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竹北頭前溪河岸有可能這麼美嗎(P21 遙望雪霸聖稜線)?

個人覺得廚具 衛浴 在交屋後 想升級都不是太難(預售屋的好處是可以客變)
可是防震功能 是個別住戶很難經由後天改裝實現的
建商願意將錢花在提高主結構強度 及防震 這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 是值得鼓勵的
強震會不會發生 只有天知道
但房子如果能在必要時 成為安全堡壘 保障家人生命安全
個人覺得比富麗堂皇的石材外觀有意義

marlon6v wrote:
台科河岸有可能這麼美...(恕刪)


水岸住宅之謬誤 有廣告不實之嫌

以建商最喜歡比擬的淡水河來說

淡水河長度158公里,主流上游為大漢溪,另有基隆河、新店溪兩大支流。淡水河流域,基隆河及新店溪豐枯水期的分界並不明顯,各月流量平均。淡水河流量穩定,曾為台灣少數具有航運功能的河川。

頭前溪是新竹第一大河,長63公里,主要支流有油羅溪與上坪溪,流經新竹縣與新竹市,於南寮入臺灣海峽。頭前溪源流短促,水流湍急,夏季則山洪驟至,冬季則常河床乾涸。

再次重申,新竹是我的家鄉,我希望她能越變越美
但是實在不希望看到,誇大不實的建商廣告
讓大家沒看到新竹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美感
頭前溪水岸除非地殼變動,不然再過100年也不可能跟淡水河一樣
淡水河可以駕駛遊艇從新店到關渡再從淡水出海
頭前溪只有出海口舊港一帶,水面較為寬闊,常有風帆等活動

不過,如果建商希望先把人騙來再說,那我則沒意見。


水的確不多

但若能將二岸建成河濱運動公園

廣植綠地

河道就將它用成像清溪川

也不錯



ivyland wrote:
水岸住宅之謬誤 有廣...(恕刪)

marlon6v wrote:
個人覺得廚具 衛浴 在交屋後 想升級都不是太難(預售屋的好處是可以客變)
可是防震功能 是個別住戶很難經由後天改裝實現的
建商願意將錢花在提高主結構強度 及防震 這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 是值得鼓勵的
強震會不會發生 只有天知道
但房子如果能在必要時 成為安全堡壘 保障家人生命安全
個人覺得比富麗堂皇的石材外觀有意義


我朋友說這是迷思, 所謂採用新制震, 免震科技or工法,
其實也是噱頭, 大家都會通過建築法規規定的標準(921後比較嚴格),
但是建商也不會多耗成本把防震級數提更高(like醫院,學校),
如果請建商拿出他們防震級數的檢測數據, 大家都一樣(都比日本低).
也就是多花錢但結果一樣.
有沒有結構技師願意補充說明?
個人覺得如果買超過2000萬的房子 而不去現場實際評估週遭環境
那麼容易被建商欺騙 那是買主個人問題

中空樓板 制震 免震 都需要增加成本
沒採用的建商 通常說沒有用
比如制震 通常須要做總樓層1/2以上 才比較有效
但是兩年來看過許多建案 樓高約20~24層
做2層制震的 說2層就夠
做8層制震的 說8層就夠
做11層制震的 說11層才夠
做14層制震的 說14層才夠
當然建築品質是制震 免震 能否發生多少功效的關鍵
921地震後 超高大樓都需結構外審 如果建商沒偷工減料 理論上可承受0.32g

黃鴻銘建築師事務所有關隔 震 建 築
詳見
http://www.homerarchi.com/dialogue_earthquake.htm


建商廣告 姑且看之




轉貼新浪地產網
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1/04/18/305293.html
 來源: 万科周刊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 據不完全統計,從1900年到2007年的207年中,日本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140次,其中7級以上93次,8級以上14次。 20世紀的100年中,6級以上地震幾乎每年發生一次,7級以上地震每兩年一次,8級地震每12年一次;到了21世紀,其發生頻率更高,7年間,6級以上地震每年發生兩次,7級以上地震每年發生一次。 。

