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新竹昌益建設 -- 一品大觀 的問題


ludi01 wrote:
5. 社區外圍昌益號稱增送 2500 坪土地給市府當公園用地以彌補該地目以住宅形式銷售, 代銷中心對外說市府將負責公園後續維護, 但市府所知因為這是昌益捐贈 (另有抵稅用途) 並且昌益負責, 其實這裡面有個有趣的 trick. 版上一品大觀的住戶應該都會發現每一戶的權狀在簽約時與正式取得之後都多加上了 4-6 坪不等, 很多住戶心想賺到了... 但這個有趣的 trick 就是 500*5=2500 坪!! 知道我說的是什麼了嗎? 雖然往好處想, 反正可用坪數也沒少, 沒啥損失... 不過, 事實上, 這就是無形中大家又提撥了更高的公設比出來... 身為新竹人的一份子, 真要感謝一品大觀所有住戶的善舉, 不但捐公園, 並且每年還會持續繳稅金並加上管理.


這一點樓主可能沒做好功課,
這個應該說是昌益的特色, 包括大塊文章, 創世紀,啟奧....
在交屋後機乎都是多出坪數, 並不是只有一品大觀是這樣喔.



betta wrote:
這個應該說是昌益的特色, 包括大塊文章, 創世紀,啟奧....
在交屋後機乎都是多出坪數, 並不是只有一品大觀是這樣喔....(恕刪)

有人去丈量過嗎?
到底是有多出坪數 還是付出了更多的公設?!
pyh wrote:
別的部分無法置評。多...(恕刪)


phy 講的是沒錯, 建商當然不可能直接把增送出去的部份列入建物權狀甚至土地權狀裡,
2500 坪成本就在住戶所買的房價上... 已經捐出去了...
每戶捐了多少? 就是我說的這個 trick: 5坪*500=2500 坪
這個捐出去的價值, 建商/投資客, 成屋後再用每戶虛灌的 5 坪*16.5 (或18.5) 賺回來

dgame wrote:
有人去丈量過嗎?
到底是有多出坪數 還是付出了更多的公設?!


即使是多出公設, 它並沒有叫你補繳差額, 何來"付出"更多公設呢?
頂多是公設比由 25% 變 27%之類的

問問有買這幾個建案預售屋的同事就知道了,
我在猜這應該也是投資客偏愛昌益預售屋的原因之一吧!?





betta wrote:
即使是多出公設, 它並沒有叫你補繳差額, 何來"付出"更多公設呢?
頂多是公設比由 25% 變 27%之類的...(恕刪)

可是 這樣不是買預售屋的買家是不是就吃虧了
畢竟 他們沒有被"送"到這虛坪
可是 卻要為了這權狀上面的虛坪付出代價...
ludi01大大, 說您算錯了, 您還硬坳勒, 是真不明白還是要混淆視聽!?

前面(7)您舉個例子:
  "...某一戶(我也不要去講哪一戶)其實仲介也都有資料, 當初不含車位面積標示約為 54 坪,
  內部約 40 坪, 後來權狀增為 59.x 接近 60 坪...另一個在竹北六家的非昌益案子,
  權狀 53 坪內部 37 坪, 非實用比例 30% ..."
我回覆( 8 ):
  "雨遮屬於私有權狀, 並非公設, 公設比 = (大公+小公)/(大公+小公+主建物+雨遮+陽台),
  您的計算錯誤在於: (60-40)/60*100%=33% ...您把雨遮的部分(一般大概3~4p)也都計入公設裡頭了..."
結果(12)您的回覆:
  "如果我把雨遮算進公設內, 就變成 (60-36)/60*100%"

錯在哪, 仔細聽喲:
1.當初建商銷售不含雨遮坪數且不含車位面積標示約為 54 坪,內部約 40 坪
 --> 權狀 54 坪表示含: 大公+小公+主建物+陽台
 --> 內部約 40 坪示含: 主建物+陽台, 因此囉 大/小公設就應該是: 54-40=14 坪
 ==> 建商銷售的公設比為: 14/54 = 0.2593 (25.99%)
2. 交屋後權狀增為 59.x 接近 60 坪 (以下就以 60 來算)
 --> 增加約 6 坪, 就假設增加 3 坪雨遮, 以及 3 坪公設好了
 --> 表示, 權狀私有部分增加為: 40+3 = 43 (主建物+陽台+雨遮)
 --> 大/小公設部分增加 3 坪: 14+3 = 17 (大公+小公)
 ==> 因此交屋之後的公設比變為: 17/60 = 0.2833 (28.33%)

