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ap2010 wrote:
照大哥說的前兩天室外...(恕刪)
喔,您忘了冷氣還有排水功能呢,您說的沒錯,只要室內外都在24--26,家裡開16度,絕大部分一定會變水滴〈只要結露溫度大於16度以上〉,只是水滴都在冷氣內部產生,產生完就排到室外,所以您在室內就看不到水滴了。
請了解溫度與溼度的關係,您就很容易理解為何有時候室內溫度高,室外低,玻璃內層會有水珠,或者是室內溫度低,室外高,牆壁地板會有水珠,但總歸一句話,要產生水珠,一定要相對溼度大於100的時候,氣態水才會變成液態水,溫度、壓力、溼度,這三者都息息相關。
我舉的例子是完全密閉空間,但這在現實生活中的房子,很少有完全密閉的房子。
人體對溼度的感覺跟溫度的感覺差異較大,氣溫變化感覺較靈敏,但溼度變化感覺就不會那麼強烈,原因是台灣為海島氣候,一般相對濕度大約都在60--80之間遊走,一班人在60--80RH之下的感覺也都還好,低於40可能就覺得乾燥,皮膚、嘴唇容易龜裂〈破音字,請唸成『軍』〉,高於90就覺得濕濕黏黏的,衣服放家裡都覺得不會乾一樣。
真的請大家去買幾個溼度計,您就可以發現,只要家裡地板濕掉了,溼度計幾乎都在九十幾以上。
溼度要很準的,就買個乾濕球溫度計,只要乾球溫度與濕球溫度很接近,那就是溼度太高,只要差異越大,相對溼度就越低,乾濕球溫度計上都有數據可換算當時的相對溼度。一般我們所謂的氣溫,都是指乾球溫度。
"NIKON D200"+"12-24 F4"+"24-70 F2.8"+ "50mm F1.8"+"70-300G VR" +SB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