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工作…離不開這個圈…還是要買…
會覺得現在房子很貴…
是因為這五年來…新竹的房價從十二三萬…大塊文章好像那時才賣這個價
短短幾年間…睿海卻要賣十七萬多……
投資客再加個一成就要賣個十八九萬…
以權狀四十秤來說…價差就差了二百萬…
但是這五年來…薪資卻沒啥變
加上員工分紅費用化…分紅少得可憐…
以台清交的的碩士…剛畢業…月薪四萬五好啦…
年薪十六個月…也才七十二萬…
以睿海三房…權狀38.5秤…一秤18萬算的話…加一車位80萬…
總價要七百七十萬…(?????這價錢買得到嗎????)不吃不喝十年以上才還得完房貸…
而且才只買個小三房…
閒貴…可以不要買…這句話是錯的…
閒貴還是要買…只是要買在地點好滴…地目沒問題的…然後附近沒有電塔…變電所的地方…
還有…找建築品質好一點……不然…每逢下雨就要操心…那邊會漏水
離開台北市精華地段搬到台中之後,大大修正我對地產價值的判斷認知
以前在台北,唯一的判斷標準大概只有地段和付款能力
因為所得的四成以上要用來繳房貸,其他的生活開支又省不得
但在台中購屋的經驗,卻發現地段之外,建商品牌及周邊生活機能的重要性提高很多
*之前在台北,周邊生活機能大概都差不到哪裡去,所以不容易出現差異化
建商品牌是因為建商長期的累積經營所塑造出來的
同時也因為比較貴,所以也用現實條件進行近一步的篩選
許多住戶會用:我願意買比較貴,就是因為我要住的安心、不煩惱、少糾紛
所以許多台中一二線的建商必須要將精華地段的店面全部取消,來換取住戶對日後居住品質的期待,自然一樓店面的成本就反應在房價上
(我住過台北大安區所謂的靜巷,不過門前左右是兩家便利商店、一樓則是自助餐廳和教會
真是噩夢,洗衣服要限定時間,10點餐廳炒菜前要趕緊收起來換成用除濕機,所有的排水孔要加裝防蟑裝置)
許多住宅大樓的一樓店面都成了日後管委會(住戶為主)和一樓店主(出租,不住在大樓裡)的糾紛來源,
搞到後來管委會沒人想碰,願意碰的都是因為利益關係,住戶就乾脆蒙著頭假裝看不到聽不到。
(那天去現場看到隔壁大樓的白鐵捲門時,倒抽了一口氣,立刻把心目中原來的C棟向南方向給刪除了)
這也是成了我目前尋找新竹兩年後新家很重要的依據,。
貴一點(當然還是要負擔的起)可以接受,但是不要住的煩心,日子已經很多麻煩事了,不要回家多一條。
我也相信好的建案會留下口碑,到時候要轉手,即使碰上不景氣的時機,還是比較容易脫手。
(這是台中建立的信心,是否適用在新竹就不一定了)
我還沒往竹北特區那個方向去找,不過看過某台中建商和某本地建商在網路上的評價後,基本上已經先除名了
不過那天看到上班時間塞在慈雲路和公道五/埔頂路口的車陣後,相當膽怯住到竹北去。
所以結果是高壓電塔和塞車的取捨了
(我是覺得高壓電塔是心理上的,要靠自己對MAXWELL公式的信心來解決,塞車是每天會面對的痛苦。)
要說我對目前鎖住的惠宇建案的批評,那就是樓板隔音了
可是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一般常態,惠宇是在標準之上還是之下
據說清雲的樓板厚度又再加3公分了,還多了一層[彈性層]
這是新把戲,不知道效果如何。
惠宇的案子在台中確實偏貴,有朋友買南屯區某案時,同個時間隔壁有另兩家建商的案子同步進行。
交屋後價錢老是被隔壁的建案拿來比價,不過兩年之後,據說價格已經拉開兩成左右了。
(完全道聽塗說,我也不做這種投資,所以沒去確認過)
能不能夠在新竹再創造這種差距,哪也得看造化了。
如果以五十坪計算,每坪多兩萬(多一成多了),那總價會多100萬。
利率2%算20年,每個月 多5,059的本利攤還金額,3%的話多5546。
要怎麼看待這5000元,就要看每個人了
所人因此戒菸和少吃肉,有人覺得是強迫儲蓄,有人覺得5000元不如去買大樂透
還有人覺得寧可拿去賭建商品質,或是賭一樓店面是喜歡的咖啡店而不是自助餐廳
也可以算成每天多花45 分鐘塞車的代價
(算一下,20個工作天,每天45 min, 等於15小時,大概等於時薪330元)
(請教一下,上班時間從竹北經國大橋上橋開始算起,過埔頂路一般需要多久呀?)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