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霞飛苑(十里靜安)小疑問

如果照s大所算
加上管銷費用
建商賣25/p的毛利連20%都不到(何況前兩年根本也不到25)
還要負擔風險
這樣真的合理?
S大的推算的確有憑據
不過那份所謂行情表比較像是高高標
建商如果是這樣的成本結構
那真的是佛心來著

sunyearhuang wrote:
就以平圴值0.14坪,一坪50萬市價來算,大約是7萬。
也就是說每建坪坪造價+土地持分=11.5萬+7萬=18.5萬/坪。
你也可以說,這是關埔超高樓建商的基本成本。加上管銷和利潤,一坪賣25萬左右(註),我覺得合理。
目前,建商喊到30萬/坪(成交價),個人就覺得有點貴。

sunyearhuang wrote:
黑宅指那個建案?是...(恕刪)
eastliu wrote:
S大的推算的確有憑據
不過那份所謂行情表比較像是高高標

你自己蓋蓋看保證比這個高高標還高
每次提這個,我都有補充說明,那是一個標準表。
建材(尤其是修飾建材)不同,就會造成很大的差異(標準就是一般般的建材)。
大小建商的能力不同,其成本就會有所差異。
舉個例,建商平釘天花板給你,他成本只要2000元/坪,你自己找木工來釘,少說也要3000元/坪。

eastliu wrote:
建商賣25/p的毛利連20%都不到(何況前兩年根本也不到25)
還要負擔風險
這樣真的合理?

最後建商若真能有20%的毛利,並不低喔!
本來,正常的建商,推案的表價(訂價),就是抓3~4成毛利,成交價就約2~3成利潤。
低嗎?問一下其它行業公司的老板,不羡慕死才怪!
我再說明一下建商的經營模式,你就會訝異,原來蓋房子這麼好賺!
一個總銷百億元的建案,依2成利潤來推算,那麼其總銷成本為80億,毛利是20億。
這80億元成本,建商從銀行貸了7成,56億,建商自己只需出24億。
當然借錢是要付利息的,假設建商養地和施工期間幾年內,共付了10%的利息(註),約是5.6億。
那麼建商實際付出的成本是29.6億。
用29.6億賺了20憶,毛利是多少?答案是:67.6%!
還會覺得低嗎?
另外,兩年前賣不到25萬/坪,但建商的土地成本也不是50萬/坪
還有,你忘了我有提的,建案若搭配有店面銷售,那可不是25萬一坪喔。

註:建商養地越久,當然要付的利息越多。但建商要養地的目的無非預期地價和房價的上漲,獲利會更多。
  假設建商不養地(地的閒置期很短),從預售開始,就有承購者一路支付工程費。而建商要給包商和材料設備供應商的費用,
  支付期也是可以拉長。一個經營順利的建案,建商真正要付的利息很少,甚至是零。這時上面的例子,建商毛利就會超過8成。
我當然也知道小老百姓自己搞成本高
但是您現在是推論建商的成本
不是算小老百姓蓋的成本
當然是用建商的角度來看啊
既然您也認為建商有能力壓低
那就不該用這個價錢當成本囉

您認為20%的毛利對建商是ok的?
這會不會有點理想化呢
如果20%的毛利ok
那就是說如果售價下滑20%建商就要賠錢
或者說有兩成餘屋未售建商就要賠錢
這兩者常互為因果
以十里為例,因為銷售的慢,只好下調售價
這兩年就有朋友以21.x左右入手
所以建商願意接受毛利剩5%,再東扣西扣一些支出只是白忙一場?
我了解建商的錢大部分是借來的
但是投入這麼多時間承擔這麼多風險,只為賺20%嗎?

我完全接受樓蓋越高平均成本越高
但以您的數字算起來實在不划算
如果您是說營造廠的毛利20%
那比較能接受一點




sunyearhuang wrote:
你自己蓋蓋看保證比這個高高標還高
每次提這個,我都有補充說明,那是一個標準表。
建材(尤其是修飾建材)不同,就會造成很大的差異(標準就是一般般的建材)。
大小建商的能力不同,其成本就會有所差異。
舉個例,建商平釘天花板給你,他成本只要2000元/坪,你自己找木工來釘,少說也要3000元/坪。
最後建商若真能有20%的毛利,並不低喔!
你的前提是假設100億賣完才有那麼高的毛利
萬一沒人買了
萬一房子跌價了呢
造你的算法 大家都營建股就好了
一班營建公司的毛利率大概是3成多
舉例如下
https://tw.stock.yahoo.com/d/s/company_2542.html
eastliu wrote:
既然您也認為建商有能力壓低
那就不該用這個價錢當成本囉

