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前傳---Q&A)

發了《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迴響還OK,打個短版前傳
這個前傳主要是Q&A,與筆者自己的建議比較無關,採用另文發表
可是篇幅太短,後面附上公車改革過程以供參考

附上上一棟樓傳送門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282354&

BRT Q&A 自己觀點版

《前情提要》
相信大家看過位在01的 "世界更美好版"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012543

也相信大家看過ptt的 "萬事隨緣版"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6408612.A.8F2.html

這邊推出 "自己觀點版" ,後續有人發問會再依照能力回答,但是別問太怪的問題...

《Q&A》

捷運是什麼?

捷運顧名思義一定要快捷,就這樣...如果只回這樣應該會被轟走,所以以下分類介紹

MRT:高運量捷運系統,運量一定要夠高,通常地下,平均造價40億/公里
MCT:中運量捷運系統,例如台中捷運綠線,台北文湖線...所以台中蓋的還不到MRT等級,通常高架,平均造價20億/公里
BRT:公車捷運系統,通常平面,平均造價1~2億/公里,目前台中17.4公里花費20億
LRT:輕軌,通常平面
LRRT:輕軌捷運系統,通常平面,平均造價10億/公里
BUS:公車
DRT:撥招公車
TRA:台鐵簡稱
HSR:高鐵簡稱

其中BRT、MRT、MCT、LRRT都屬於捷運範圍,已經是系統等級

延伸:高雄捷運是LRT還是LRRT?
延伸:所謂LRT輕軌指的是歐洲的地面有軌電車,或是其改良後的樣子。高雄興建的是LRRT輕軌捷運系統。


A、B、C路權?

A:完全封閉路權,也就是台北捷運那樣不受外在干擾。至於台鐵有絕對優先的平交道,屬於準A型路權
B:有專用路權但無實體分隔,交會路口也需要受到影響
C:完全與一般車輛混合使用

台中BRT採用B型路權與C型路權

為何不採購電動巴士而用五期柴油
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價格,現在的電動技術已經ok。但是以台灣發電環境來說還是採購油電混合車比較好。

為何中正路沒專用道
請轉往之前那篇的分析。

專用道占用汽車道
請轉往之前那篇的分析。

路線規劃
請轉往之前那篇的分析。除了六線齊發外,針對市區能夠再加密路網會增加運輸效果,一般公車調度也將更有彈性。

優先號誌怎麼弄
台中BRT位於都市區間,採用相對優先號誌而非絕對優先,剩下的請轉往之前那篇的分析。

為什麼上一棟樓會得到優先號誌幫助不大的結論
請先看過上一棟樓,這邊用簡單兩點分析:
第一點:優先號誌觸動程序複雜,同時必須兼顧橫向車流,嘉義BRT有10個路口配備優先號誌,橫向車流很少...觸動率相對高。
第二點:就自己觀察中,觸動紅燈阻斷比觸動綠燈延長容易,對於號誌時制基本邏輯有研究過的人就知道(過程很複雜不贅述),觸動綠燈延長才能真正幫助BRT追回誤點時間,觸動紅燈阻斷需要很多次才會有一次真正幫助追回。以上類似號誌續進帶的觀念。

營運單位是?
由台中快捷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營運,台中市政府100%持股
因為公車需要裁撤整編,而讓台中客運、巨業交通、統聯客運加入營運,但必須由快捷巴士公司調度

BRT站體無法遮陽遮雨開冷氣
台灣位於亞熱帶,為了通風需求一定得開口,採用全封閉又開冷氣對於能源消耗會永無止盡,目前台灣無論LRRT、MRT的非地下化車站也是如此。

遮陽避雨以擔任工讀生期間為例:
效果不好也不差,太陽方面只要不是斜射都OK,如果是斜射就看看各個站體有沒有大樓幫忙擋了。
只要是沒有大風,雨也不會潑入車站。

壅塞更加嚴重
必塞車:因為一條車道給了BRT(除了台中交流道~忠明路),根據 "車流理論" 一定會更塞
不塞人:現今交通看的是人流輸送,台12線的人流輸送已經比過往加快

所以...大眾運輸使用者叫好,開車族叫囂
身為大學生的筆者本身騎乘機車,只要時間沒有差太多也能接受,因為新的思維是 "大眾運輸是一種社會福利",有時候多等一下也是一種做善事。
很多人買不起私有運輸工具而選擇大眾運輸工具,他們必須用站的通勤,或是時時注意車輛動態,種種不便之下才需要創造一個人流輸送更快的環境。

