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竹科交通噩夢 誰的藥方好?

Andrea Holmes wrote:
大眾運輸工具雖然最理想,但絕對無法解決,因為,園區內每一個廠區building從幾百人到幾千人都有,需要多少交通車
的確是這樣,很難解


不過我想現在電腦運算很進步,是可以做些統計分析來規劃接駁車

園區應該用電子問卷,讓每位園區有意願搭接駁車上下班的從業人員填寫

上下班時間點,上班約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下班亦然

上下班上下車點

然後經過統計分析,來規劃接駁車路線與時間,這樣就很科學了

以目前的經費,與能動用的公車與司機數量,從最多人會搭乘的路線開始接駁


我們不期望,所有園區上班族都改搭乘接駁車上下班

但有一成二成改搭,數量也是很可觀

然後慢慢調整,增加路線與班次,讓接駁路線越來越完整

Johnny_depp wrote:
"中共的藥方比較好,等台積電慢慢移到對岸後,交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恕刪)


明年換顏色執政, 前朝說的不會算數的
還是乖乖地檢討交通問題吧!

sentrayang wrote:
D1: 新安路交流道高架化, 進園區左轉車要經過迴轉道後才過去. 上班時間可緩解, 下班沒輒.
D2: 高速公路二側加蓋機車道. 不想塞車就騎車吧. 晴天可減少大部分車流. 雨天無解....(恕刪)



再加一個: 高速公路 竹北~新竹 之間沒有 xx 公里免費這回事. 起跳價 50 這樣高速公路就不堵了.
政客敢作嗎? ( 絕對不敢)


jsyemail2 wrote:
再加一個: 高速公...(恕刪)


的確不敢~但是敢作之後!

自強南路可能要多1倍時間塞車了

因為大家改騎車+開平面道路
kegabu wrote:
先說在前,無關政治..
竹科交通噩夢 立委選將提解方

新竹縣市往返科學園區交通壅塞問題,是民眾的痛。
A 說,將爭取國道一號五楊高架延伸至苗栗頭份路段650億元計畫。
B 認為,應在中山高增設銜接台元科技園區的交流道;
C 建議增加道路、橋梁、大眾輸運來改善。
.(恕刪)


車流如同水流,需要禹的分散疏導,而不是袞的築堤圍堵
但現在面對的困境就是, 所有車都要在同一時間擠進/擠出園區,一定要進去,這和 "疏導" 是完全相反的。

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道路設計及其提供的功能為何? 是以運送人為目地, 還是提供汽機車跑來跑去為目地?
是提供"人"流動(人流)? 還是供"汽機車"流動(車流)?
1991年, 德國明思特市政府出版了一張海報, 說明相同的60個路人,當載具不同時, 佔用的道路面積不同

60個人駕駛60台汽車,佔滿整個巷道
但是一台汽車佔用的道路面積,卻可以停10台腳踏車,或42台折疊式腳踏車
但這60個人,只要一台公車就能全部載走

這60台汽車若能置換為1台公車,整個道路空間就空出來了!就不塞車了! 也就是實施HOV高乘載車道
但是,HOV的核心精神是轉乘, 必需要有一個Park+Ride(P+R),非高乘載車輛就停在P+R外圍停車場,換乘大眾運輸,把人送進來就好,汽車不要進來塞車
並不是五楊高架這種, 畫上HOV,就以為是HOV ,其它都不做,就能有功能?

在這個概念之下,歐洲國家/日本,土地面積小,道路面積會大幅分配給大眾運輸,給自行車,給行人使用,而縮減汽車/機車的空間
限縮汽機車的路權,就有car-free zone禁車區,congestion charge,P+R 等等規劃,注重的是人流, 不是車流,是以人為主的觀點

在北美洲土地面積大,沒有車就沒有腳, 道路一定規劃給汽車使用,是以汽車為主的觀點

不幸, 台灣是人口密度高,土地狹小的地方,城市狀況比較接近日本/歐洲的城市, 但是我們的道路規範, 建造規格, 卻都是比照美國?
塞車就認為是路不夠,路不夠就要蓋新路 !
卻從來沒有想到經過交通載具置換後, 讓道路空出來
或經由交通工程改善道路或燈號 ,去減少瓶頸