  在日本近代,損失最慘重的地震要數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1995年的神戶大地震。

  日本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發生如此頻繁,除上述兩大地震損失慘重外,其餘地震造成的損失可以說並不嚴重。 這不但與日本使用輕質材料(主要為木材)建房有關,也與日本在地震設防(耐震)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水平有很大關係,可以說日本對於地震的研究在近代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

  縱觀世界,房屋的地震設防無不與其國家當時的國力相關。 日本的建築地震設防也有一個從耐震、制震到免震,從防死、防傷到防損壞的發展過程。 下面,簡單介紹一些日本在建築地震設防方面的情況,先談“耐震”和“制震”、再重點談談有關“免震”。

  日本的“耐震”相當於中國的“抗震”。 日本的建築耐震設計標準有一個從低到高、從寬到嚴的發展過程,整個過程無不與日本的經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相關。 日本於1920年制定了“市街地建築物法”,對建築用地、結構、設備及用途等作了相關規定,但對地震力未作規定;關東大地震後的1924年對“市街地建築物法”進行了修正,增加了建築耐震相關內容,並規定建築物的地震加速度為0.1g,材料強度安全率為3.0。

  1948年福井發生里氏7.1級地震,1950年廢除了“市街地建築物法”,制定了“建築基準法”,並頒布了“建築基本法施行令”,除對上述內容作了相關修正外,將建築物的地震加速度由0.1g提高到了0.2g;1968年十勝衝發生里氏7.9級地震,鋼筋混凝土結構柱剪切破壞明顯,1971年修正“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強化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有關規定;1978年宮城縣衝發生里氏7.4級地震,1981年對“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進行了全面修正,導入了二次設計理念並就增強房屋韌性作了相關規定,確立了“新耐震設計基準”。

  在1995年發生的神戶大地震中,1982年以前所建的房屋大部分垮塌,而同地區在其後所建的房屋、包括大型公共建築、超高層建築等都安然無恙。 也就是說“新耐震設計基準”起到了應起的作用,保證了房屋的安全和不受損壞。 但是,耐震的極限只能保證地震時房屋建築不壞,並不能保證室內家具傾倒傷人,也不能保證家庭財產不受損失。

  日本的“制震”相當於中國的“減震”,是對耐震的補充。 為了減少地震對房屋主體結構的破壞,減小房屋震動、控制房屋水平變位,在房屋內部設置一些能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裝置,這些裝置就叫“制震裝置”。 大地震時,這些裝置最先吸收地震能量、承受地震力並先行破環。 制震裝置的破壞,一方面起到了保護建築主體結構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減小了房屋的震動。 制震裝置適用於高層和超高層建築,尤其對剛結構房屋的效果較好。 制震裝置的種類很多,目前在日本使用較多的有剛彈塑性型的、粘彈性型的、摩擦型的和流體抵抗型的等等。 同樣,制震能保證房屋更加安全,能減少人身傷亡、家財受損的程度,但不能杜絕。

  日本的“免震”相當於中國的“隔震”。 免震,即地震時“免去”或“避免”房屋震動;隔震則將房屋與地震“隔開”,地震時,被隔開的房屋當然不會震動。 無論“免震”還是“隔震”都可在大地震發生時使房屋內家私不倒、人不受傷,理論極限可以達到使房屋徹底不震的程度。

  免震或隔震的想法源遠流長,有地震的時候肯定有人在想怎樣才能使房子不震。 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把房子和地面隔開,地動而房不動。 在房子基礎和地基之間鋪沙層、墊滑板、做平面滾動軸承等等,都是可行之法。 經過研究、試驗、實踐和篩選,在房屋的雙重基礎之間設置“橡膠鋼板疊合隔震墊”的做法成了目前的主流做法。 其主要性能是:垂直剛度大,可承受幾百噸、乃至幾千噸的房屋重量而壓縮變形極小,具有鋼板的性能;水平剛度小、柔軟,地震時可產生很大的水平變位,避免地震力傳遞到上部建築,具有橡膠的性能。