交通人做什麼?
負責限制人的交通行為,註定的命運就是被罵翻,佛心來著。

交通人只能從對大家都不差的方式尋求最佳解答,讓尖峰少塞(不是不塞),無法偏袒任何一方。
所以BRT興建同時多少還是有顧慮私有車流的運行效率,當然塞車免不了。

但是回首一下,台灣歷屆高官好像不少有交通背景,顯見交通很重要。

BRT輸運效果
國慶日時已經證明還不錯,當時打出"中長程搭BRT,短程搭公車" 確實奏效。
也證明好的BRT需要周遭的公車與相關措施協助。


號誌怎麼運作?
這邊只能淺帶幾句...很多東西打不完

一個路口的所有號誌時相運作一次稱為一週期,台中市號誌週期為離峰120秒或150秒,尖峰180秒,而且市區全部連鎖。所以啦,每天自己開車的人能夠知道要停哪幾個紅綠燈,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為何需要配合BRT進行公車整編
從台灣大道慢車道,要來帶一下車流理論中的衝擊波(shock wave)概念:
只要使用過以前的台灣大道都知道,公車一停靠就會造成後方回堵,駕駛減速踩煞車或是通過後再加速都是所謂的車流衝擊波。這樣的衝擊波會往車流上游傳遞,影響很大,所以只要駕駛稍加分神,沒注意到衝擊波...那就是追撞。
BRT有改善慢車道的衝擊波現象,至少筆者騎機車壓煞車的次數變少了。

橘線為何要高架

高架化會大大增加興建價格,所以世界上的主流採用平面BRT,中清路使用高架純粹是路不夠寬,不像台12線就算有了BRT也能維持交通大局。那麼中清路高架會變成下圖。

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前傳---Q&A)

這裡是文心綠線北屯路段,北屯路的道路路幅接近中清路的配置。


以下就開放發問,如果翻得到查得到盡量回在1樓這邊,樓主學習有限,不會有問必答


為何BRT不是用518公尺作為輸送單位? 發問by#2

自己的數據是從以人本運送的角度出發,所以大眾運輸獲勝;518公尺已經是以車為本的角度出發,對私有車輛有利。
我們不可能把BRT車輛排20台(長度360~400公尺),然後跟大家說這樣能運輸1600~2000人,因為相對下來是低效率運輸,類似有名的公車專用道一條龍。

所以前一棟樓是在有效率運輸情況下提出的,結論是BRT能用更少的空間完成人流輸送,達成相對的高效率運輸。


幹線公車 vs 公車捷運(捷運公車vs公車捷運) 發問by#4
這時候要說一下客運發展。
10多年前台中的客運不是很發達,當時為了顧及最多的旅客,路線非常彎繞(例如33路、35路)。
後來為了增加運輸效率生出幹線公車,顧名思義是以幹線為路線主軸,才有51路跑英才環線、52路跑忠明環線、53路跑文心環線等等,本質是公車但帶有路線簡化的氣息,又不到捷運的標準,叫做幹線公車(當時政策稱為捷運公車)。

一車到達的公車路線與公車路網 發問by#4
一車到站和直線交叉轉乘的感覺有點像上一棟樓的〝點到點 VS 軸幅路網〞感覺。點到點就像以前的彎繞公車;軸幅路網就像現今幹線公車與其他公車搭配,再輔以走路、單車...etc.

所以拿彎繞公車與都市路網公車最簡單比較:

        彎繞公車/公路客運     路網公車/市區客運
較常出現       郊區        人口/運量稠密區
優點       服務到各個地方     整體運量/效益最大
缺點        效率較差         常須轉乘

ps.表格比較只是個人看法,不一定正確



因為覺得篇幅有點讓大家失望,同場加映台中公車改革

遙想15年之前,台中市(含原台中縣)公車路線少、車況差,服務態度完全不及格。台中公共運輸一直無法起色,這時就得思考要怎樣才能讓台中進步。

《兩階段高潛力公車》

2002年8月,台中推出紅、黃、藍、綠、橘、棕六線高潛力公車上路,班距為10~15分,破天荒免費搭乘搭乘半年。其中統聯客運奪下其中四條路線,購置新型大客車,以當時標準來說內裝簡潔乾淨,加上服務品質優於以往業者,為台中注入新活力,這六條便是現在的市公車71(棕)、72(綠)、73(藍)、75(黃)、77(橘)、79(紅)線。

第一階段施行時筆者大概9歲,看到路上綠色的大客車感到十分好奇,免費半年的政策筆者也有印象,原來當時就是公車改革的開始。

公車改革最大關鍵是台中終於開放公車市場,讓公車業者之間彼此競爭。統聯客運穿著制服、服務良好的形象傳開之後,各個客運公司基於競爭立場,也必須提昇服務品質,良性競爭之下搭乘者就能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務。

2004年~2005年還有第二階段高潛力公車,現今的5、6、33、60、68、69、70、71、81、83、85、89路大概都在這時候成形。這兩階段公車改革涵蓋現今台中不少比例的公車搭乘旅次。

註:6路在2005年為9路



《2006年~2008年》

除了少部分公車改點,台中就沒有太大動作,公車運量也遲遲無法再次攀升。雖然公車路線經過簡化,雖然高潛力公車也發揮一定潛力,但是公車容易脫班、誤點的特性也出現在這上面。加上當時車輛有限,服務密度也爬不上來。