至於(7樓)您說的: "...非實用比例是多少? (60-40)/60*100%=33%..."
 分子部分: 60-40 = 20 (您這樣計算得出的這20坪變成: 大/小公設+雨遮)
 說您計算錯誤是因為, 雨遮根本不屬於公設, 這樣把所有增加的坪數都算到公設裡, 您的觀念有問題
結果(12)您的回覆: "如果我把雨遮算進公設內, 就變成 (60-36)/60*100%"
 這又更誇張了, (60-36) 代表所有權狀 60 坪, 私有部分只有 36 坪的意思,
 建商銷售時私有部分本已經不含雨遮, 只有主建物+陽台了,
 結果您又認為雨遮有 4 坪(應該沒這麼大啦), 又把不含雨遮的私有部分再減去 4 坪雨遮,
 剛才公設部分已經多算入雨遮了, 這麼一來豈不是又再算了一次?
 公設部分連加了兩次雨遮, 得出的公設比還能不大嗎? ludi01大大, 您這邏輯還真 @#*!?


pyh wrote:
別的部分無法置評。
多出來的那些坪數就不用猜了,純粹是昌益在銷售時的坪數沒把全部坪數計入。如果有把同時期各建案繞一圈,你會發現只有昌益的建案公設比為25%,其他建案都在27%、28%以上。昌益的建案公設沒有特別少,能有這些差距就是從這來的。對於預售屋的住戶來說,銷售坪數的減少代表總價比較少,預繳的管理費也比較少。唯一的缺點是稅金可能要多一點,但是以這類集合住宅來看,除非是空置,目前稅金實在低到可以忽視這一點坪數的差距。
至於那個公園是由這些坪數差距湊出來的,還要幫它繳稅!?別鬧了。(1) 那多出來的坪數不是土地權狀,是房屋權狀。但是公園可是老老實實地佔土地面積啊;(2)如果還要幫它繳稅,表示還有使用權!乾脆住戶一起把這塊地收回來好了。真是如此,一品大觀大概買馬上變成新竹市最划算的建案了。...(恕刪)

+1 ... 閣下思緒清晰

dgame wrote:
有人去丈量過嗎?到底...(恕刪)

有興趣自己去看權狀就知道啦, 這是最具公信力的

dgame wrote:
可是 這樣不是買預售屋的買家是不是就吃虧了, 畢竟 他們沒有被"送"到這虛坪
可是 卻要為了這權狀上面的虛坪付出代價......(恕刪)

問題是其他建案的購買者, 不管是買預售或買二手,
都一樣得為這權狀上面的虛坪付出代價, 真正賺到錢的卻是建商...
這個建案: 買預售屋者   買二手者
     公設比25%  公設比28%
有些建案: 買預售屋者   買二手者
     公設比28%  公設比28%
或許有人會說, 這一來其他建商的建案怎麼有人買預售屋呢? 早買晚買不是一樣, 利基在哪勒?
其實把戲人人會變, 巧妙各有不同, 只要開賣是一個價, 之後每一~兩週不斷墊高單坪售價,...不斷喊: "要調漲囉..."
一樣造成: "早買早好, 後買吃虧喔" 的現象, 自然囉, 為什麼新竹買屋是要領號碼牌用搶的, 這原因還不明白嗎?
昌益的房子就是這樣
連我去找仲介
仲介也說你不急的話
要買昌益的房子還是買預售的好.......
昌益的房子公設比預售大概在25%左右
但實際交屋後可能會暴增到35%-30%左右(看原本房子權狀大小)
可以去仲介網站上自己算一下就知道了

聽說現在的大樓建案是找不到25%的公設比了
好像是政府規定的還是什麼原因
現在好像都是30%+起跳
是否有人可以說明下
doubless wrote:
...昌益的房子公設比預售大概在25%左右, 但實際交屋後可能會暴增到35%-30%左右(看原本房子權狀大小)
...(恕刪)

這是因為黑心投資客或仲介又灌入車位坪數在裡面, 藉以擴大總權狀坪數, 來稀釋建坪單價的緣故(不是昌x專利):
比方承上算法: 交屋之後的公設比變為為 17/60 = 0.2833 (28.33%)
車位(以7p計): (17+7)/(60+7) = 0.3582 (35.82%) ... 車位其實也不應該算在大小公設裡頭啦

ps. 建物權狀會分兩份, 一為住家建物權狀, 一為車位持分的建物權狀, 兩張應該分開來計算會較符合一般人認知
betta wrote:
即使是多出公設, 它...(恕刪)


這位大大,光是平白無故的多出來的公設,你可能認為只是公設比變高了。
但是你可曾想過,每個月要交的管理費,也是依權狀來計算的,多出個5坪,每個月就要多繳5*40=200元的管理費/每戶。若是500戶的話,一共多出10萬的管理費。
不管是做什麼用途,這些都是住戶不應額外支出的。
這位大大可能真的沒買過昌益的房子
都是聽說與憑空想像
昌益的房子在半年代管期過後
算管理費的坪數其實還是用預售坪數下去算的!
並沒有拿多出的五坪去算管理費!


drmfsohmygo wrote:
這位大大,光是平白無...(恕刪)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