1.車流減量
倫敦是以價制量, 進入城區就拍照,車牌識別,徵收"進城塞車稅"congestion charge
新加坡是單/雙號車牌輪流進城
這是讓車流減量

2.以不同的載具替代,節省道路空間
以節省道路空間的方法, 讓同樣的人使用道路,但藉由變更"交通載具",讓道路空出來

3.設"速差"的緩衝區, 例如環狀的快速道路 , 以及交流道口設 Park & Ride(P+R)
例如法國巴黎,Blois,Tours,Caen,Rouen周邊都有, 有一圈環城的 ceinture périphérique(Ring Road)環城道路
它的概念是一個放大的圓環
由郊區高速公路進入市區的車, 不是直接下交流道, 而是繞行一個很大的圓形道路,由於圓形比直線能容納更多車輛,環形道路就是車流由高速130km/h進入市區慢速車道50km/h, 在中間的一個"速差" 緩衝區 。

在環形道路的出口(交流道旁)再設 Park & Ride (P+R)
停這個P+R, 停車很便宜, 而且旁邊就有輕軌電車, 電車等於免費接駁

例如 海牙這個P+R Hoornhwijck, 付4歐元, 可以停車一整天, 這4歐元還包括4個人,換搭市區輕軌1天的團體車票,電車等於免費

就是讓汽車不要進入海牙市區,留在郊區停車場

A,B,C 都主張蓋新路, 增加道路容量,容納更多車,這不就是袞的築堤圍堵法,三千年前就證明不行!

然而,交通學上早就有一個Braess Paradox悖論。 是和A,B,C的論述 完全相反的理論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數學家伯雷斯(Dietrich Braess),描述這個抽象概念:在一個網絡系統中,所有移動體都會以自認的順暢去尋找最有效率的路徑,在這種狀況下如果增加系統容量,有太多選擇,反而會造成車流擾動,反而會降低路網的整體效率。

傳統的交通工程學假定:當車輛數固定時,增建道路能改善交通。
事實是,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在路網上增加一條路徑, 或增加額外的車道,增加道路的容量, 反而使路網上的旅行時間增加了!
在傳統的觀念中,壅塞就拓寬馬路,蓋新車道
但是
韓國首爾將一條6線高速公路改為公園, 拆除掉一段高速公路之後,以為會大塞車?結果相反, 交通反而改善,這等同於逆向伯雷斯悖論。
又例如紐約市封閉42街,以為會大塞車? 結果卻相反。這是反證 Braess Paradox伯雷斯悖論為真
又例如
西雅圖擬擴建進入市區的 SR-520 橋之車道, 經過電腦模擬車流後發現, 增加後不但無法疏解車流,反而堵塞, 計劃因而改變。
德國Stuttgart在1969時新建一條幹道,卻造成周邊大塞車, 將國王大道Königsstraße改為行人徒步區後, 交通反而改善。

Braess Paradox伯雷斯悖論最早發表於1960年代,但是卻從未在汽車發達的美國引起注目。
直到最近,經濟與環境議題才迫使人們重新檢視,必須藉由限制汽車路權來改善整體交通狀況。

這種完全"違反直覺"的交通規劃,關鍵在於每個駕駛人的「私心」。
自私的駕駛人往往選擇了錯誤路徑,因為大家都選擇最自私,對自己最有利的道路, 這條路就成為最壅塞的道路
如果關閉特定道路,讓駕駛人難以選擇對他最有利(也就是最自私)的路徑,其它道路就會被使用, 分流出去,反而會提升整體效率。
如果駕駛人選擇無私的路徑,封閉道路這件事並不會增加交通時間。


A. 將爭取國道一號五楊高架延伸至苗栗頭份路段650億元計畫。
花大錢蓋高架?
這雖然能讓不進入園區的車流分流出去, 但是問題真的只是這樣嗎?
高速公路的速限快, 車流量大,園區的平面道路速限慢, 道路容量小, 於是這兩者之間就產生"速差", 如果沒有緩衝區,就形成"瓶頸效應"
國一進入台北市的車流, 在三重常常大排長龍,回堵好幾公里。 因為國一速限100km, 市區道路速限50km/h, 若由100km 陡降至50km,更慘的是碰上紅綠燈停止,而中間又沒有夠長的車道緩衝,容納這些車,就回堵回到國一
但是在建國高架就比較不會回堵,因為速限70/h,介於100 - 50之間, 它正是一個緩衝, 多車道的路幅足夠容納進市區的車流。
五楊高架延伸,只是讓通過新竹的車不塞,因為瓶頸效應, 下交流道還是塞, 還是回堵回到主線車道 。
A 只是解決通過新竹的國一車流, 不是解決進入園區的堵塞
況且在台灣工程層層轉包之下, 有多少錢真的進入到工程之中, 而不是被中間人賺走?
太多利益團體介入工程之中
路線一定要東繞西繞, 經過特定的區域去加持,交流道的選擇也被移動,去增加土地房產價值
這些非交通因素, 非交通工程考量,特定人士的介入, 才是真正讓一條道路變慢的原因

