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華亞園區臭味

tbere2002 wrote:
去過體驗後 完全無法...(恕刪)

最近一直下雨,下雨空氣會比較好
明天又是假日了,要去a7賞屋的請注意污染的問題,順便四處轉一轉,了解一下地形問題
tbere2002 wrote:
去過體驗後 完全無法...(恕刪)


我也無法接受,所以放棄
self99 wrote:
我也無法接受,所以放...(恕刪)

除非是在a7上班,剛性需求加上離工作地點近,否則現在這價格不需考慮,現在這價格不值得舟車勞頓
此時此刻非常臭
威力有恢復往常的程度
可以到最近上新聞的洋腸公司附近找找味道來源
不小心重複按到
你講的廣達他們根本不會有什麼工廠污染,一個組裝廠需要製造什麼啦!而且你知道廣達在華亞園區有多少廠嗎?
阿野 wrote:
你講的廣達他們根本不(恕刪)

附近這一詞應該不等是在講他
我家聞到外面燒垃圾很臭
應該不代表我知道源頭在哪

回歸正題
依照我平常晚上在園區運動的路線
10次有11次都在環保局測柴油車排汙的空地旁最濃
(垃圾車休息場旁)
如果當天附近沒味道 那繞過去就聞的到了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國健署:攝護腺癌、肺癌增加
上報快訊/周上智2020年12月29日 週二 GMT+8 下午1:38
癌症時鐘又調快!衛福部國健署29日公布台灣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罹癌人數持續上升,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較2017年度快轉11秒外,也比2016年快轉27秒。
根據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106年增加4,447人。國健署指出,因現在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
罹癌人數上升 整體癌別排序與2017年相近

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子宮頸癌為58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9歲、甲狀腺癌為50歲及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變化不大。
而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皮膚癌(9)胃癌(10)子宮體癌,與106年相比較除子宮體癌和食道癌順序互換外其餘順位相同。


國健署指出,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1,779人,201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3人,較2017年增加5.6人;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4.7人,較2017年增加3.7人。
標準化發生率大腸癌下降最顯著
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國健署強調,2018年每10萬人中有309.8人罹癌,較2017年增加4.4人,下降最多的是大腸癌及肝癌,相較2017年每10萬人減少1.1人及0.7人。
大腸癌首見50-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均下降,顯示政府自2004年起推動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其中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早期治療,阻斷癌症發生。而攝護腺癌、肺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7年每10萬人增加3人及1.8人,為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兩種癌症。
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
根據報告資料,2018年早期癌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為肺癌,早期肺癌為4,524人,較去年增加551人,占該年肺癌31.1%,2009年為1,384人,占該年肺癌14.7%,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
國健署推測,可能因2011年國際知名新英格蘭期刊發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55-74歲重度吸菸者2年3次,較X光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及衛福部自2014年起執行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之肺癌篩檢研究,民眾自費檢查及參與LDCT相關研究計畫增加為原因。
然而國健署也提醒,LDCT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治、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的風險,因此民眾應與醫師共同討論衡量利弊,再決定是否接受LDCT肺癌檢查
hahaaha wrote: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恕刪)

禁用燃油車能有效改善空氣品質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