我們在做概算,通常就以標準值(或說平均值),不然要怎麼算?
建商有能力壓低,只要不是偷工減料,那多賺的錢也是人家的能力。
要不要分一杯羹給承購戶,那是他的選擇。

eastliu wrote:
您認為20%的毛利對建商是ok的?
這會不會有點理想化呢
如果20%的毛利ok
那就是說如果售價下滑20%建商就要賠錢
或者說有兩成餘屋未售建商就要賠錢...(恕刪)

我說正常的建商,表價就是抓3~4成毛利,實際就約2~3成毛利。
這是現況,不是理想化。
房價一下跌20%,對正在興建中的建案,當然是重擊。至於賠不賠錢,或頂不頂得住,就要case by case。
不能一概而論。
有餘屋,不代表建商一定賠錢。不然怎會有建商會有保留戶?
(我說的是真的保留戶,不是賣不出去假裝保留戶)
餘屋在財報上也是資產,不會登記成損失。
公司財務好,預估未來房價會漲,留著就是會升值的資產。
預估會跌,就降價停損處理。
不過,已經越扯越遠了...

smallpinpin wrote:
你的前提是假設100億賣完才有那麼高的毛利
萬一沒人買了
萬一房子跌價了呢...(恕刪)

唉!我不過就是舉例,所謂20%毛利,不一定實際就是20%啊!
天下事沒有絕對賺的。
蓋房子的建商當然有它的風險在。
我舉的例子,有說"順利的話"。
沒說一定是這麼賺。
本來建商的毛利率就是抓2~3成。
有的建案賺得多,有得賺得少,甚或賠錢都有可能。
最後總成績如何就是如何。

smallpinpin wrote:
一班營建公司的毛利率大概是3成多
舉例如下
https://tw.stock.yahoo.com/d/s/company_2542.html

那就是某個公司的總成績。然後呢?你要說明什麼?和我說的也不衝突不是嗎?

sunyearhuang wrote:
我們在做概算,通常就...(恕刪)



""我們""在做概算,通常就."
請問你是建商還是代銷???
smallpinpin wrote:
""我們""在做概算,通常就."
請問你是建商還是代銷???

"我們"就是我,你跟eastliu大啊。(什麼時候"我們"成了建商代銷,呵呵...)
"我們"不是在這裡討論光埔的建案的成本結構嗎?
做生意的沒有人會願意讓買家知道成本吧!
有那一家建商或代銷會跟買方討論成本結構?
當然是越暗越容易"海削"!
(現在光埔建案,建商要賣的是30萬/坪,不是我說的25萬/坪,成本給你看光了,他怎麼賣?)
太敏感會得被害妄想症的
如果大部分稍具規模的建商成本都能在此之下
那這個表列就不能當做所謂的標準值了

退一步說吧
我承認我完全不知道建商的成本
以一個非本業來說
sun大如此計算也算盡力了
但是如果考量到風險與機會成本,從成交價反推出來的毛利並不合理
所以惟一的可能就是建商的成本並不是如此

在這種毛利差10%就有很大差異的情況下
業外人士探討成本其實意義是有限的
這就好像賣IC
如果都拿小小公司的wafer, package, testing的價格去算
某些大公司的大量產品簡直沒有利潤
但事實上大部分IC毛利也都能在三到五成間(未計人力)
PM不可能拿所謂的"標準值"來評估對手的cost

不好意思我認真了XD

sunyearhuang wrote:
我們在做概算,通常就以標準值(或說平均值),不然要怎麼算?
建商有能力壓低,只要不是偷工減料,那多賺的錢也是人家的能力。
要不要分一杯羹給承購戶,那是他的選擇。
我說正常的建商,表價就是抓3~4成毛利,實際就約2~3成毛利。
這是現況,不是理想化。
房價一下跌20%,對正在興建中的建案,當然是重擊。至於賠不賠錢,或頂不頂得住,就要case by case。
不能一概而論。

新竹一號 wrote:
內心話,我覺得大樓...(恕刪)
創意~~無價,就像iphone成本那麼低,還一直砍成本,但它就是能賣高價

就算知道建商成本,它也不會按這加個2~3成或多少的來賣

而是看當時的房市景氣及周遭建案而來定價

成交價才是真的




eastliu wrote:
這就好像賣IC...(恕刪)
M大
我完全認同成本和售價是兩回事哦
所以我說幫他算成本意義有限
十里就算賣30,只要賣的出去也完全是ok的
我只是不認同S大說的平均建坪造價和毛利20%是合理的



mobile3803 wrote:
創意~~無價,就像iphone成本那麼低,還一直砍成本,但它就是能賣高價
就算知道建商成本,它也不會按這加個2~3成或多少的來賣
而是看當時的房市景氣及周遭建案而來定價
成交價才是真的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