《第一階段捷運公車(TTJ)(幹線公車)》

2009年,台中這5年最重要的公車改造出現,名為TTJ(官方定為捷運公車)(微幅的公車調整不曾停止,後續就不多說),將台中各個重要道路納編一條主要公車,分別是:

51:英才路(環線)
52:忠明進化(環線)
53:文心路
54:黎明路
55:北屯~國光路
56:五權西路
57:中港路

針對第一代TTJ詳細介紹請連接以下網址
http://ice2006.pixnet.net/blog/post/24038928


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前傳---Q&A)
▲01 第一代TTJ路網



《第二階段捷運公車》

2010年縣市合併,推出第二代TTJ,路線如下:

51:環線解開,延伸進入太平
52:忠明進化環線
53:延伸進入大里
54:延伸進入烏日
55:延伸進入大里
56:幾乎不動
57:停駛(後來又出現)
58:崇德路~南區公所

後來55路拆成往豐原的55和往霧峰的50

針對第二代TTJ詳細介紹請連接以下網址
http://ice2006.pixnet.net/blog/post/25696115


支持BRT的建議與分析(前傳---Q&A)
▲02 第二代TTJ路網,這張圖少了52路




《2011~2014年》

除了TTJ與一般公車路線調整外,還增加以下重要政策:

1、把原本台中縣的公路客運改為市區公車
2、I384行銷策略
3、因應運量需求設置區間車
4、設置90~93路(郊區幹線公車)
5、設置150~157路(新幹線公車)

以上政策筆者就不贅述,台中最重要的公車改變是兩階段公車改革、兩代TTJ、I384行銷策略
2015-02-27 11:50 發佈
樓主在另一樓說,運輸80人,需要40輛小客車=200公尺。
有點樂觀,恐怕消耗300公尺~400公尺跑不掉。(看駕駛人習慣)


但是,brt車在専用路權的情況下,
前後兩車距500公尺=一輛佔用518公尺。
小學生也會這樣算的。
車輛當然是要計算發揮運輸功能的成本。

樓主所用的計算方式,是一種中心價值觀的呈現?
抵禦恐懼 wrote:
樓主在另一樓說,運輸...(恕刪)


在另一棟樓,採用措詞是"至少200公尺"
另外該樓也有提到那是"靜止停等" 的數據,若是移動中數據還會更長

自己的數據是從以人本運送的角度出發,所以大眾運輸獲勝;518公尺已經是以車為本的角度出發,對私有車輛有利。

我們不可能把BRT車輛排20台(長度360~400公尺),然後跟大家說這樣能運輸1600~2000人,因為相對下來是低效率運輸,類似有名的公車專用道一條龍。

所以前一棟樓是在有效率運輸情況下提出的,結論是BRT能用更少的空間完成人流輸送,達成相對的高效率運輸。
請教 S 大,

幹線公車與 BRT 到底有沒有差異?

可以提供一車到站和直線交叉轉乘的比較嗎?

感謝!

Jeff-SC wrote:
請教 S 大,幹線公...(恕刪)


第一個問題:
這時候要說一下客運發展。
10多年前台中的客運不是很發達,當時為了顧及最多的旅客,路線非常彎繞(例如33路、35路)。
後來為了增加運輸效率生出幹線公車,顧名思義是以幹線為路線主軸,才有51路跑英才環線、52路跑忠明環線、53路跑文心環線等等,本質是公車但帶有路線簡化的氣息,又不到捷運的標準,叫做幹線公車(當時政策稱為捷運公車)。

第二個問題:
一車到站和直線交叉轉乘的感覺有點像上一棟樓的〝點到點 VS 軸幅路網〞感覺。點到點就像以前的彎繞公車;軸幅路網就像現今幹線公車與其他公車搭配,再輔以走路、單車...etc.

所以拿彎繞公車與都市路網公車最簡單比較:

        彎繞公車/公路客運     路網公車/市區客運
較常出現       郊區        人口/運量稠密區
優點       服務到各個地方     整體運量/效益最大
缺點        效率較差         常須轉乘

ps.以上比較只是個人看法,不一定正確
強烈建議原PO把這篇文轉到ptt!! (如果沒帳號也可請人代po)

mobile相較ptt偏小眾

如果可以建議轉到八卦版,讓更多網友了解BRT真實情況

ptt引起的網路迴響相信會更有用的!!
danny71026 wrote:
強烈建議原PO把這篇...(恕刪)



這個只是前傳,主要就自己觀察結果回答,轉過去會是一場沒必要的大戰,要轉的話大概得等到問題累積夠多。

反觀上一棟樓條件比較優,雖然略有囂張...但至少還沒人直接反駁那一篇,後來的小筆戰基本上也與筆者無關就是。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