  其實,免震並非日本發明,只不過是目前做得最好罷了。 關東大地震後,當日本正處在“剛柔論爭”最激烈的時候,在美國就有人提出了“把一層做柔,不讓地震力傳到上部房屋”的理論與方法。

  據相關資料記載,日本有關免震的思想和研究與世界同步、起源於20世紀初期,但是,直到30年代中期均無實質性進展。 後來,在長達10年的“剛柔論爭”的論戰中,因剛性理論設計思想被法律所規定成為耐震設計主流,免震設計的方法也隨之而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但是,相關免震的研究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之後,隨著1960年開始的振動理論與耐震設計的結合、1964年建築高度限制的廢除、結構動態分析的普及等等,1981年對“建築基準法”進行了全面修正,免震技術也才得到認可。 1985年日本建築中心建立了免震建築評審制度,1989年日本建築學會發布了“免震結構設計指針”,1993年成立了“日本免震結構協會”並對“免震結構設計指針”進行了修訂等等,這些制度和規範的出台對免震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1995年神戶大地震後,免震建築像雨後春筍般地在日本得到了發展,免震評審制度已不能適應其發展速度,因此,1998年引入了“性能設計”的方法,2000年對“建築基準法”進行了修正,在法律上確立了免震技術的地位,廢除了對免震建築的“建設大臣認定”制度,為免震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使免震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應用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從1983年建成的“八千代台住宅”(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層)開始,到1995年神戶大地震前的十幾年間,日本建成的免震建築不足百棟,且又多以建築業界的自用研究所和單身宿舍居多,其房屋也多為單層或多層的小型建築。 1995年神戶大地震時,在距震中35公里處的兩棟免震建築的觀測數據顯示,免震建築的加速度約為非免震建築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也就是說作用於免震建築的水平地震力只有非免震建築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與預期設想基本一致,免震效果得到了實踐的證實。

