廣場外,
算是在市中心的大型百貨應該是 中友百貨。
所以,以當時的時空背景,
當然是把人潮、車流最多的百貨公司,
( 如:新光三越、老虎城、衣蝶<倒了>)
規劃在七期呀!
配合國道一號和當時規劃興建中的 74 號快速道路 分流,
所以 74 號快速道路的路線規劃才會呈現環狀,
環繞整個台中市(未升直轄市前)中心,
但現在看來 分流 不成,
反而將縣市四周的車流匯集到 台中港路(台灣大道),
造成經常性地回堵。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