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km worte:
足夠讓人以開車上路為優先考量了.
台北是多雨區,怎麼沒有讓人以開車為優先?
cckm worte:市府放任不管也能怪到騎樓???
blockquote>cckm worte:市府放任不管也能怪到騎樓???
要怎麼管?
命令太陽公公,要照進騎樓?
命令物理定律,讓騎樓建築不會成軟腳房子?
要改變人對建物的審美觀?
至於堆放雜物,騎樓本來就容易變成攤商、機車停放,的温床。有效管理要花很大成本。
換個角度,把違規使用的誘因拿掉,節省管理成本也是一種管理。
建築技術規則的建築構造編第141條規定,「建物設計以箱形為原則,結構牆要均衡配置上下層連貫」,這樣的規定是為了抵擋兩向地震力。(騎樓的設計,外側沒有剪力牆,僅靠柱子支撐,當房子水平晃時,整個房子重量均落到柱子上,導致柱子軟腳無法支撐,柱子一軟,房子其它部份就會跟著垮)
這是台灣歷經多次震災慘痛代價後的規則,退縮規範也是因應新的建築構造規定而定。
雖然新建物,騎樓還是可以,但中高樓以上建物幾乎都以退縮代替騎樓了。原因無他,低矮建物或還可行,較高建物還做騎樓設計達不到新的耐震法規(或成本太高)。
Excusing worte:
一樓不留騎樓單純是為了多一點店面坪數可以賣,建商利益考量而已吧?
騎樓會損失一些一樓樓地板面積,但都會放寬建蔽率去作補償(也會補償容積)。
這也不是建商的考量,每一區塊都市計劃規定要有騎樓就都要有騎樓,規定要退縮就要退縮。
不是建商愛怎麼蓋就怎麼蓋。
Excusing worte:講到建築安全,也可以反過來想,近年中高大樓沒有留騎樓的是因為柱子太弱不夠撐,需要加一樓的牆面才有辦法過安全法規?更放膽一點說,搞不好有沒有騎樓的差異其實只是店家那片門放前面一點還是後面一點而已
不要自己當專家,騎樓不是不能加強或設計到符合現在的耐震規定,就是成本問題。樓層越高,成本就越高。
建築在耐震考量下,忌諱的就是頭重腳輕,騎樓就是頭重腳輕的設計,先天上就不利耐震設計,需要更多的成本去加強抗震(更多更粗的柱子)。
https://www.storm.mg/article/396382

跨站式平台施做兩個大型開放性廣場~~~要價50億
跟地下化比看起來很少,實則超貴
2019-09-06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新竹市長林智堅推動的新竹大車站跨站式平台計畫,日前完成可行性評估期末報告,已送交通部審查,市府另獲行政院前瞻經費補助兩千四百萬元,將以一年針對站體施做、未來委外或設定地上權等營運方式進行綜合規劃。
市府表示,新竹大車站計畫規劃區塊約二﹒六公頃,經規劃公司評估,將以百年古蹟新竹車站為主體,在維護古蹟前提下,以跨站式平台施做兩個大型開放性廣場。
另外以火車、客運及未來大新竹輕軌等三種不同交通工具的站點做規劃,並讓往竹東、市區的市區公車改在前站公車轉運站進出,往清大、光復路的公車則在後站公車轉運站,藉此分流達到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目標。
此外,設置停車場和計程車停靠站和具商業功能的站點,旅客在大平台上將可觀看到百年古蹟新竹火車站的鐘塔和舊月台,結合觀光,成為如日本東京車站、美國紐約車站等百年車站的觀光景點。
市府表示,跨站式平台施做基地以現有台鐵土地為主,可避免因鐵路地下化或高架化所產生的土地徵收和民眾抗爭問題。且施作經費粗估只需五十億元,比起鐵路地下化需三百六十億元、鐵路高架化需一百五十億元,除可節省經費,還能縫合、均衡前、後站區域發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