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心建議桃園應該先把都市的基礎道路建設好,該拓寬的拓寬,該整併棋盤格化的先整編好,後面健全公車路網,再看公車運量夠不夠轉型蓋捷運,否則沒先學走路就要跑,桃園捷運就算真蓋下去,也要面臨後續營運的重大考驗。
edenchan29 wrote:
不能同意你更多了,跟我看法完全相同
現階段桃園還不適合蓋捷運
如果硬要蓋,一定會拖垮桃園財政
反而導致後面的路網全胎死腹中
桃園要轉型一定要從道路系統一步一步來
25年前的雙北聯營公車就已經四通八達
路線選擇多且車班相當密集
反觀桃園要從桃園區到蘆竹區都沒幾路可搭
大概只有1路車班稱的上密集
其它的路線根本就是杯具
桃園各區的聯絡道要趕緊規畫
該拓寬該增建的都要趕快進行
不然桃園永遠就是這種個區各自發展的格局
永遠成不了氣候
拓寬談何容易?
綠線經過的中正路、介壽路,多數路段已經發展成熟了,就算天文數字的徵收及工程經費沒問題,抗爭也是一大問題。
桃園的道路系統是亟待改善,但那也只能先從新建道路及拓寬可行性較高的道路為主,跟捷運要解決的問題並不衝突。
至於拖垮財政,也許先去擔心那個硬要地下化的台鐵可能比較實在。
桃園鐵路地下化總經費約1000億,中央分攤約700億,市府分攤約300億(鐵路地下化分攤比例是按照高架化中央:地方=7:3的比例,另外桃園市主張地下化分攤比例要比照台南鐵路地下化比例,中央分攤88%,地方分攤12%,那就另當別論,看2016年的新政府願不願意答應他那種分攤比例),只是從地方政府的出資比例來看,桃園捷運綠線對桃園市政府的壓力並不亞於鐵路地下化,二個半斤八兩,當然我個人也並不支持鄭文燦的鐵路地下化政策,我主張高架化繼續執行
除此之外,台鐵的營運是由台鐵負責,但桃園捷運是由桃園捷運公司營運。這一點桃園市政府就要很小心了,例如高雄捷運從2008年通車以來每年虧損,到2014年時高雄捷運的100億資本淨值歸零,高雄捷運因此將機電資產提前移轉給高市府,而高雄市也提撥平準基金/環保基金幾十億去填補虧損,另外新北市政府也承諾淡海輕軌的盈虧要完全負責。所以道路拓寬的確是談何容易,但興建與營運捷運系統卻是更加困難,否則當年的台南與新竹捷運就不會胎死腹中,台中捷運藍線也不會被改成短命的BRT,台北跟高雄捷運的後續路線則是一拖再拖沒有核准動工。最後桃園其實都有在作一部分的道路拓寬ex.八德福德一路與崁頂路/中壢中山東路與龍岡路....
billmills2001 wrote:
拓寬談何容易?綠線經...(恕刪)
談何容易難道就不做
20年前的台北縣人口早就比現在的桃園多近百萬
主要幹道兩旁早早就住滿了人
人口密度比桃園密集多了
新北的道路規格也是類似桃園
但人家至今仍一直在拓寬道路
並不因不好徵收就不做
市內的快速道路也一條一條的蓋出來
反觀桃園在某黨長期執政下來
幾乎停止發展,土地開發亂無章法
重劃區東一塊西一塊
永遠就是鄉鎮格局
這種開發模式直接造成市區縫合的困難
從沒想過如何讓桃園轉型成為一個大都會
看看台中的重劃區是怎麼開發的都不會學
人口最多的桃壢兩市交通就只靠一省道在撐
文中路也只是半吊子到工業區就斷了
並非桃園不該發展捷運
只是捷運絕對不是現階段該做的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