B 認為,應在中山高增設銜接台元科技園區的交流道;
啥? 國一的交流道還不夠多嗎? 上/下交流道是會產生的車流擾動!車流擾動!車流擾動!
這麼短的距離, 開這麼多交流道? 必然更塞!
不然就要有很長的匝道,加長加速/減速車道做為緩衝,還要機動禁止變換車道,可變速限,機動開放路肩等等預防措施

C建議增加道路、橋梁、大眾輸運來改善。
唉! 大眾運輸也要好好規劃
輕軌? 交通部會告訴你, 新竹我已經給你一條輕軌了! 啥? 在那裏?
最可惜的就是 "臺鐵新竹內灣支線改善計畫"
這是由台鐵新竹站 - 六家(新竹高鐵站旁)間的電氣化路段開行通勤電聯車,主要接駁搭乘高鐵旅客到台鐵新竹站。
土木工程建設經費為新台幣57.15億,增購電聯車12輛約為新台幣6億元。

這本來可以規劃為輕軌,如果省一點,60億夠了!
可以由竹中往南轉進園區, 再進入新竹市區。由高鐵的六家站往北進入竹北市區,結果卻花60幾億做了一條"重軌",車速非常慢, 經過的也不是交通流量高的市區, 根本無助於市區的交通 。

那麼,如果有一條這樣的輕軌,在68號和六家線交會的地方設P+R ,開車走68停在P+R,換乘輕軌或接駁車把人送入園區,如果能採取"輕軌/火車共用軌道 Tram/Train,就根本不須要多蓋新的軌道。

過去觀念中的 LRT 和火車, 是完全兩套系統,但是現在的「電車/火車軌道共享」(Tram-Train/Track-Sharing)模式,鉄道乗り入れ直通運轉,兩者共用相同的軌道, 輕軌變成火車區間車的一個班次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282354&p=22#55078964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60&t=4320012&p=3#55040833

在軸輻路線的系統, 軸線是台鐵的鐵道(內灣線/六家線), 不必蓋新的軌道, 只要在市區/園區 鋪上輕便軌 ,連上((內灣線/六家線),然後買二種電壓(火車高電壓及輕軌600v)都能接受的Tram/Train電車,這樣省錢多了!

如果要往南拉到竹南, 也不必蓋新軌道


這是Amsterdam的P+R Sloterdijk 橋下停車, 上方就是捷運Metro/火車Train共用的高架軌道, P+R旁的地面有公車bus/輕軌Tram
這是Amsterdam的萊頓街Leidsestraat, 這條街沒有比城隍廟北門街寬, 一樣走輕軌



交通計劃應交給真正懂交通的學者專家去規劃
非交通專業 , 只有越幫越忙, 不宜左右介入
讓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吧!
(馬太福音22:17-21;馬可福音12:14-17)
kegabu wrote:
先說在前,無關政治...(恕刪)
herblee wrote:
車流如同水流,需要禹...(恕刪)


學習了。
1和2根本就不是要解決竹北、竹科間的交通問題,尤其1還要花650億(而且曠日廢時+實際花費可能更高)

最有效的方法有兩個,強制共乘和公共運輸。

強制共乘比較麻煩,也許可以試著一個星期試辦一天,這邊先不討論。

竹北、竹科間的免費公車,可以集中在上下班時間,離峰時間停開或一小時一班車,假日停開。
這樣一年頂多花兩三億吧,經費上應該不是問題。
(現在竹北的免費公車,印象中一年只花幾千萬而已)

補充幾點:
1.可以推動園區的路邊停車收費,讓更多人去搭公車,收的錢可以補助公車。
2.在竹北找幾塊空地做免費停車場和公車發車地點,要做公車的人可以騎車或開車到這裡坐車。
3.做一條高架道路直通園區;或是現有橋樑、道路,找一條路線,規劃成公車專用道,在上下班時間只准公車通行。
不要為了選舉開支票

紅色供應鏈才剛發威 , 一堆公司就唉唉叫了

等到被合併的被市場淘汰的都到了一個臨界點

竹科交通自然會順暢了 (金融海嘯時 , 有人會抱怨竹科交通雍塞嗎 ?)

就像現在拼命蓋房 , 以後房子賣給誰都不知道

不如先想想台灣的人口政策 教育政策 經濟發展政策吧

每一個科學園區上下班都塞 , 不是只有竹科而已
竹科太多有錢人開車上班,
學學作業員坐巴士進去。
我的發言大都是哈拉而已, 如有得罪不要太在意。
都不好...
應該要要求 竹科廠商
必須在地建立足夠員工宿舍 提供公司接駁和 竹科道路流量控管!!!
這樣就能減少很多車輛進出!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