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palicep wrote:原料帳價會影響房價,...(恕刪) 建議你花點時間把張金鄂教授網站上的課堂討論筆記都看看囉我幾乎都看了,在美國,地很便宜,營建成本比較高但是在台灣,地占的成本反而是比較高的即使如此,美國房市還是可以大跌,更別說像台灣是土地占成本較高之下而土地的價值又是取決於市場供需我現在看的都是預售屋,有的才開工,有的還沒價錢明顯未反應原物料下跌囉更別說,我在報紙上有看到,原物料的成本占房價不到百分之一吧我念建築的家人也說,營建時的工比料還貴房子的土地價值>>營建,營建時的工又比料貴用原物料上漲來抬升房價,實在很黑心張教授的上課筆記也有提到,一般人習慣將建商看成賣方但中古屋、投資客其實也是可能的賣方賣繼承而來的中古屋,如何算成本?當然是用市場行情來賣投資客我猜不透,不過我會覺得,相較股市其它投資的損失或是長期資金卡住且要冒房價再下跌的風險,少賠出場不見得是壞事(先生公司同事也不少投資客,應該逼它去問問投資客看法 )
呵~可惜阿土伯好像沒有在看財報的吧,如果有的話也不會520狂買啊~特別是喝油的航空類股好像是喝水一樣,都不需要負擔這類的成本~土地與建材都是成本,可是您知道房產業賺得確確實實就是那30%以上的淨利,我去看過建設公司的財報了,另外母子公司的會合併在一起申報一眼就可看出子公司的現金流入狀態,即便營造業很吃力但是經由認列母公司之後的獲利也會拉到2成左右,所以怎麼樣利潤都還算不錯啦~另外,還是得要提醒您,價格是由供需來決定而不是您說的成本來決定的,不然為何其他國家的房地產會跌成這樣(即便是鬧區),因此個人還是無法認同價格是由成本來控制的,以上。
資料來源: 信義房屋http://www.sinyi.com.tw/news/news-press-content.aspx?id=241&p=2住宅成屋平均成交單價變化縣市別 97年10月 97年09月 96年10月 年增率 月增率台灣地區 23.81 24.04 22.81 4.38% -0.96%台北市 35.63 37.02 35.68 -0.14% -3.75%台北縣 19.03 19.15 18.33 3.82% -0.63%桃園縣 10.58 9.99 9.31 13.64% 5.91%新竹縣市 12.88 13.34 11.75 9.62% -3.45%台中市 10.46 11.43 10.28 1.75% -8.49%高雄市 9.76 9.15 8.64 12.96% 6.67%資料來源:信義房屋企研室註.依信義房屋成交資料統計,排除一樓、頂樓以及預售物件。平均成交總價變化縣市別 97年10月 97年09月 96年10月 年增率 月增率台灣地區 877 947 905 -3.05% -7.35%台北市 1,224 1,324 1,329 -7.87% -7.51%台北縣 650 659 649 0.14% -1.44%桃園縣 559 686 516 8.17% -18.54%新竹縣市 601 762 654 -8.15% -21.21%台中市 689 889 685 0.61% -22.48%高雄市 747 764 762 -1.97% -2.19%資料來源:信義房屋企研室個人想法: 就新竹縣市來看1) 平均成交單價月衰退率 3.45%, 若以500萬房子來講, 晚一個月買平均可省17萬--> 等待的報酬率極高, 值得等待2) 平均成交單價跟去年同期比仍有 9.62% 的價差 --> 新竹房市還未見底3) 平均成交總價月衰退 21.21% --> 新竹人(竹科人?) 荷包縮水. 底總價造成仲介費衰退?? 難怪新竹仲介倒一堆.
alicepalicep wrote:網路無知與攻奸的人真的很多...(恕刪) 蓋廠辦土地業主出,建材成本雙方也心知肚明營造廠接單蓋廠辦的價格與成本正相關,本就無庸置疑但您一直將廠辦的價格/成本,類推到住宅市場,實在很無厘頭廠辦的業主只有一個住宅有n個業主,有的預售就買,有得成屋才買這中間的市場行情可能差十萬八千里建商的開價取決於供需,市場氣氛,缺不缺現金....等等不是單純成本多少,就加幾成這麼簡單廠辦:業主 => 營造廠(毛利15%)住宅:消費者 => 推案建商(毛利30%? 視市場行情) => 營造廠(毛利15%)別再 推案建商,營造廠,傻傻分不清楚了
房地產不景氣,推案相對就會變少,除非有拿到比較低的土地成本。這時候房市裡面中古屋的成交比重就會比較高,而中古屋的成本都比較低,為求成交,就會往原始價格端移動,當然整個房價就會下修。所以房價下修是必然的,但崩盤,應該不至於,除非有大量法拍屋出來,但房市不是股市,沒有這麼激烈,跌個30%可能就需要兩年了,大家可以有耐心一點!
看了這麼長一串文章大部分人應該還是看媒體說故事吧真的在從事建築這行應該很少吧除了台北市外成屋(中古屋)跟預售屋根本是2個截然不相關市場景氣好時,房價是取決於多少投資客進場景氣反轉,房價就是由自住客來決定要建商賠錢賣房子,除非公司不玩了丟給銀行吧在怎麼算多少底價都是不切實際的只要是自己覺得合理,負擔的起那就是合理的房價
XSHADOW wrote:看了這麼長一串文章大...(恕刪) 我從事建築業的家人說他們只是建築事務所的小小員工買不起房子 而且,成本、售價、利潤、獲利、行銷與建築設計師(努力想考上建築師中)關係不大代銷公司似乎能比較接觸的到?
XSHADOW wrote:...要建商賠錢賣房子,除非公司不玩了丟給銀行吧..(恕刪) 要知名的建商倒給銀行,除非他準備倒閉收山否則為了軋票還是會做出任何可能的處置...不過這對整體房價的殺傷力不大..真正會造成房價持續下跌是:多殺多...至於會殺多的原因是....停利/或減少損失爬了全部的文,在此提供一個基本的觀念:房價不漲,對於因投機性去持有的人/或營利者...是很傷的老手深知:趨勢形成,改變不易....最後的結果:跟股市一樣,越後知後覺的人是最大輸家(建商清楚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