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p0002 wrote:慈雲路會更塞你的邏輯也太跳,只有你在說園區人數 看得懂,就不會得跳痛。如果光埔居住人口和園區工作人口沒什麼太大關係。那麼光埔居住人口也不會和慈雲路上下班塞不塞沒有太大關係。舉一個極端例子,因光埔開發而使竹北一萬名園區人移入居住。這一萬人本來就是利用慈雲路上下班,遷到光埔後還是用慈雲路上下班,對慈雲路車流量會有什麼影響?當然這是"極端"例子,遷居光埔人口不會全是原來就是走慈雲路上下班的。但...也有人原是走慈雲路上下班,遷居光埔後就不走慈雲路(例如原本住在公道五或竹北,公司在二期)。也有人遷居光埔後,雖同樣走慈雲路,但因離園區近了,改騎摩托車,也有原走慈雲路,因遷到關長而不走慈雲路了,加上興隆橋的分流...慈雲路的加加減減,不一定是想當然爾的塞爆。這樣說好了,光埔大概再遷入一萬人,就達到重劃區規劃的人口(就是說達到設計的飽和點)。這一萬人,不全是園區人,包括其眷屬或跟本和園區無關的家庭,就說有3000名園區人好了。這3000人有我說的,原本就是走慈雲路的遷入後還是走慈雲路,有原走慈雲路,改走其它路,當然也會有本來不走慈雲路,遷來後改走慈雲路。這加加減減能對慈雲路造成多大壓力?
sunyearhuang wrote:就說有3000名園區人好了。這3000人有我說的,原本就是走慈雲路的遷入後還是走慈雲路,有原走慈雲路,改走其它路,當然也會有本來不走慈雲路,遷來後改走慈雲路。這加加減減能對慈雲路造成多大壓力?...(恕刪) 在公司位置不變的條件下:a)原走慈雲路,搬來後走慈雲路b)原走慈雲路,搬來後不走慈雲路: 除特例外,幾乎不可能. 住光埔不走慈雲路進園區,那之前住別地方時就更不可能走慈雲路c)原來不走慈雲路,搬來後走慈雲路所以搬去慈雲路後, 只有a)c)兩種狀況, 所以多了1500人次的上班車潮.
tomtomdog wrote:b)原走慈雲路,搬來後不走慈雲路: 除特例外,幾乎不可能. 住光埔不走慈雲路進園區,那之前住別地方時就更不可能走慈雲路 很多啊!我認識的就不少。例如原住公道五,公司在二期,習慣走慈雲路。住光埔後走光復路轉介壽路或,住埔頂二路以南的不少改走光復路,尤其龍山東西路兩旁的,大部份都不會再繞去走慈雲路。尤其改騎摩托車的,更不會再走慈雲路。
走慈雲路的大概住慈雲路以西的多一點,慈雲路以東的大多走小路到光復路後再轉園區一路、介壽路、光復路一段525巷進園區。所以如果是竹北或是走68轉慈雲路的,搬來慈雲路以東是有可能改不走慈雲路的。至於為什麼慈雲路以東不喜歡走慈雲路,因為紅綠燈要等超久。最後光埔一萬人,竹北增加的可是幾萬人(建案還滿坑滿谷)早就把慈雲路塞爆了。tomtomdog wrote:在公司位置不變的條件...(恕刪)
hsubruce wrote:竹北增加的可是幾萬人(建案還滿坑滿谷)早就把慈雲路塞爆了。...(恕刪) 興隆橋分流後好很多了,以前是大塞,現在是小塞。光埔規畫是2萬人口,原居住人口不算,己移入的也有七八千人,並沒見到慈雲路有明顯的增加車流。當然,興隆橋分流是有很大貢獻,很明顯,慈雲路上下班時段的主要使用人口不在光埔。所以光埔新住民對慈雲路壓力不會太大影響是事實。
上班時間, 我為了從公道5上國一, 從埔頂一路出發,就要花約20分鐘才進入交流道,才發現慈雲路分支的綠燈時間都讓給了慈雲路,這就是市政府的"成功解決慈雲路雍塞"的方法, 卻苦了光埔週遭居民, 所以事實上慈雲路對光埔居民還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