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

新竹輕軌送交中央規劃報告未核定版--重點摘錄

當初我就覺得第一條軌道是之前規劃的環狀線,那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原因不是路線問題,而是最重要的車輛機廠.
原本的環狀線新竹市沒有規劃,竹北根本也沒地讓新竹市規劃機廠.
想要規劃在竹東嗎?竹東人可是會抗議的,沒有設站卻要設機廠來拉屎.
新竹縣哪可能讓新竹市這樣幹.
如果是我的路線的話,
不管是在頭前溪的千甲車站附近還是經國大橋附近的新竹市都可以做為機廠用地.
當然如果有走到竹中這邊,那機廠位置也可以設置在柯湖路高鐵鐵到旁邊的山坡地農地上,
這樣也比較不會浪費土地的使用.
新竹市就不用那麼堅持在那邊浪費錢跟時間規劃一堆有的沒的了.
我們的軌道建設落後人家50年。
機車連電動機車都推不了~
自駕我看還要再落後個50年,加上先進國家要自駕普遍大概10~20年跑不掉。
所以保守估計70年後,或許百年都有可能。
ywang724 wrote:
自動駕車將要普及 移...(恕刪)
計畫進度(至公道五段、公道五至中興路段)
22.106年3月:預定進度0.94%,實際進度2.28%,F擋土牆施工中。

計畫進度(中興路至力行路段)
20.106年3月:辦理可行性評估期末報告修正板定稿前作業。

把這2個計劃及五楊延伸(可有效解決園區及竹北間國道的塞車)趕快完工,卡實在

高鐵橋下可有效分流慈雲路及經國橋車流
五楊分流後,國道就可幫助竹科及竹北間的通勤不再卡住

該作的不去作

hayato567 wrote:
當初我就覺得第一條...(恕刪)


調度維修機場若設在千甲一帶其實會影響當地, 畢竟千甲一帶等已經是竹市的最後--都市計劃"淨土"

這種佔著毛坑不拉屎的類似嫌惡設施還不如設在空軍基地附近, 反正當地相對禁限建, 土地開發價值不高, 調度場往那丟就對啦


某種程度世曦的研究報告應該有其基礎, 當然那腰瘦貴的造價...

從原來號稱的環狀應該確實有其難度點, 比方高鐵到竹中那邊, 理論上不太可能再建一條平行, 而是考慮用六家線為基礎, 但六家線用的是1067軌, 要嘛把六家線給拆了重舖成1435軌, 但也等於六家線暫時廢線, 會有人不爽抗議的除非複軌,

而竹中接往新莊站後除非把新莊站敲掉大部份轉轍再串出接到關新路上, 然後再連到介壽與園區一路一帶繞行, 這部份已非常複雜且工程細瑣...簡單講根本不用考慮, 這種環狀其實開心居多, 甚至按照原環狀到火車站那幾乎都在東區一帶打轉, 北區完全沒照顧到, 不跟地方連結不可能, 北區可是市政府市議會等政治中心怎可能放掉? 至於香山真的算是竹市偏鄉地帶....

hsubruce wrote:
我們的軌道建設落後...(恕刪)


不會呀

美國連個高鐵都還難產哩, 但帳面上人家國力落後嗎?

日本一堆軌道也不是個個都是寶, 要不要複習一下? 上個世紀日本地方軌道搞出沒有營運效益的廢線改用公車輸運--赤字83線

====
赤字83線是日本國鐵諮詢委員會於1968年(昭和43年)9月所提出的意見書,明列了建議停止營運的83條國鐵地方鐵路線,總長2590.6公里

意見書之中,選定標準如下:

營業里程小於100公里,沿線人口稀少者。
定期旅客的單程運量低於3000人次、貨運量一天低於600公噸。
有其他運輸工具競爭,導致客貨運運量減少者。

被廢路線大多改由公車行駛以維持當地交通需求
===
軌道不是蓋愈多就等於先進!
日本軌道一直是在當時國力強的時候蓋的
若換成今日的日本,要再蓋條注定虧損的軌道路線,有可能嗎?

對岸現在也是如此,連磁浮都敢蓋

有錢好辨事,等台灣挖到石油黃金鑽石時,全台蓋蓋蓋


小客5509 wrote:
調度維修機場若設在...(恕刪)


第一階段為了機廠就做跨越鐵路的東大路線,我個人是不看好.
其實從55路免費客運從南寮到火車站的載客就可以知道未來有多少人會搭乘了.
重點還是跨鐵路這一段,之後的鐵路會如何變化豈是小堅說了算.
況且東大路二段這邊還很荒涼.
要說真的現在就要蓋,那應該又印證我常說的話"昌益蓋到哪,建設就到哪".
又想到有個人的女兒常說的話"誰沒拿過我爸的錢".
我想退休 wrote:
日本軌道一直是在當...(恕刪)

但不得不說日本的軌道建設把民眾教育的很好
不像台灣人出門一定要"直達"
也不像台灣人沒有車開就好像沒有腳一樣
台灣道路人手一車,要如何不塞車?空氣如何好?
JasonStock wrote:
果然很樂觀!!高捷2...(恕刪)


談運量, 這只報告也很敢掰

下面是有輕軌與沒輕軌的差異比較表, 看來挺符合市長認知: 市區公車是種不方便沒效率的運輸工具! 因為目標主力是想要把公共輸運的人次移轉到輕軌上, 移轉開車跟騎車改搭輕軌少的可以[最後一里輸運從輕軌站出來後是要大家改騎u-bike還是滑板車上下班?]

國外就舉個史特拉斯堡市城中區禁汽車與其他私人機動載具, 鼓勵路面電車跟軌道搭配, 竹市卻是要削減軌道以外的公共輸具運能????

就以竹市科-竹科走廊該列來說, 沒輕軌前搭公車與其他公共輸具的一天就有4.5萬人 , 而有了輕軌後3.1萬人將由公車等輸具自然轉換改搭輕軌, 而其他騎機車的降減一萬人改搭輕軌, 開車的降減八千人改搭輕軌, 這樣七輳八輳的搭輕軌就有五萬人起,

但一人一四輪量還是很大呀, 還有8.4萬人開車, 這樣要如何減輕竹科塞車問題? 更何況這只輕軌是以平面為主, 與公車跟汽機車爭道耶



更別提其他竹科-竹北, 新竹-竹北走廊有輕軌後由其他輸具自然轉換改搭輕軌的更是少的可憐



不知版大看的 是這版本

若是一樣,就是拿舊報告 去交差,連日期都沒改

竹市府提給交通部的新竹輕軌報告 標案發包日期竟是2014年12月

上周五(9日)交通部公布有關新竹輕軌可行性評估報告,筆者閱讀後發現內容所評估的路線並非是市府一再對外宣傳的環狀線。該份報告標案的發包日期是2014年12月1日,當時林智堅市長尚未上任,且根本沒有所謂的前瞻計畫。究竟市府為什麼會提交這份以舊路線為基準的報告給交通部?又交通處長不斷對媒體宣稱每日運量至少5萬8千人的評估依據為何?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4224
  • 4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