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新豐看過同一間二手屋,開價比當時實價登錄高了近4成(漲幅比台北還高),兩個房仲說的不同
* A房仲說:這裡好脫手,這間已售出,叫我要趕快買房,否則未來會沒房子且愈漲愈高
* B房仲說:這間房子還沒賣出,但這裡很好脫手,議價可能不高
* 我到網路上看到:這間房子(當時,現在沒有再上去看了)還在銷售中
* 我沒辦法辨別哪個才是真的
[2] 有些建案,說房子都賣光了,但是還是可以間接拿到紅單,但愈開價愈高
[3] 由實價登錄來看,近幾年新豐的漲幅約15%,比很多地方都高,如果買到的漲幅超過15%就買貴了,這裡是否有這價值,見仁見智。
[4] 到實價登錄查閱可以發現,同一個預售屋的建案,坪數一樣,但總會有少數幾個成交價高於平均值,有些多40萬,還有多到60,80,我不知道為何價差如此大?預售屋交易要房子蓋完後(簽約後一兩年),你才能知道跟鄰居比起來,是買高還是買低。
[5] 曾遇過A建案看到隔壁B建案賣完,A建案打定仍有需求,就拉高價格,C看到A拉高,C也跟著拉高,但建築成本沒有增加阿
[6] 我個人覺得,大部分產品都有科學數據(例如:體檢報告)、規格(例如:電子產品)
讓消費者做需求評估,但房子,卻很難有,只能聽到銷售員不斷地用以下幾個說法,不斷地洗腦:
* 說法1: 房子一定會漲而且很好脫手
(疑:為何他自己不買,這跟六合彩報明牌有何不同)
* 說法2: 我們的房子工法、建材、品質好
(疑:工法好≠提高成本,建材好:我們不是專家,檢驗不易,不知道有沒有房屋的SGS)
* 說法3: 這裡沒房子了,我們快賣完了
(疑:但過了好幾個月,怎麼還在銷售)
* 說法4: 實價登錄僅供參考、那是理論,實際的價格一定是往上漲的
(疑:實價登錄動輒數百個交易,統計後才見真章)
[7] 台灣很多地方的人口都已呈現負成長,老人數量也變多,我不懂房價上漲的原因
[8] 現在很多年輕人買房,都有爸媽金援,才可以付頭期款。這些年輕人繳了20~30年房貸後,身上還有積蓄金援自己的兒女買房嗎?如果不行,那未來的房子誰能買?如果未來沒人買,現在何必急著買
[9] 台灣沒有變小,為什麼會沒有地?80年代興盛時期蓋的房子年限到時,還是要拆除,地自然會有,不是嗎?
[10] 我覺得,一個便當30元消費者願意買單、50元願意、100元也願意,你會想賣100元還是30元,但如果消費者不願意呢?
[11] 我曾經有兩個親友,不知道彼此買同一個建案,入住之後,相問之下才知道價差百餘萬
[12] 近幾年,台灣農產品在推行產銷履歷,讓整個交易更透明,也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但房子交易只有實價登錄的結果論。我不反對高房價,但在整個平台不透明之下,只能靠自己摸索黑幕之後的真相,買房是一輩子的,金額龐大,也可能因為房貸壓力,影響生活品質。所有的數據預測都是由過去資料,推估未來,台灣環境正在巨變,預測準不準,我不知道,但我認為物極必反。
以上是我看房後的心得,不一定客觀,也不一定正確,分享給大家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