  此後,免震建築數量大增,神戶大地震當年通過免震評審的房屋棟數就接近前十幾年的總和,第二年則歷史性的高達200多棟,到目前已建成的免震建築多達兩千餘棟。 免震建築也從最初的單層、多層擴展到高層、乃至超高層,現在,最高的免震建築已經高達五十層、177米。 同時,免震技術也在原子能發電站、古建築保護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蘋果日報新聞
免震系統 降80%晃動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288326/IssueID/20110401
透視 抗震豪宅
近年來,豪宅客對於抗震安全愈來愈重視,圖中最高建物為北市大安區仁愛敦化圓環的「潤泰敦仁」,為全台第1棟獲得政府「耐震標章」的住宅大樓。黃競鋒攝
【吳苡辰╱綜合報導】921大地震後,政府修正各區建物抗震係數,新建建築耐震度都須達法規標準,不過對於豪宅客來說,建物在意的可不只是耐震度,更要強調居住舒適度與安全,家中擺設的古董藝品更是經不起因地震產生的搖晃碰撞,因此,頂級豪宅建案多會強調在建物結構中加裝可減緩地震擺幅的「制震」或「免震」系統,儘管建材造價不斐,每坪房價更會高出1~2成,但仍搏得豪宅客群青睞。
目前政府已依據地質、各區曾發生的最大震度等,重新規範各區域建築物抗震係數,如台北地區建物至少要能抗5級震,抗震係數至少須為0.24g;台中因震度較大,建築物至少要能抗6級震,抗震係數在0.28~0.32g,凡符合以上標準的建物都可稱為抗震宅。
裝制震壁每坪多5萬
除了傳統抗震設計外,為迎合頂級豪宅客對抗震安全的須求,目前豪宅案建築結構多強調使用特別的「抗震設計」,如安裝制震或免震設備,來吸收地震能量,可減緩建物地震時的擺幅。一般來說,制震系統為加裝制震壁或制震器,可減緩10~20%的擺幅;免震系統則為加入隔震層,可減緩70~80%的地震晃動。
以制震系統來說,光是安裝1片制震壁就要價30~35萬元,高雄「都廳苑」地上1~16樓皆裝置新日鐵制震制震壁,僅制震系統的成本就花了約1.6億元,一般建案根本無力負荷,也因此制震或免震系統多出現在豪宅案,一般建案少見。
儘管安裝制震與免震系統的建物成本高,房價也因此較市價高出1~2成,但仍獲得多數豪宅客群青睞,部份客群甚至認為沒裝制震或免震設備,便稱不上豪宅。東龍房屋頭前加盟店經理劉建華表示,一般客群購屋受限於預算,對建材多不要求,但預算充裕的豪宅客群可不同,「不少人上門便直接表明購屋要件必須具備制震或免震,否則寧可不要。」
銷售快買方接受度高
劉建華舉例,頭前重劃區內一般豪宅成交價每坪約45萬元,若安裝制震壁,每坪大概可多出5萬元。如頭前重劃區內豪宅案「兆之丘」,採用新日鐵制震壁,更號稱是目前頭前重劃區內第1個採用鋼骨結構的豪宅,即使每坪成交價較一般豪宅高出5~10萬元,但結構安全性高,還是賣得比一般豪宅好。
免震系統工法困難、成本高昂,普遍率較制震系統低,台中「百達富裔」便採用免震系統,減緩地震晃動的效果佳,地震時建築呈水平擺動,家具不易掉落,可減輕住戶恐懼感,該案專案經理許智華表示:「頂級建築當然要有頂級規劃,如果沒有特殊的抗震規劃,怎麼能稱上是豪宅,『百達富裔』採用LRB免震系統,許多看屋民眾就是衝免震規劃而來,加上抗震系數高達0.37g,儘管每坪37~46萬元,高於一般豪宅行情,但買方接受度高,社區共287戶,目前僅剩個位數。」
須超過半數樓層安裝
高雄市建築開發公會理事長陳武聰表示,高雄地區大地震不多,不太可能會毀損結構,或造成人員受傷,但地震時豪宅客家中珍藏的藝品,卻可能因碰撞而損壞,「豪宅既然稱為豪宅,當然要連住戶需求都照顧到,惟有面面俱到才能稱做豪宅,尤其在日本311地震後,豪宅客更是只求建材規劃好,而不求便宜房價。」
岩橋實業有限公司(住友系列制震設備經銷商)協理呂慧貞表示,部份建商為增加銷售話題性,可能就會在1~2樓裝個幾片制震壁,便號稱是制震豪宅,開出高於市場行情的價位,但原則上1/2~2/3的樓層都須安裝制震設備,才能真正發揮制震效果,建議消費者看屋時,應該要了解產品來源與制震設備的數量。
檢視證明 比較最終耐震度
制震與免震系統是比較新的技術,施做成本與困難度也較高,但不表示承受地震的能力一定比傳統抗震來的好。舉例來說,1棟大樓安裝制震設備,抗震係數為0.24g,但一般傳統抗震也能藉由增加剪力牆,提升抗震係數至0.26g,無法細分差異的購屋族,不妨直接詢問與比較建物最終的耐震度(即抗震係數),若擔心銷售人員數據不實,也能要求出示相關證明。提醒購屋民眾,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抗震建築,結構本身的施工品質都不能輕忽,制震壁裝得再多,但鋼筋卻綁得不確實,甚或偷工減料,就像持有厲害武器,但骨質卻嚴重疏鬆的士兵,一樣令人擔憂,因此建議購屋族,可請建商提供「建築血統證明」或施工時的細部照片,以便選擇施工品質良好的建物。




轉貼地產王新聞
http://www.rakuya.com.tw/hnews/hnews_list/3499/2/0/1/0
日本發生規模9.0大地震,位在地震帶的台灣,民眾談震色變。信義代銷協理何胤諭表示,現代的超高建築及豪宅個案,抗震設施絕對是標準配備。愈來愈多較平價的預售案也開始標榜各種超規格的抗震住宅,耐震等級與房價呈正向成長,中古市場方面,買方指名要看抗震大樓的比例大增,增加了3~4成。

