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壓灌漿最早乃是起源於基礎灌漿工法。而基礎灌漿工法在歐洲1940年前即被廣泛使用。其工法乃藉由水泥類混合物在混凝土舖面或基礎下面,藉以改良基礎下之土壤及改善舖面或基礎之功能,一直到近30年經過多方之改善與改良,擠壓灌漿方被發展與推廣,並被用為結構物下基礎之改良及結構物沉陷之修復工作。
擠壓灌漿工法是一種特殊之地盤改良工法,其改良土壤之原理為將一種高稠度、低坍度且類似石灰之特殊水泥砂漿材料,以壓力灌漿方式注入土體中。此種特殊之材料即使在高壓狀態下,亦不易進入土壤孔隙中,因此此種水泥砂漿在灌入土體後,便形成一灌漿球,並在水泥砂漿和土壤間形成一介面。當灌漿球在壓力灌注下,將逐漸向外擴大,此時在灌漿球周圍的土壤受擠壓到某種程度後灌漿球在水平方向便不再繼續擴大,而轉向垂直推力大至足以克服其上之覆土載重及建築物荷重時,建築物即可被頂起。综合上述可知,採用擠壓灌漿不但可利用其灌漿球硬化後之強度及其周圍土壤受擠壓而更形緊密之效果,以達到土壤改良之目的外,亦可利用其向上擠壓土壤之特性,達到搶救建築物發生沉陷之目的。惟欲頂起之基版上之建築物過重或欲頂起之高度甚高,則可在擠壓灌漿完成後,即基礎地質改良完成後將灌注體與基版之交界處挖開,中間加設千斤頂等裝置,以機械方式將結構物頂起。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