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來的彼得 wrote:買房子之後就不會在意...(恕刪) 沒經濟壓力存自住的的確很少注意自己的房價高低,除非要換屋了,才會開始注意。我就是這樣。竹北七年來漲了三四成從沒注意,直到現在想換屋,才在煩惱。
要買房子時當然會希望房價跌但是買了房子之後就不會在意房價的漲跌只有投機客是買來賺差價才會在意房價的漲跌 認同+1我家的房子30多年前100多萬,後來隔避鄰居500多萬賣掉,又後來賣第3手900多萬,我家也沒賣掉呀!至於賣掉的人有賺到嗎?除非不再買,否則就像第3手一樣套牢了!
紙上富貴何足一提,真的賣了現在的房子,也買不起其他的房子吧 ~~為什麼華人地區的房價這麼容易炒作呢??悲哀 ... ...未來的岳父、岳母:沒房想娶我女兒!!沒門!! (謎之音:用租的不行嗎 ……)最近看到已故前資政 李國鼎 先生的故居開放民眾參觀的新聞畫面中一堆現在政壇上的重量級人物拼了命的消費 李先生還說自已當年如何請教他施政的理念什麼有的沒的 (聽了就很 ooxx)自已連個民眾最基本的"安居樂業"都搞不定了,還有什麼好講的整天只會巴結財團、金主,只有選舉的時候才會說:人民是頭家 !!
真把房屋當投資的人才會希望房子越貴越好吧...一般人怎麼可能會希望房子越貴越好貴到後來沒辦法換屋,會覺得好嗎?貴到後來沒辦法幫小朋友買屋,會覺得好嗎?貴到後來得被迫搬離家鄉,會覺得好嗎?貴到後來得被罵不努力,會覺得好嗎?又不是賣了之後,可以便宜的買一間...
lucars wrote:真把房屋當投資的人才...(恕刪) 你是對的一般自住客在乎的只在於換不換得起屋而不在於房子能賣多高假設房價跌了也是整體一起跌要換屋可以換得很簡單跌下來要換屋假設貼個200萬就能換新屋但漲上去要換屋可能變成要貼400萬才能換到屋一堆人在說買時希望跌賣時希望漲根本就是屁話
大環境是很難預料的,我們只能依照自己條件及現在看的到的狀況去評估,以之前家裡長輩--伯父親身經歷(北縣)為例,10幾年前林口也在炒,當時伯父下訂亞X建設大樓,預售2戶,含雙車位約800多萬,不到900萬,都是小3房格局,含公設不含車位坪數1戶約30出頭,那時伯母寧願與建商違約,小賠幾十萬出場,也不願意投資~伯父不太諒解,覺得買房投資很少會賠的,為這件事情還鬧了一陣子~可是10幾年後的現在證實當時出場是對的!!!因為這10幾年來,林口根本沒有出現所謂漲勢,除了現在因為北縣、市房價高漲,而漸漸外移去林口的人口假使現在林口新建案開價一坪到15萬(不確定?),10幾年買的中古屋開12萬,想要不賠本還要看有沒有人願意買咧~相較買新莊,10幾年前新莊跟林口的房價可能差距不大,新莊稍貴,但現在來看新莊中古屋相對保值透過這件事情,我學到買房一定要選擇比較好、方便的地段!即使稍微貴一點,還是要咬牙買下去。至於哪裡比較好、比較方便,很簡單,大家想入住的地方就是好地段,北市來講誰不想住大安、信義區?由於這是新竹房產版,所以也發表一下外地人對新竹房產看法,個人心中保值度排序:條件1-縣市觀點比較:新竹市某些區域(非全區)>新竹縣。 1-1-新竹市內:清、交大區=關埔、關長重劃區>舊市區。 1-2-北區或香山區,不考慮,直接進入條件2。條件2-新竹縣內比較:竹北市>竹中>寶山>竹東、新豐。2-1-以竹北市內比較:高鐵區>舊市區。對我來說,當然是希望優先滿足條件1,不過購屋者可以考量其他因素,自己排出優先順序,找出區域後再找房。