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o1989 wrote:而是先有完善大眾運輪,民眾才慢慢放棄機動車轉移到大眾運輸 大台北地區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向來就高,沒有捷運的時代,公車一樣塞得滿滿的.除了台北車站週邊幾公里數個交會站,台北捷運路線並不算太密集,真正密集的是無所不在的公車系統.基隆差不多是新竹市的規模,一樣沒有市區軌道運輸,大眾運輸的普及率就高出許多.
前面提到要怎麼樣讓竹科有輕軌可以通勤上班,這倒是滿有趣的議題眾所皆知責任制之下下班時間不固定,反倒讓下班時間稍微不塞車就算上下班真的很堵車,但其實還沒有最糟糕如果去過工研院竹東院區,除少數辦公室,時間一到中央空調就切送風,半小時後再關閉下班時間就如同高中生放學魚貫而出會不會擠滿往返公車,會,所以有一大堆專屬的通勤遊覽車就待命著疏運不過要竹科廠商補助員工搭乘公車可行度低首先,改掉責任制準時下班,竹科尖峰時段的堵車嚴重到一定程度那就有輕軌眾所皆知台積電是少數生產線之外還有輪班的制度,稱為夜鷹計畫那其實竹科已經接近飽滿,所以不得不擴廠到竹北大埔等夜鶯計畫普及到其他竹科廠商,同樣的辦公室可以承載兩到三倍的從業人員原本10萬從業人口可上看到30萬,通勤人口可達三倍每天就會個別有六個上下班尖峰時段接著,改掉一班制大舉招募新人,拉長竹科尖峰時段產生一定倍數運量那就有輕軌最後,推動竹科的園區更新,重新規劃道路配置和廠區用地利用率,換句話說拆掉重來輕軌就不必再只是拐個邊邊的兩三站,而是可以深入園區設立許多站點
cckm wrote:大台北地區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向來就高,沒有捷運的時代,公車一樣塞得滿滿的....(恕刪) 每個時段都滿滿的嗎?每一條公車路線都滿滿的嗎?台北公車沒捷運前也有一段慘淡經營史,改聯營後才改善。至目前為止還是有三十幾條線是冷門路線,載客率有的低到平均一輛公車載不到兩人。
mko1989 wrote:所以我擷取的數據只有...(恕刪) 這一份2017年6月公布的市佔率調查我認為是有問題的主要是計算基礎在今年更換過,再用變動過的算法去反推民國98年到104年的數據基本上應該以去年原始2016年6月發布的來看民國98年到104年的市占變化關於算法差異就不贅述舊算法為「旅次運具」市占率,新算法為國際通用的「旅次主運具」市占率,98年舊算法13.4%、新算法16.3%,104年舊算法16.0%、新算法17.9%,新算法約比舊算法高出2~3個百分點光台灣地區公共運輸市占率成長差可以從(16.3-13.4)-(17.9-16.0)=1%,一個百分比的成長差對於其反推的旅次主運具,意思已經跟原本的旅次運具沒有可比了105年進行的市佔率調查是真正依據旅次主運具的調查的開始所以要從105年起當作新的計算基礎的開始,106年以後的調查至多就是比到105年為止
我想退休 wrote:夜鷹計畫不是生產線上在用的,而是針對研發人員,人數只有幾百人.而且這計劃2年為一期台積電相關的廠商也要跟著配合,並不是所有公司都能作這件事...(恕刪) 園區生產線有輪班,研發單位很少是一下班就一轟而散的。我到園區很多公司看,十點以前都還有很多人,有一次在聯x科因為技術問題,待到快半夜,辦公室還是一堆人。我一個朋友住隔壁,在鴻海上班,每天十點以前是不會到家的。
就是路線爛,離公司太遠,就算有夜鷹生產線,也沒人搭有些公司研發單位真的待比較晚,8,9點燈還亮著但這是奇怪的現象,晚飯吃很久,或跑去運動,只為待晚一點讓老闆看然後早上9,10點才進公司labbat wrote:這我知道,但是沒有...(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