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

為甚麼新竹鐵路不能高架化?

iepmis wrote:
深思熟綠》新竹大車站(恕刪)


連結文章中提到:
簡而言之,縫合都市發展的關鍵在於以車站開發縫合人的動線,鐵路立體化能讓車輛更便利通過鐵道,但對鐵路二側都市發展沒有顯著影響,然而車站開發卻會因立體化工程延宕十幾年,進而使台灣都市發展核心的車站周邊機能遲遲無法提升

但是縫合了人的動線以後呢?逛街的人潮去了後站要幹嘛....逛動物園或花市?一直對外宣稱高CP值??
走現在地下道不是一樣的效果.....
既然有心蓋大車站,當初就不該整修客運站,大車站應該連同客運站和後站停車場一起整合成商場
蓋這半調子用途的大車站花65.3億,不如不要蓋,留給新竹市民鐵路立體化的選擇機會。
cckm wrote:自動駕駛不可能是一次性費用,
::::::::::::::::::::::::::::::::::::::::::::::::::::::
更何況自動化系統建置成本很高.

這不是一次性費用嗎?還是每年要建置一次?
所謂的硬體就是手動控制改由電子控制,人眼改由偵測器回饋。其它就是軟體了。
當然自動駕駛都會保留手動的部份可以切換,硬體費用當然會比較高,但和長期人力支出當然節省。
最簡單思考,自動駕駛沒節省到費用,會有市場嗎?

cckm wrote:軟硬體每年就都要維護,過幾年還得更新.

所有的設備都要改新,但不是每年都得更新,只有消耗品才會定期更新。

cckm wrote:但是現在輕軌還都是全手動駕駛.........

若你指的是台灣輕軌,台灣輕軌就那麼幾條,能當什麼參考?
輕軌發展比其它軌道系統更多元和成熟,自動駕駛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澳門輕軌就是採用自動駕駛。連駕駛室都沒有(表示不能切換手動駕駛)
不清楚議員大人的根據為何?新板特區,南港,台中干城等地的開發,也不是只有站體有開發啊!試想如果新板沒有立體化空出來的縣民大道,縱使新板有三鐵共構的優越條件,確定起的來嗎?
台北大眾運輸市佔率超過40%,新北超過30%,規劃一樣考慮道路條件。我們新竹大眾運輸比例不到10%,卻以為做個給人跨的站體+一小段輕軌就可以復興舊城區?
台中大眾運輸比例比新竹高些,人口區域規模都比新竹大上不少,理論上比我們更有發展捷運的條件,但是目前綠線招商的情形也是普普。反而是鐵路高架沿線的干城,沒有捷運也非車站站體,整個重劃加上復興陸橋移除後,秀泰,三井先後都去了。
並非車站周邊開發都要靠立體化,而是各地車站大多位於舊城區,路幅狹小。所以要不就立體化讓進到車站周邊的道路容量可以大些來往方便些,否則就是遷車站重新開發。大車站計劃對道路規劃,只能勉強在後站擠個短短的12米路,那效果很有限。如果大車站計劃可以開個像縣民大道,路寬又可以直上快速道路,我就覺得可以不用立體化了。

wildnone wrote:
鐵路立體化能讓車輛更便利通過鐵道,但對鐵路二側都市發展沒有顯著影響(恕刪)
sunyearhuang wrote:
這不是一次性費用嗎?還是每年要建置一次?

那得看一個自動化系統每年要花多少維護經費.

所謂的硬體就是手動控制改由電子控制,人眼改由偵測器回饋。其它就是軟體了。

用說的當然容易,
別小看軟體,這玩意兒不只要燒錢建置,每年還得付維護費用.

輕軌發展比其它軌道系統更多元和成熟,自動駕駛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何必提澳門,國內就有兩條無人駕駛的捷運正在運轉,
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在要不要花錢建置,
目前已知的國內輕軌都是手動操控系統,
自動化如果便宜又好用,怎會有人還要用手動操控???

所有的設備都要改新,但不是每年都得更新,只有消耗品才會定期更新。

自動化系統軟硬體都得定期升級.

最簡單思考,自動駕駛沒節省到費用,會有市場嗎?

自動化系統提供的是人工做不到的穩定性和效率,
費用節省還在其次,費用更高也不無可能.
人工操作到某種班次密度就會遇到瓶頸,
人會累會出錯,電腦不會,
這才是自動化系統最大的優勢.
好處要有效才有意義。再則,大車站計劃應和輕軌合起來看才對。加了輕軌的大車站計劃,下面說的這些好處也都瞬間消失了,甚至更慘。以現規劃紅線走光復-新安-園區一路-介壽路,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更恐怖。
iepmis wrote:
好處:
1. 交通黑暗期較短
2. 建造成本較低
3. 用地取得較容易
4. 維護成本較低(恕刪)
cckm wrote:
那得看一個自動化系統每年要花多少維護經費.
所謂的硬體就是手動控制改由電子控制,人眼改由偵測器回饋。其它就是軟體了。
用說的當然容易,
別小看軟體,這玩意兒不只要燒錢建置,每年還得付維護費用.

