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mill4007550 wrote:
首先要特別感謝ATT...(恕刪)
感謝您的指教,您的氣度非常高,也謝謝您的指點~~
我想您應該是個很不凡的人物
關於您提到的幾個問題,其實我自己也困惑很久,
我就我的個人看法分享一下,也許不見得正確,您姑且參考
如果其他板大有其他看法,也許也可以提出見解,
因為這問題其實很複雜(牽涉到太多政商層面)
-------
1.既然所有城市發展的力量都是由利益所推動(假設這項前提成立的話),那麼這些利益究竟是從何而來?這些利益的真正源頭(本質)是甚麼?
-->
應該說,就我的觀念而言,應該是並非所有城市發展都是由利益推動,
如果是台北市某些一級戰區,受到中央+地方+全國關愛的話,
算是明星地區,為了國家首都形象跟門面,這種就不需要有利益,
(或者說令一個角度來講,"利益"變成就是另一種國家形象的表徵或者政治人物為了都市形象打造出來的示範地區)....
但是桃園目前現況是,很多區域就我的觀察,
好像都跟利益牽扯到非常大的關聯.
不論八德擴大/青埔/航空城/藝文特區/廣豐特區/...
真正的源頭,
舉例來講,假設有大片的郊區農地,
徵收成本除了可以便宜很多以外,
相關裙帶關係的人物也會去掃土地,因為他們也進場了,所以就會非常積極集體策動.再怎麼樣投票也給他過關
之後經過徵收與重劃,再標售掉一些土地給財團,可以回收不少資金,這些資金可以挹注當地交通建設或者公共建設的發展...
畢竟現在要面對的是,國家的財政已經日益短少,
所以如果要從價格比較昂貴的既有市區來進行交通建設,
勢必成本會花非常高昂,而且國家可能也沒有這樣的經費,(除非是首都直轄市優先推動)
當然民眾也有制裁的方法,那就是透過選票...
但是換個角度來思考...每個政治人物要當選,連競選經費都是破數億(立委以上等級)以上...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任何政黨或政治人物(特別是有家族企業的)砸了數億出去,肯定需要"回收"
我知道當然也有那種清新的學者,
但是大家都知道,這種學者沒經費要競選,多少也得靠其他企業主或政黨的"奧援"才能有經費選上
既然有了這些"奧援",當然人之常情就是得回饋,所以最後也慢慢同流合汙或者離開換其他人上來
2.當規劃者、中間者吸納了這些利益,最後由自住居民買單,那麼長遠的影響又是甚麼?會不會形成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演變成日後必須付出更大代價去挽救?
-->
這點您問的非常非常的好,也整個切入核心...
這些利益有一大部分最後就是得由最後的自住客來買單,
換句話說,一個重劃區的重大交通建設,
有一部分的經費都可說是間接轉嫁給來自於這些來入住的自住客,
越晚的通常付出的代價就越高(房產崩跌例外).
所以其實我本身對於敢高價買重劃區來自住的人,
我不但不會鄙視,相反的我會給與盡可能熱心的幫助,希望對方能盡量買到便宜,
我想大多數有曾經PM給我過的網友,不管是哪個重劃區,應該大多數都能感受到.
因為這些人都是在替台灣新興都市發展貢獻了一部分心力.
假設未來國際路重劃區崛起,我相信價格肯定不親民,
搞不好一坪三十幾萬以上起跳,如果有交流道又有第二幹道的話,
搞不好四十萬起跳都有可能,
但是如果這些都沒人願意買單的話,
國際路重劃區跟道路工程與污水道與纜線地下化系統就可能沒有機會建立或者拖拖拉拉,
重劃區可能也會搞不太起來,因為沒人支持建商也不願意買地蓋大樓.
其實對於受益者最高的,反而是原先在重劃區附近不會太遠的舊市區原生居民,
因為有了新興自住客的支持,間接帶動整體區域生活品質上升.
但是副作用就是連舊市區的房價也會跟著上升...
長遠的影響的確就是不管重劃區還是既有市區,
要買屋的痛苦指數變高,至於會變成怎麼樣,可能就變成回歸到市場機制的議題,
可能有些人原本還能買得起舊市區核心地段的老屋,
只因為這些公共工程建設的變多而造成房價上漲,變成只能買舊市區比較不是核心地段的老屋了...
綜觀整個台灣各大地區,也的確是建設越多的地方,房價就相對越高,
因為越多新興公共工程建設的投入,會吸引更多人想住進來,
在供需效應之下,房價就變高了
3.由利益驅動的城市發展是唯一的方式?還是有更恰當的發展模式或動力,可以驅動城市正常的發展茁壯?
-->
我想應該是有的,
首先就是一個城市在全國的定位跟地位是否有提升.
如果桃園能夠像台北市/高雄市這樣的位階時,
我相信很多區域就可以不用完全受到利益的束縛
我舉個案例,,,就拿高鐵車站來講
台北車站/板橋車站/左營車站
這三大車站都是在既定的市區內,而且中央政府也願意砸下非常龐大的成本來跟台鐵承租
還花鉅額成本來蓋地下化...