■ 隔震有裝消能器 成本雖高但防震能力佳

  坊間很多標榜「抗震」、「隔震」或「免震」、「制震」、「雙制震」等各種抗震住宅,讓消費者看得霧煞煞。何胤諭指出,其實「隔震」跟「免震」差不多,全球耐震技術可分為「隔震」與「制震」兩大系統,不過成本較低廉的制震系統近來被隔震系統超越,漸成主流。尤其阪神大地震後證實,結構物加裝消能器或隔震器,確實能增加結構物的防震能力。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消能方式,「制震建築」係指地震來臨時,由結構與阻尼器同時抵抗吸收地震能的方式,建築雖然會搖晃,牆壁龜裂,傢具、古董掉落,但建築物稍可抵擋地震的侵襲,不至於瞬間完全倒塌。

■ 與醫院同等級 現代頂級豪宅就要耐震

  「免震建築」則取法於阪神大地震後的隔震技術,直接在建築物地下層裝置隔震器隔絕地震力上傳,但造價較高,一顆「隔震墊」要價新台幣250萬元,過去較少採用,但近年來漸成為主流。在隔震器的中心加裝圓柱體的鉛心阻尼器,地震時透過隔震器吸收地震力,可將傳導至建築體的地震力大幅降低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包括台北地震中心、災害應變中心與慈濟花蓮醫院,都採用免震系統,日本新建醫院也幾乎100%採用免震建築。住宅方面,富邦建設率先引進隔震系統,「富邦大衛營」標榜設計耐震周期超越2500年;公館捷運共構案「戀戀台大」與萬華的「萬囍」都在二樓裝設隔震設施,未來這類具防災中心、醫院級隔震系統的推案,身價勢必更將水漲船高。

marlon6v wrote:
個人覺得如果買超過2...(恕刪)


就這些文章看起來, 隔震比制震好~?

黑心建商的作者的第二本著作, 最後面是說:
隔震比較好, 因為, 制震的效果, 仍會讓建築受到破壞~ 也是有一定的風險~
(也是要花很多錢裝修~)

但.. 青川的小姐, 總喜歡說隔壁的達麗使用的隔震裝置, 以後沒辦法維修..(所費不貲~)

這問題, 困擾小弟很久了~


不知道板上有沒有專業的大大, 可以請教一下嗎?
制震 vs 隔震 究竟哪個比較好呢?

感謝感謝~
地震可以大到符合抗震法規的房子倒塌或者變成危樓, 那不管制震或者免震也別擔心外觀有沒有被破壞造成房屋外觀或者玻璃破裂了, 更別擔心修繕費用了, 原則上應該這一區已經很慘了,可能都已經停水停電了 (因為供水系統和供電系統沒有這麼抗震), 所以不管抗震, 避震, 防震, 只要沒被壓死, 可能都要搬家了


Edgar8 wrote:
就這些文章看起來, ...(恕刪)
開始看豆子埔溪沿線三期推出的新案,還真有點韓國青川溪的感覺被吸引到!
雖然明知道建商的文案美化很大阿,實際走走至少跟對面棟距是永久的也不錯了啦。
要是大型的百貨公司能真的進駐竹北,散步就可以到光用想的就很樂哈!
頭前溪有朝一日台北大直化也大有可能吧?
總之希望竹北、大新竹能越來越好,讓幸褔城市能名符其實阿!
個人覺得施工品質也是關鍵
達麗世界之窗用了29個LRB免震器在免震層 免震層的每根柱子用一個LRB免震器
達新工程的施工品質 可從工地現場是否整齊清潔 工作人員衣著是否符合工安規定 看出一二
讓我較看好達麗世界之窗
個人覺得達新工程不至於為區區一個建案十幾億的工程 去自砸招牌