抱歉!我就是搞軟韌體的。軟體是什麼我很清楚。
軟韌體不會自硬體分出來,也不太會把自動駕駛分別計算維護。
都是整個系統談的,一次性買斷就買斷了,維護是在建置合約中載明,軟體不會耗損不需保養,但會有bug要修正(bug是開發廠商的責任,但通常會訂責任期,類似保固),其它的就是有需修改或新增功能是才會去改。
不然系統的變動功能都是設計成從介面上去設置調整。(會有運轉操控和設定等訓練課程)
當然系統也可以用租的,但應該很少捷運會採租用的。
以軌道運輸的自動駕駛來說,其難度並不會比控制中心的監視和調控軟體高,在整個軟體系統佔比不會大太。
簡單的想,自動駕駛(包括軟韌硬體),其所有的費用(建置和維護)一定要比人駕駛的費用低才會有捷運採用。


477樓 cckm wrote:北捷屬於早期路線的木柵線就是無人駕駛,
軌道自動系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但是現在輕軌還都是全手動駕駛.........
482樓 wrote:若你指的是台灣輕軌,台灣輕軌就那麼幾條,能當什麼參考?
輕軌發展比其它軌道系統更多元和成熟,自動駕駛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澳門輕軌就是採用自動駕駛。連駕駛室都沒有(表示不能切換手動駕駛)
cckm wrote:何必提澳門,國內就有兩條無人駕駛的捷運正在運轉,

說捷運自動駕駛,你就說輕軌都是全手動駕駛,我舉個例子澳門輕軌就是自動駕駛,你又回台灣有兩條無人駕駛捷運。輕軌嗎?那兩條?

cckm wrote: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在要不要花錢建置,

如果自動駕駛比人駕還花錢,幹嘛採用?錢太多嗎?
台灣不管以前如何,以後新建置的捷運不管是什軌,會漸以自動駕駛為主。原因無它,就是划算!為什麼不全面改用無人駕駛?主要還是要兼顧到就業問題,所以會有過渡性的採用。

cckm wrote:自動化系統提供的是人工做不到的穩定性和效率,
費用節省還在其次,費用更高也不無可能.

效率是一樣的!捷運來說,除非是早期的,不然幾乎沒有全手動的,基本上都是半自動起跳,列車在軌道上行走,駕駛主要工作是監控並不是像汽車巴士還要手握方向盤,隨時在操作速度和煞車,沒什麼不穩定的。
sunyearhuang wrote:
你又回台灣有兩條無人駕駛捷運。輕軌嗎?那兩條?

輕軌和捷運不就是不同的名稱而已?
機場迷你電車要稱之為什麼?

如果自動駕駛比人駕還花錢,幹嘛採用?錢太多嗎?

人工駕駛有其極限,有其不穩定性存在.

為什麼不全面改用無人駕駛?主要還是要兼顧到就業問題,所以會有過渡性的採用。

三十年前的台北捷運就是自動化系統,
三十年後國內輕軌都是人工操作,
過渡性???

都是整個系統談的,一次性買斷就買斷了,維護是在建置合約中載明,通常是有需修改或新增功能是才會去改。

維護當然是建置合約中註明,
但難道不是每年都得付錢?
現在的軟體廠商都這麼善良???
cckm wrote:
輕軌和捷運不就是不同的名稱而已?
機場迷你電車要稱之為什麼?

輕軌只是捷運型式的一種。

cckm wrote:人工駕駛有其極限,有其不穩定性存在.


軌道捷運手動駕駛都超過百年了,有出過什麼不穩定問題嗎?若沒有何來不穩定性?

cckm wrote:三十年前的台北捷運就是自動化系統,
三十年後國內輕軌都是人工操作,
過渡性???

自動化系統不一定包含無人駕駛。前面說了,捷運都是半自動起跳(包括駕駛)

cckm wrote:維護當然是建置合約中註明,
但難道不是每年都得付錢?
現在的軟體廠商都這麼善良???

只看後半段?維護合約都是對整個系統,不會把自動駕駛軟體分離計價(它就系統的一部份)。
系統越大越多功能當然會越頁。但(軌道)自動駕駛軟體在整個自動化系統裡並不是特別困難,不會因此而導致系統維護費用特別高。
我對新竹輕軌沒有期待,以前還有個新竹輕軌車箱展示不知哪里去了,對於苗北的我不希望新竹輕軌到苗栗,到苗栗縣只會到竹南頭份,現在苗北市區太塞了,外地人不要來苗北買房,多留一些給本地人可以換屋,我有時會在苗栗區開分享,新豐湖口的好,新豐是一個衛星城發展很好很成功的地區,就現在來說湖口是比新豐晚10~15年,這是我的感覺,現在輪到湖口重畫了,對於苗栗,我倒想要台中山手線成功,對於苗南開發有幫住,對於新竹車站改建案沒有什麼想發,只覺得前站旁的公車站早就要打掉了,直接在後站大集合,覺得公車路線也可改變了,可新真或刪除一些,最近去了桃園走走,發現了楊梅火車改建不錯,他是沒有高架,直接挖地下,直通後站區域,很方便的設計。
00ff55aa wrote:
不清楚議員大人的根據...(恕刪)
看大家這麼熱烈討論
就知道新竹火車站那邊的交通跟發展需要好好規劃
不是用一個看起來問題多多的大車站可以解決的

現在的市長跟某些議員會不知道這種情況?
但卻執意要做?
其中玄機真是妙不可言
  • 5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