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zaa wrote:你以為二十年後台積...(恕刪) 園區不是只有台積而已, 而台積在新竹是否擴廠取決很多因素, 如水庫各種水資源不增加, 擴廠會列入考量, 就算穩定了, 日後也許只是同廠改建更新, 要在新竹擴廠與否變因很多但園區人力是否增加這代表消費人口基數增長可能, 值得觀察, 先前待過的系統公司, 原二個廠, 曾經因為各種因素處份掉其中之一, 縮減部份人力, 但現職公司自動化投資上仍有疑慮, 主要是以增聘技工人力為主, 但若自動化各種不利因子降到低, 增加自動化也代表聘僱人力停滯或逐步降低, 整體園區人力規模可能上升有限,目前公司人力外籍工的交通上下班是公司包通運公司自宿舍按班別整體接送, 不是讓外籍工三三二二自行搭車
bon appetit wrote:你說的真對!實在笑...(恕刪) 新竹輕軌跟一帶一路有得比?一帶一路初衷是把對面過剩產能找地方輸運消化, 還有物暢其流達成國際貿易效果賺外匯新竹輕軌主要還是以輸運人為主, 就是個地方交通系統純內需, 只賺台幣, 不具貨運功能, 且中央最好全額出資, 畢竟這是現朝主動提出號稱瞻規劃, 高雄路面輕軌每公里造價6.5億; 機捷中運量高架每公里24億, 以現在時空估算300億新竹輕軌高架大約在10-12億每公里, 理想上大概可蓋約30公里不超支的話, 像機捷一開始預算約960億, 搞到後面超支約三百億; 所以要不超支換算, 新竹輕軌用20公里當基底建設, 三百億花費就有機會不再追加要蓋一定要通往園區主要幹道, 不是只有接到科技生活館就算了, 然後撤底執行限制私家車輸運轉嫁搭乘, 運量才有機會好一點, 不然類似的問題買車容易養車難是一樣的
chiashin wrote:「...作為取代「鐵路立體化(高架、地下化)」等高成本的替代方案...」 ~~~ 跨站建築可以取代? 兜不起來,所以稱之唬爛! 如果跨鐵道建築含有立體道路,是可以取代,沒錯。若沒有,就是退而求其次,無魚蝦也好。chiashin wrote:我不相信什麼跨站建築,大概是後站的空地蓋座商場,再建個前站到後站天橋連通,號稱可以取代鐵路地下(高架)化。 鐵道上方不是只有天橋,跨站建築,基本上就是房子蓋在鐡道上方和兩邊。不然就只能叫天橋。
chiashin wrote:你以為二十年後,新竹的人口還會增加?...(恕刪)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口是會往都會區,工作機會多,生活條件好的地區集中。少子化的國家,這現象更明顥,少會更少,多會更多。所以...新竹若預期台灣完蛋,新竹沒希望,不建設,生活條件擺給它爛。那十年二十年,人口當然進口轉出口。會是你說旳景象,沒錯!
前瞻大餅 3都拿走5000億台中要1600億,給1597億.要多少給多少!台南市要1700億,給1400億,小砍一下意思意思!高雄要2023億,給1823億,也差不多要多少給少了。人口最多的新北市最好笑!要也要想想自己是啥顏色,要4500億!中央以為說的是日幣,轉換為台幣後再砍一刀,剩821億新竹只要275億,零頭,幾乎全給,250億!不過不少網友似乎,還覺得新竹,是什麼咖!要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