【網路地產王/洪倩宜/綜合】
而近幾年推出的豪宅個案,絕大多數都將抗震列為標準配備,像是信義計畫區的御之苑、仁愛路的帝寶、仁愛圓環的潤泰敦仁等都是抗震豪宅的代表作,標榜具有防範7級以上地震的能力。
信義帝寶也採用十座方形鉛心隔震器,輔以加裝組尼器消弭地震的反應速度。也就是說在防震技術上,不只針對傳統的鋼筋綑綁品質以及混凝土強度進行加強,阻尼器、制震壁、鋼骨斜撐、隔震層等高科技的引進,皆大幅提高新一代豪宅的防震規格,抗震係數與安全性已經是豪宅市場不可或缺的建築要件
少動格局、不偷工減料 RC住宅同樣罩得住
至於一般民眾的住家即使沒有制震或免震設計,也毋須太過擔心,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指出,每種建築結構都有其優缺點,鋼骨結構雖然耐震性佳,但並非是絕對的安全保證,因此就算不是居住豪宅,而是住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只要施工用料實在、監工確實,房子的抗震性未必比鋼骨住宅差。
台灣地震頻率高,民眾除了選擇結構完整、安全的建物外,最重要的是切忌隨意改建或變更建物原有格局,如果房子有小瑕疵、裂縫等也要記得補強,方可在地震來臨時,讓生命財產的損失降到最低。【網路地產王/洪倩宜/綜合】