而這些觀點也因為看屋的時候,跟好幾間不同品牌、不同位房仲印證過,舉一些例子:1.30年前光復路的一品公寓,跟少年街的公寓,同樣建商價格也差不多。 30年後光復路的老公寓,至少還有人要看,但即使少年街開價已經很低,相對還是乏人問津。2.10多年前關東路的哈佛世家,與北區的荷蘭村,聽說當時開價也差不多。 10多年後哈佛世家要成交不是問題(除非屋主開很高價,惜售),但荷蘭村則相對較平價囉!不然為什麼重劃區、竹北開價不低,還是有人買(別提一些X歐的廣告戶來凹一坪只有1X萬)就是因為看好地段,否則大家為什麼不去買便宜的日月湖路、竹東、寶山就好,然後整天說房價好高!因為如果你要住比較方便的地方,這些對你方便的地方,別人也方便,那房價一定會比較高的,這是市場機制決定的至於房市會崩盤嗎?我覺得會崩的只有過度被炒作的地方,一些保值地段是不太可能崩的~然後升息會不會使投資客拋售物件,房價就下跌呢?其實資深的深口袋新竹投資客買房都用現金,大家也有耳聞吧!升息之後,會影響到的是「淺口袋新竹投資客」,倒是苦了之後買房子的年輕人!高利率時代,繳房貸可是非常恐怖的,可以去問問看這20年內把房貸繳清的長輩,當時壓力有多大。我也一直跟很多朋友講,若有自住需求,就趁低利率時代買,若不敢花那麼多買預售屋,怕壓力大,至少買間中古屋繳房租就是幫助房東買更多的房子壯大,雖然我也常覺得租房子比較划算,但擁有一個自己的家,那種安全感是無價的~租屋比較划算的迷思(新竹為例,不考慮租金漲跌)單身租套房3年:6千*12*5=22萬 (因為還沒自備款不考慮買屋)結婚租公寓15年:1.2萬*12*15=360萬實務是新屋要6、7百萬,還要把工作前3年存的錢拿去付自備款~
garyteng wrote:一半對 , 一半錯要...(恕刪) 就像買股票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產......有人放在股票...有人放在房產....有人放在定存.....不過這麼比喻拉......台北地區房價高.....很多人抱怨.......但是自由市場的供需....就是這樣如果拿台北市比喻成高價股......你不能說.....人人都有買股票的權利......高價股不是只有富人才能買但是事實上.....就是有人有錢買......台灣隱形的有錢人真的挺多的....基本上...領死薪水的都算是M型社會後半部的人,所以上班族若祖上沒有留下房產.......就只能靠房屋貸款來購屋......公教人員好些.....工作穩定.....可以用貸款買房子,所以我週遭有不少人父母是公教人員......但卻有數筆的房產在手上.......有土斯有財.......在土地面積不大的台灣.....似乎是確定的.....除非有天災人禍導致人口遽減......也就是死一堆人拉.......或是台灣經濟崩盤.....否則你要看到精華地區房價下修到你滿意的價位...似乎是不太可能不過如果台灣發生一些很慘的事.....相信你也不敢把錢拿去買房子.....如果那時候.....顧命吃飽比較重要求大於供.....未來的趨勢.....我認為.....台北市幾個重點的區域仍然會有漲幅.....新北市....會因為台北居高不下的房價,在幾個交通便利(近捷運)仍有漲幅.....
升息對自住客不是壞事啦. 利息對槓桿高的投資客比較傷,自住客省一省皮帶再綁緊,不過就是一份利息...房價省好幾百萬咧.我瞎哈啦的,這一兩年升息? 再看看吧.sloya wrote:大環境是很難預料的,...(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