台鐵局抵抗之下交通部還是硬要強迫台鐵局要讓出軌道跟車站出來
但是偏偏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
卻就選在很郊區偏遠的地方
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幾個區域在國土發展都市當中是比較不受重視,所以會有取捨
因為經費跟財政就只有這麼多,沒辦法每個縣市都蓋在鬧區
為了省下土地徵收的成本以及回收土地增值的資金
所以選擇這些當初是一片農田的地段來進行高鐵特定區的計畫開發...
講到鐵道這個就令人氣結
其實最不應該地下化的就是台北市跟板橋
不管台鐵還是高鐵或者機場捷運
因為台北市地勢低,台北車站海拔只有不到10m
然而台鐵高鐵捷運全部都是地下化
桃園中壢的海拔從60米到110米不等
台鐵跟機場捷運卻全部設計高架化...
就因為台北市跟板橋的被重視程度遠大於桃園
所以就會產生這種偏離專業的規劃
我想經過年底的桃園升格成為直轄市,經費變多了
應該是有機會讓一些區域不會完完全全都得由"利益"來推動
但是這也只能期待...因為現在直轄市跟本就是大放送
最後的重點還是回歸到國家的財政議題
另一個重點就是桃園航空城...
雖然非常多人一聽到航空城這三個字,
馬上的印象就是一堆投資客炒作土地,官員也帶頭吵
這的確在這方面是個事實
但是要是哪天桃園真的航空城在20年內被搞起來了
那麼桃園很有機會變身為亞太非常重要的城市
這樣桃園在中央政府當中的重要性就非常非常的高
就會願意挹注非常龐大的經費來整頓桃園
我打個比方
桃林鐵路跟本放著爛,交通部不想管,台鐵局也不想管,
縣政府也沒經費只想搞自行車道或者公車專道
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想過
桃林鐵路這條路線走的可是南崁市區經過大有特區連結到桃園車站
這一條的路線其實很多地方都是精華
可以服務非常多的既有住戶民眾
但是中央政府跟交通部完完全全不是很重視
我知道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大有特區那邊大樓蓋很密,
要拓寬徵收變成雙軌也非常困難,光靠地方政府的經費也根本不可能
唯一曾經被重視的就是當年的機場捷運議題,
曾經有個版本就是利用桃林鐵路來當作是台北到機場的軌道
從這個案例就可以看得出來
桃林鐵路的升級,除了利益的推動以外
另一個不需要利益的推動就是靠中央政府對國家門面與重點建設的重視程度
因為機場捷運牽涉到國家門面形象,
所以中央政府當年曾經也有評估過願意花經費來改造桃林鐵路變成捷運
只是桃林鐵路最後也是被"專業評估(樹林到松山這一段軌道數量不足)"跟"利益"這兩者的因素給打敗
新莊五股泰山林口這一條現今版本的機場捷運
好幾個車站周遭都是重劃區,這之間牽涉到的利益非常的龐大...
A9林口站就不用講了,蓋了滿山的新大樓
A8長庚站還跟集團共構蓋商場旅館大樓
A7拿去弄合宜住宅
A4副都心站你知我知
A3新北產專站周邊是頭前跟副都心重劃區也是你知我知
至於桃園的綠線捷運,其實本來也是不會過關的
也因為是搭著"航空城"的議題才得以多少被重視
現在綠線捷運也被稱作是航空城捷運
其實各位應該有發現到
桃園很多重大建設本來都無法進行的
最後一些地方官員都很努力先設一個旗艦計畫航空城給中央政府
之後再把這些重大建設跟航空城榜在一起
這樣就比較能順利進行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
像五揚高架大家也發現到往機場的方向就是全套連結,這也是因應國門與航空城而生
當年朱縣長也是用航空城的理由來跟行政院爭取五羊高一定要快速進行
(最早之前五羊高是列入評估而非必要性)
桃園境內的第一條捷運還是由中央政府全額買單,
也是因為搭著機場國門的便車才會這麼注重
所以機場在桃園不見得是壞事情,
乃至於未來的航空城在桃園也不見得是壞事情
或者說舊有市區隔壁有重劃區也不見得是壞事情
因為這些東西可說是可以間接提升整體區域的被關愛度
有了很大的關愛度跟重視度
那麼很多建設就比較能順利推動...
以上只是我個人主觀看法
可能也有很多不太正確的地方~~姑且參考就好
印象中01也有幾個都市計畫的專才,
包括
soogXX大是出身於城鄉研究發展的教授級人物,
sziwu對於交通事業與都市計畫也是個專才,
Inspecter跟一個pa開頭的對於桃園市區跟都市計畫概念也有下過苦心去著墨....
也許可請他們提出另類看法...
這方面的議題已經非我的專長了...
內容若無法讓您得到滿意的解答,也向您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