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brother wrote:此言差矣!我記得當初...(恕刪) 地方是可以說服中央沒錯,但要中央認可你的理由才有用,然而桃園鐵路地下化本身爭議太大,遭到不只是專家學者的批評,不少民眾也持反對意見,與其同一時期規劃的台中車站早已完工,桃園卻才正要開始,光是時間成本的代價就不小了...
backpackerlawyer wrote:地方是可以說服中央沒(恕刪) 所以我才說林市長沒有鄭市長的能力和氣魄,沒錯吧~林市長要推大車站就隨他去推吧!我看是超過50%的市民都反對大車站吧!等待2022縣市長選舉見真章!
piscesfox wrote:左營高鐵不只車站,軌(恕刪) 左營高鐵站是平面軌道,站體採大平台設計,你誤會了蓋房子你可以蓋得很有質感,也能蓋的很簡陋,同樣蓋三層樓,但價格會一樣嗎?台北車站是地下車站,但站體環境卻不如日本東京幾個大平台車站,台中車站就更不用說了我想說的是,高架化本身會比較貴,自然150億(高架化恐怕不只)站體要能蓋得多有質感,應該是沒有,但大平台本身就比較便宜了,可以期待65億能把站體的質感弄得比高架車站還好(老實說,我覺得現在的新花蓮站比新台中站有質感多了)而且你還沒算入高架化的維護費用比大平台貴,除了多出100億的工程款,後續維護費用,市府是否負擔得起也是個問題,新竹市不是六都,經費真的是有限,你必須務實看待
這些跨站式平台成功的案例,基本上大眾運輸使用比例都很高,拿來做比較意義實在不大。推大車站前應先致力提升大眾運輸,當提升到一定比例自然就會有其需求。可惜的是這些年,新竹市大眾運輸使用比例不升反降。先強推大車站,讓站體內的店家跟外面的搶生意,只會讓已經日漸消條的店家雪上加霜。backpackerlawyer wrote:這個計畫基本上是學習日本岡山站、東京品川站、韓國首爾站的精神(恕刪)
00ff55aa wrote:這些跨站式平台成功的(恕刪) 如果要以大眾運輸比例高而不能相比,那高架化或地下化車站基本上也不能做類比了,因為日韓的高架或地下化車站的大眾運輸比例也高,包含台北也高於新竹(但比例高於新竹也是因為,新竹只有公車,而不像他地有地鐵,這種比較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反觀同樣採大平台設計的高雄左營跟花蓮站的大眾運輸比例也不高,卻也很成功新竹的大眾運輸比例一直是那樣,反而在六家線開通後,六家線各站的進出站人數還高於中南部很多固有車站大車站計畫是用較短時間將車站周邊進行整體開發,地下化或高架化反而才會造成周邊商家雪上加霜,因為工期過長,加上鐵路兩側民宅的拆遷、施工圍籬造成的交通黑暗期,反而會更加劇車站商圈的落沒若認為站體內商家會搶外面商家的生意這個說法成立,基本上就是在反對台鐵開發車站經濟以及站體立體化罷了,同時也在質疑台北與台中車站內的商店搶生意導致周邊商圈落沒,因為任何站體立體化,有個很大的目標就為了加強站體商業機能,增加台鐵收益
不是很清楚台灣那些地方因鐵路立體化後更慘的?如果是人口密度比較低的地區,立體化主要是安全因素,但是幾個都市地區的立體化(除高雄不清楚),其他的感覺都還不錯啊!像板橋新板特區,台中干城都很有感啊!甚至桃園立體化還沒正式開工,整個內壢車站重劃都如火如荼在進行了。如果決定要大車站,先將整個公車輕軌路網建構到一定程度再做也不遲。backpackerlawyer wrote:地下化或高架化反而才會造成周邊商家雪上加霜(恕刪)
00ff55aa wrote:不是很清楚台灣那些地(恕刪) 我並沒有說立體化後會很慘,而是說冗長的施工週期反而導致周邊商圈落沒因為你沒看到台中、板橋在進行數十年立體化工程時,車站附近因為鐵路工程有多落沒,你看到的是立體化後的成果再者新板成功是因為兩條捷運等公共建設導入,外加市府遷入,以及大規模區段徵收,才有現在的發展,但離開車站中心往過去的鐵路沿線看,其實還是沒什麼改變,有用的還是侷限於車站周邊只是你要考慮,要達到這樣的成果,是不是非得用鐵路地下化不可? 較省錢的大車站計畫也許也可以達成相同的效果? 若可以,何不選擇較經濟較省時的做法至於安全考量問題,說實話,新竹市的平交道區,基本上都有陸橋跟地下道解決了,除了人流稀少的小巷道與郊區的一個路段,影響還真的不是很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OGOWdso1w這是岡山車站採大平台的成果,說實話,比台中車站還有質感
一般就是透過比較大規模的都計及道路改善來吸引更多人移居。鐵路立體化是很多縣市政府針對鐵路沿線採取的做法。提升大眾運輸當然也有機會,不過可能更貴甚至更久。但是如果只是大車站,我是不看好。反正市府頭都洗下去了,也只能等三五年後再來看看成果如何。backpackerlawyer wrote:要達到這樣的成果,是不是非得用鐵路地下化不可?(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