轉貼蔣小姐整理文章
http://key88.net/article26561.html
制震當噱頭房子好賣!? 黑心制震大樓就是裂裂裂
台灣多地震,從九二一之後,從豪宅開始,建商開始大推隔、制震大樓,基本上這沒什麼不對,引進國外最新的技術,讓台灣的房屋更經得起天災的考驗,好事一樁,大家應該幫建商拍拍手,總算做了件良心的事。
所以,千禧年之後,你就會常常看到豪宅的廣告,上面打著日本XX匠、XX鐵技術的制震結構,有了日本公司加持,這些防震大樓的房價,當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建商看大家瘋狂的買,也瘋狂的推案,一時之間,沒有裝制震器的預售案,感覺整個遜掉,代銷在賣的時候都很難吹得理直氣壯。
好啦,問題來了,豪宅反正賣得貴,羊毛出在羊身上,每坪多個3%~5%的成本,有錢人為了怕死,都會乖乖買單,不是豪宅也玩這招,既要價格能吸引消費者上門,又要有,建商們又研發了專屬於台灣的黑心手法:有裝就好,反正宣傳的時候,也沒規定我要裝幾組、裝到幾層樓,能拿出來讓代銷好賣就得了,是吧。
為了保障生命安全的制震機構,到了台灣變成行銷工具
所以說老祖宗有句成語「橘逾淮為枳」,真是一點也沒錯,橘子在淮水以南就長成好吃的橘子,淮水以北就會變成苦澀的枳,看起來一樣,味道差很多。
製震這件事也一樣,人家日本人苦心研究為了保障生命安全的制震機構,到了台灣變成行銷工具,意思意思裝個一層幾組就好,效果有沒有還不知道,你家的牆壁地震一來就裂裂裂,成了黑心新成屋最常見的問題。
最近,開始有朋友抱怨了,說家裡的裝潢裂得亂七八糟,牆壁開始漏水,豪宅變成廢墟。不是隔制震大樓嗎?
對阿,小小地震有擋住,可是,你知道制震裝置是裝在牆壁跟柱子上面的,真正的施工法會有兩層牆壁,一層是用來分散地震的破壞力,一層才是你的裝修面,黑心制震宅就一層,小小地震一來,因為這些裝置,牆壁開始裂開來,你問建商會得到令人槌心肝的標準答案:「因為地震的原因,牆壁裂開來是正常的,這樣才表示有效削減地震的威力哦,我們的裝置很有效果的。」
哇哇哇,這些朋友叫得更用力了,地震是天災,建商才不管你有沒有裝潢,那是你家的事,地震把你的牆壁震開了一條條縫,安全沒有問題,可是,漏水咧?天花板咧?你家美麗的裝潢,頓時變成地震的災後現場。
制震器起碼要裝一半以上的樓層,才有效
黑心建商隨便裝兩個制震器,就跟你說這是制震大樓,我問過結構技師,要真正發揮效用,制震器除了標準安裝,還起碼要裝一半以上的樓層,才可以有效消減一些地震力。
預售屋裡都有工學館,建商講的一口學問,查一下,號稱制震大樓的,有幾棟是裝了一半以上的樓層呢?有一堆個案都是只裝在一樓的!最多裝到三分之一就算有良心了!如果你買預售屋、新成屋,起碼你看了我的文章後,還可以去查,要建商或代銷留下白紙黑字的紀錄,到底會裝多少的制震器。
如果你買中古屋,誰告訴你?問房仲?別傻了,一定也是一問三不知,根據我的經驗,有這種專業的房仲經紀人不多,真的不多!
制震大樓,千萬別買低樓層
買制震樓除了確認制震器的多寡,還得當心你買的樓層,制震器裝的不夠多的尤其是你家窗邊就有裝制震器的單位!
這簡直就是一種以鄰為壑的行為。地震一來,高樓層爽到了,可以沒這麼搖晃,但是,低樓層呢?
制震結構所承受的破壞,全部都是低樓層慘兮兮,尤其是二、三、四樓這種低樓層,整棟大樓的壓力全都在這兒,別說你不相信,我朋友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受害者:「我的天花板就像九二一地震被擠壓的學校操場一樣,整片擠下來,牆壁也是,全部龜裂不說,最近颱風多,那個雨就像瀑布一樣噴進來,從小到大從來沒有這麼慘過!」
你花了大錢,買了制震大樓,有沒有制震保障到你的身家安全還不知道,但恭喜你,家裡該裂的都裂了。
隔震大樓也一樣,利用隔震器與地基隔開,真正的隔震大樓,是必須要有一整層的隔震層,地震一來,樓上搖搖晃晃可以降低,越好的隔震大樓,結構性越軟,別說那九二一的大地震,一級的地震都會把隔震層裡面的牆壁晃裂,這代表整層的隔震層會發揮效用。
樓上住宅保護好了,可是,隔震層呢?當然是管理費要出錢維修了,每次地震一搖,就要找技師來檢查消耗程度,以及隔震層的裝修破壞程度,你的建商有沒有告訴你這些事情呢?沒有!沒有!沒有!我聽到的都沒有!要買隔震住宅,管理費記得準備好多繳一些,這比上面的黑心制震宅好,就算花大錢來買安全,起碼家裡不會牆壁不會裂裂裂,也算安慰。 推守文化sway (2010-12-09)
制震與隔震
921大地震後,政府即修改新建築物的抗震法規標準,建築結構抗震係數從過去的0.18G提高到0.23G,民間業者也開始引進日本最先進的免震建築工法。
目前全世界所謂的抗震建築基本上分為兩大工法,也就是制震工法與隔震工法,因為兩者都可達到降低地震衝擊力道的作用,因此有人又稱這兩種工法為減震工法,在日本隔震工法又稱為免震工法。就抗震及減震效果而言,實務上以隔震工法最好。
制震和隔震有何差異性?
現代的結構防震技術分成「制震」與「隔震」,簡單來說,也可稱為「減震」與「免震」。
一、制震(主動式)
其基本原理,則是類似汽車的避震器,在建築物適當位置的樑、柱之間加裝『制震元件』,一般稱為『阻尼器』或是『消能元件』。當地震發生造成建築物搖晃時,就可藉由阻尼器產生變形,進而吸收能量,以減少結構搖晃幅度以及震動時間,這樣可以保護主結構體不受破壞,讓居住者住得更安心。
二、隔震(被動式)
基礎的隔震系統,是利用設置一介於結構基座及基礎之間的隔震層(如橡皮、滾珠),來阻隔或吸收將近九成以上的地震能量,如此一來,便可以直接避免因為過大震動所造成的建物損壞狀況。
兩者差異在於制震為加裝制震元件採主動式消能機構;隔震為設置一介於結構基座及基礎之間的隔震層採被動式消能機構。
來源風林火山部落格
隔震制震 各有千秋
所謂『制震』就是利用阻尼器來吸收地震能並減少位移,達到降低建築物對地震的劇烈搖晃。在台灣較常使用的就是『制震壁』及『軟塑性體阻尼器』。
『制震壁』為一面板裝置,安裝在大樓壁面的兩側樑柱內,其特色為速度型制震器,依據速度與受力大小產生大小不同的阻力,故能同時減少風力對建築物的影響,且耐久性高、不須維修保養仍可保有安定的抵抗阻力,並可依建築的規模及制震性,自由設計,基地條件也不受限制。
至於『軟塑性體阻尼器』為一長條型裝置,安裝在樑柱之間,內有特殊的填充材料及活塞,在地震或強風發生時,相對運動互換,能產生抵抗力來吸收震動能量。佔據空間小,填充材料不易燃燒,可配合各種結構特性,是優良的制震產品。
而『隔震』|LRB、RB可支撐荷重範圍相當廣泛,約(100~3700 ton/座),亦可調整鉛心直徑大小,維持建築物振動衰退的機能,同時鋼板和基層橡膠及鉛心一體成型,不佔空間。在地震波的反覆作用下,擁有優越的耐久性,隔震裝置是將鋼板補強的基層橡膠,安裝在地基與建築物之間或建築物隔震層中,其特色為: 一、荷重支持機能:能在橡膠與積層交疊的本體上,安全支撐建物。 二、水平彈性機能:本體在水平方向相當柔軟,降低建物搖晃速度及損壞的發生。 三、復原機能:在地震後能將建物回覆到原來的位置。 四、鉛心擁有震動衰減機能:可隨著積層橡膠的變形而產生塑性變形吸收地震能量。 五、制動機能:可讓建築物具有相當程度的剛性與穩定性,能防止建築物劇烈搖晃。 同時,LRB在建築設計初期,就進行完整的規劃,必須按部就班,無法偷工減料,確保建築結構的完整性。

