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京都何去何從? | 即時新聞 | 20150910 | 蘋果日報
作者:連振佑(台中市民)
台中市素有小京都的美名,綠川、柳川、梅川、下石碑溪、筏子溪等等河道一一穿過台中各行政區、里,帶給台中潺潺水聲、綠色生活地景。如何把這塊土地治理為宜居、動人的城市,必須善用地理、歷史、傳統與現代的各種資源與工具方法,帶給城市一個具有高品質使用價值的願景,而不是在地產數字交換價值上的計算。
日本京都正在推動人與公共運輸優先的政策。著名的四条通(烏丸通~川端通之間),車道從四個變更縮減成兩個,人行道最大從3.5米增加到約兩倍6.5米。這段四条通兩旁都是熱鬧的店舖,縮減車道後尖峰時間幾乎只見公車與計程車駛入這個路段,消費逛街的人潮絡繹不絕,轉入小巷道裡旋即見到悠閒舒適的生活街廓。正是京都都市治理的高度與態度。
台中小京都近期為新光、大遠百周邊打結的交通推動許多新的措施。其中要求百貨公司與更多周邊停車場辦理特約、派出接駁車,這是值得鼓勵的方向,本來就該由百貨公司承擔交通維持計畫。但是市政府正在審酌已由民間開發公司提出,將惠新停車場闢為地下兩層、地上十二層的BOT複合建築案,意圖以此解決周邊的車潮,實為不智之舉!
試想把勤美誠品綠園道這個停車場與商場結合的大樓(實同為停車場用地)搬到新光三越旁邊,三家購物百貨大樓連成一氣豈不是吸引更多車潮?根本就是複製公益路、台灣大道二段311巷交叉口擁塞的情形,屆時必定癱瘓整個惠來路、市政北七路口;如此一來使得東從惠中路、西到河南路這一大區塊變成為一個實質上的大街廓,完全與先進都市發展後的街廓設置檢討背道而馳。
都市治理是一綜合各種面向之價質轉換、折衝與協調,日本京都面對交通與消費繁忙的街道以人本為優先,創造一個清晰的區域性格;新光大遠百周邊突顯的正是都市該往哪裡走的課題,決不僅是停車塞車的交通問題而已。
當台中市長說中區要推動參與式預算賦權於民的同時,新光大遠百周邊課題千萬不要一味地排拒市民意見,甚至意圖導向無謂的房地產所有權人階級對立。市長及整個團隊必須拿出城市治理的高度,想想要留給台中一個小京都河道人本悠遊的宜居城市,還是更多消費擁擠的BOT大樓?這是文化、生態、都市發展、交通等等各方面統合的治理議題,千萬不要以塞車、BOT停車商場大樓的反射性思維毀了台灣小京都。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