更多房地產即時分析及建案詳細資料,請上「住展房屋網」




marlon6v wrote:
個人覺得如果買超過2000萬的房子 而不去現場實際評估週遭環境
那麼容易被建商欺騙 那是買主個人問題...
.............

部份建商為增加銷售話題性,可能就會在1~2樓裝個幾片制震壁,便號稱是制震豪宅,開出高於市場行情的價位,但原則上1/2~2/3的樓層都須安裝制震設備,才能真正發揮制震效果,建議消費者看屋時,應該要了解產品來源與制震設備的數量。
檢視證明 比較最終耐震度
制震與免震系統是比較新的技術,施做成本與困難度也較高,但不表示承受地震的能力一定比傳統抗震來的好。舉例來說,1棟大樓安裝制震設備,抗震係數為0.24g,但一般傳統抗震也能藉由增加剪力牆,提升抗震係數至0.26g,無法細分差異的購屋族,不妨直接詢問與比較建物最終的耐震度(即抗震係數),若擔心銷售人員數據不實,也能要求出示相關證明。提醒購屋民眾,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抗震建築,結構本身的施工品質都不能輕忽,制震壁裝得再多,但鋼筋卻綁得不確實,甚或偷工減料,就像持有厲害武器,但骨質卻嚴重疏鬆的士兵,一樣令人擔憂,因此建議購屋族,可請建商提供「建築血統證明」或施工時的細部照片,以便選擇施工品質良好的建物。........(恕刪)


謝謝馬龍大~ 非常詳盡.
所以還是要自己做功課, 盯建商啊~

ps. 坤山是說他們是用剪力牆不比人家差, 如果達利真的超標, 那值得讚美,
其他的宣稱制震免震的建案, 就不曉得是真豪宅還是假豪宅了..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